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培養新型農民的教育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新型農民的內涵
傳統的農民由_-y咱給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養成了中國農民勤勞、樸實、善良,忍辱負重,逆來順受,封閉自守,恐懼風險,文化素質低下,專業技能差,散漫、缺乏組織性等特點;這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現代化社會進步是格格不入的。“新型農民”這個概念出現在我國政府制訂的“十五”計劃期間,是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它的提出代表了社會的進步,體現了新時代對農民的素質與觀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迫切需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新型農民就是實現從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轉變;從整體素質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占多數的體力型農民向技能型、知識型和智慧型農民轉變⋯。因此,改變農民傳統落后的陳舊觀念,培養具備基本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相應的農業生產:技能,懂得經營和管理之道的新型農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二、農村成人教育培養新型農民的誤區
(一)農村成人教育管理體制不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成人教育有了很大發展,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然而,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現有的辦學理念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脫節。究其原因,由于農村人口基數大,貧困地區多,財政資金難以滿足需求,農村成人教育的經費很難落到實處,造成師資缺乏,教學設備匱乏,辦學渠道狹窄,教學內容單一,缺乏開放性、靈活性,嚴重阻礙了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有些地方開展的農村成人技能培訓一陣風,為了落實上面下達的任務,全年只是象征性地舉辦一兩次隔靴搔癢的科普活動,根本沒有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開展實質性的科技素質和專業技能培訓_2J。農村成人教育的真正意義是針對不同地區的農村現狀、農民實際,有效地開發農村成人教育的人才培養功能。引導農民接受新觀念、學習新知識、運用新技能,把他們培養成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因此,各級政府在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方面,應實行責任目標管理體制,承擔起政策引導、項目投入、條件建設、管理和監督等責任,構建多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培養農業人才的農村成人教育體系,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農民企業家和農業科技開發人才,使農村成人教育在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農村成人教育“普教化”現象嚴重
從農村成人教育框架看,目前,我國農村成人教育普遍實行“普教化”管理模式,偏重課堂講授,忽視學員對學習的自我探索、社會實踐等活動,在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理論體系等方面與普通高教相似。長期以來,農村成人教育一直在沿著普通高教“學歷化”的路線走,從招生計劃、招生指標的分配,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安排、教材選用、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管理統籌等都與全日制“同層次、同類專業”相似,幾乎是普通高校的“縮小版”L3j。譬如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機構在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設立的校外教學點,都是實行清一色的學歷教育模式(成校的職校生套讀大專學歷文憑),現有職校教師對現有的職校生授課。這種“普教化”的辦學思想忽視了農村成人教育的辦學特色,嚴重影響了農村成人教育的健康發展。必須予以改革,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辦學形式、授課時間等都體現成人學習的特殊性,真正為當地生產和經濟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三)農村成人教育的質量問題
目前農村成人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脫離農村生產和生活實際的需求,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定位上的偏差。在課程體系上,課程設置狹窄,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沒有與現代農業生產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相結合,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在教學內容上,多以傳統型農業技術為主,教學內容沒有突破,與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吻合,教育內容陳舊且理論性過強,灌輸的內容學員消化不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教學方法上,教學方法僵化,多以課堂教學為主,簡化實驗教學、課程實習、社會實踐等實踐環節,沒有緊密結合農村成人的具體情況和基本特點,忽視了成人的工作經驗和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需求;在師資隊伍方面,教師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既有專業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優秀教師缺乏,難以承擔農村成人教育的使命。
三、農村成人教育培養新型農民的策略
(一)強化政府行為,改善運行機制
農村成人教育是一項宏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受教育者的情況復雜,層次參差不齊,且承擔著掃盲任務,目前存在著邊緣化、模糊化和被弱化等現象,培養的人才與當地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需求脫節,農村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缺乏政府主導,管理體制出問題。多部門管理,責任不明確,缺乏監督與業績考核;二是財政支持有限,辦學經費無保障。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資遠遠低于城市教育,對農村成人教育的投資更是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加上縣、鄉、村對經費的層層截留,造成辦學條件差,缺乏應有的辦學場地,教學設備、專業教師,導致農村成人教育形同虛設;三是辦學模式和運行體系上存在著諸多問題。仿效普通高校“學歷化”教學管理模式,在教材、教法、進度等方面沒有實質性的突破,以灌輸為主,忽視實踐操作能力的訓練,沒有緊密結合農村成人具體情況,也影響了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培訓應該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居民自治”的路子。政府加大財政預算和管理監督,調整和理順農村成人教育辦學模式,促進農村成人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開展鄉土人才培訓基地
建立農村教育培訓基地,開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知識講座、文化補習班等靈活多樣的學習形式。使農村成教育培訓項目做到“三貼近”:一是貼近農業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為農民的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指導,做到解惑答疑。如動物養殖、植物栽培、植被保護等知識講座。