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民族教育的展望及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甘寧青地區的民族教育歷史悠久,民國前在各民族聚居、雜居地區,義學、社學和私塾比較普遍。早在1729年,/巡撫許容初設回民義塾于蘭州南關,名曰養正義學0。〔1〕乾隆年間,西寧府也創辦回民社學,乾隆十一年(1746年),西寧道僉事楊應琚鑒于西寧東關回民居住甚多,多習/回經0而不讀書,于是會同知府劉洪緒,知縣陳創社學,/延師教讀焉。0這是清朝在青海官辦的第一所舊式回族學校。同治年間,陜甘總督左宗棠為安撫教化少數民族,于1869年/立義學強令讀書,習禮儀。01874年又命地方一律興辦義學,義塾的普遍設立,蒙學教育的發展,對甘寧青民族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還有一些少數民族雜散居地區為舉辦義學采取多種措施,如籌捐社糧,取息充作教育經費,增籌畜稅,發商生息,或自行捐錢集資,以設義學。足見當時興學風氣十分濃厚。甘寧青地區自古以來民族眾多、宗教復雜,其教育模式和理念與內地有很大的不同,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幾乎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或伊斯蘭教,各民族的教育幾為寺院所控制。在寺院的控制下,/舍寺院外無學校,舍宗教外無教育0,〔2〕此地區的人不懂科學,不學世俗的科學文化知識,只知有教,/民族復雜,人民向來不重讀書,民國以前,回藏兩族同胞,更絕對不使子弟入學0〔3〕。寺院教育是該地區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制約該地區教育發展的桎梏,使甘寧青地區民族教育長期處在一種落后不前的停滯狀況。
二、民國時期甘寧青地區的民族教育
民國以后至20世紀30年代以前,西北政局動蕩不定,隴上各軍閥割據,甘肅/教育建設等在昔軍閥時代,只有催殘破壞,未有一二建樹。0〔4〕青海一直處于馬步芳家族統治下,寧夏由馬鴻逵家族統治,當政時期,一切均為其政治服務,對于社會發展,文化教育并無多少積極建設。
(一)教育制度
民國初期,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積極扶助邊疆民族教育的政策,隨之民國政府開始對包括甘寧青地區各少數民族在內的邊疆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業予以重視,甘寧青地區教育制度也發生了新的變化。1912年3月,改清末所設學部為教育部,在教育部下設普通教育司、蒙藏教育司等六大教育司,其中甘寧青邊疆民族教育屬于蒙藏教育司管理。191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5蒙藏學校章程6,這一章程成為民國初期推行民族教育的指南。1915年12月,北洋政府在5勸學所規程6中將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區設為教育公所或勸學公所,作為教育行政管理機構。1917年,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設民族教育股,第一次把民族教育管理問題納入地方專門機構的開端。1923年,民國政府教育部令各縣改設教育局,1925年,將包括甘寧青民族地區在內的各縣勸學所改為教育局,各局設局長、縣督學及事務員等管理人員,對全縣學校的設立、經費的劃撥、教師的聘用及學務的督導等進行管理。民國初期甘寧青的少數民族地區開始受到政府的重視,各種有關少數民族教育的政策、機構、措施開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為我國民族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29年6月,5關于蒙藏之決議案6中,為蒙藏族教育具體規定了學校的設立、經費的確立、教育的研究、行政管理機構的建立以及學生的優待等事項。〔5〕1929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制定和公布了5待遇蒙藏學生章程6,規定了蒙藏學生的入學程序、蒙藏學生的待遇、教育部對蒙藏學生的管理方式等。〔6〕1930年,國民政府制定了5蒙藏教育實施計劃6,對全國各高等學校如何招收蒙藏族學生做了規定,這個計劃對發展蒙藏族各級各類教育都有具體規定。1931年9月通過的5三民主義教育實施原則6,使三民主義教育實施方針在蒙藏族教育中得到具體貫徹執行,使各級各類民族學校所開設和開展的課程與教育活動都有了明確的目標,因此被認為是邊疆民族教育方針的/濫觴0。〔7〕國民政府為了進一步貫徹其三民主義教育宗旨及實施方針,又相繼制定了5推進邊疆教育方案6和5邊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實施綱領6等法規法令。1940年,中央教育部成立邊疆教育委員會,同時公布了5邊疆教育委員會章程6。1940年7月教育部公布5邊遠區域勸學暫行辦法6,1941年11月公布實施5邊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實施綱領6,對實施邊疆民族教育的范圍做了規定。〔8〕1941年,又為各地方民族教育委員會制定了5各邊遠省份邊地教育委員會組織綱要6,甘寧青三省教育廳根據組織綱要的要求,自1941年起,相繼成立了邊地教育委員會。〔9〕1941年3月出臺5邊遠區域初等教育實施綱要6,1941年6月出臺的5邊遠區域師范學校暫行辦法6對甘寧青等邊地師范教育的有關方面作了進一步的規定,1941年7月的5邊地教育特約通訊員簡則6規定如何宣傳邊疆教育。1944年,行政院頒布5中央派赴邊地工作人員守則6,1944年6月5邊疆學生待遇辦法6出臺,1945年9月5邊疆初等教育設施辦法6出臺,1945年11月,公布5設置邊疆教育督導員辦法令6,將邊教督導區域分為察綏、甘寧青、西藏及新疆等六區。以上是國民政府建立以來,依據三民主義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制定的推進邊疆民族教育的幾個主要法規、法令,對甘寧青民族教育的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國民政府對甘寧青地區的教育事業從開始重視到有了具體的推行辦法,并力求運用各種政策促進該地區教育的發展。
(二)教育規模
民國初期,寧夏民族教育發展比較緩慢,1917年銀川城內創辦蒙回小學一所,1918年,銀川、石嘴山、平羅、靈武、吳忠、金積等地的清真小學發展到30余所。〔10〕寧夏1929年建省時,全省有小學237所,教職員342人,學生6657人。到1940年,學校數為436所,幾乎增長了1倍,學生數38141人,增長了將近6倍,教職員數增加到973人,幾乎為1929年的3倍。青海在1910年成立蒙古半日學堂,1913年改為蒙番小學校,1917年由甘邊寧海鎮守使馬麟設立的東關同仁完全小學,有學生百余人。1920年擴充蒙番小學為師范學校此后又在玉樹、果密等處設立小學數處。1928年青海籌邊學校被改名為省立第一中學,1935年調查時共有學生434名,其中女生22名,教員10多名。1929年青海建省,孫連仲部國民軍入青,為了加強其統治實力,也重視民族教育的發展,青海省的回族教育主要是回教促進會所倡導的,設立回民女子小學1所。1930年,為使青海民族教育事業不致中斷,又附設了蒙藏師范科一班,繼續培養造就蒙藏師資。據1935年統計,青海省回教教育促進會及各分會共創辦完全小學19所,初級小學77所,有學生5732人,教職員264人。到1945年,各回教教育促進會所屬學校與10年前的1935年相比,完全小學增加了4.5倍,初級小學增加了3.1倍,學生增加了1.9倍。在這些回族小學中,還包括3所女子小學。甘肅在1913年,馬鄰翼、蔡大愚等人及回族鄉紳在蘭州地區清真寺籌設了蘭州回教勸學所,并附設高等小學1所、初等小學4所等。1926年黃正清等人在蘭州組織成立了藏民文化促進會,該會曾利用私人捐贈等得資金,在甘南藏區創設小學。1935年教育部撥專款在皋蘭、海原、固原、清水等地先后辦起了多所回民小學。同年、甘肅省教育廳也利用中央教育補勤費,籌設了回藏小學10所。抗戰結束時,河州地區回族小學已達75所。1935年甘肅省利用中英庚款董事會撥款興辦短期義務教育,先后在甘南各縣創辦短期小學29所〔11〕,以招收藏族學生為主。1939年省教育廳又利用邊疆文化教育補助費,增設藏族初小7所。截止到1942年,在藏回聚居區創辦的省立中心小學也達到12處。甘南藏族地區相比較于甘肅其他地區,如蘭州、天水、張掖、武威等地區是比較落后的了。
(三)教學內容
民國初年,甘寧青地區學校的授課內容,多以讀經為主,馬鶴天在考察甘肅時亦看到/各家庭中對兒童之讀物,仍多用舊書,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在寺院里所謂讀書求學,就是把阿拉伯話背誦。除回教徒外,其他信教民族亦如此,如甘肅玉樹之蕃民/無他種書籍,故亦無教育之可言,一切事故,皆載在經典,即年歷亦在經典中述之,舍誦經而外另無門徑。05史要初編6及寧夏省政府秘書處上世紀40年代初所編的5十年來寧夏省政述要.教育篇6中分別介紹了寧夏、甘肅兩省少數民族教育興辦情況。寧夏中衛學生/所讀課本,皆三字經、百家姓、詩書之類0。青海平安堡學生/桌上置書,全為論語及孟子,壁間貼功課表一張,首行僅寫-上午背誦,下午認字.,教師高臥土炕0。〔15〕銀川附近村中小學,/學生執國語、常識、論語、孟子、三字經、百家姓等書,自由誦讀0,教師釋其原因為/不教四書,家長又不歡迎;全教四書,又與教育局章程抵觸。故新舊各科,混合教授。0實際上舊科目多,而新科目少。在甘寧回族聚集區,各校設阿文科,聘請清真寺阿訇講授,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又不妨礙其正常的宗教生活。如1917年(民國6年),首先在銀川城內創辦蒙回小學一所,課程設置除與普通小學相同外,每周又為回族學生和蒙古族學生分別加授阿拉伯文和蒙古文各1-2學時。1925年邊事專家朱錦屏擔任蒙藏師范學校校長又招收師范科學生一個班,其所設的課程都以培養開發青海實業人才為宗旨,包括藏語、英語、漢語以及養羊學、森林學、礦物學等新型實業學科,并聘請內地部分專業教育人才講學,教育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大改革。民國后期中學所授課程有修身、國文、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樂歌、體操等。師范學校除開設上述課程外,又加授讀經、教育、習字、農業等課程。女子中學和師范學校還加授家事、園藝、縫紉等課。可見,民國時期的甘寧青地區民族教育教學內容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三、民國時期甘寧青民族教育發展的影響
民國前后,我國甘寧青地區少數民族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國民政府所倡導的邊疆教育,給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民族意識等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教育觀念上看,在各少數民族開明人士的引導下,甘寧青少數民族對教育的看法有了較大的改變,突破了以前經堂教育、寺院教育的限制與壟斷。教育成了提高民族素質、改良經堂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這一地區,絕大多數普通群眾對教育不再持一種被動接受,開始積極地送其子弟進學校讀書,將教育看成是一種提高個人文化素質、生活技能與社會地位的重要手段,進而將個人與國家的命運連接起來,對教育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熱情。在教育體系上,建成了一個較以往完善的民族教育體系,出現了小學、中學、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及社會教育等各種教育模式。同時,少數民族女子教育在此時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開辦了一些女子學校,為少數民族婦女素質的提高和地位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式教育除了政府創辦的外,主要是由一些文化教育團體和私人創辦,教育體系在民國時期逐步得到完善。在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管理與督導的完善、教育經費的籌措上,開始逐步走上正軌,作為經堂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過渡,它為之后的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也為我們今天在民族地區創辦教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
甘寧青民族教育在民國時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由于傳統觀念、宗教信仰、社會環境、經濟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使得其發展受到一定影響,與同時期其他地區相比,這一地區在近現代化過程步伐顯得緩慢。
作者:張振霞徐丹單位:寧夏大學數學計算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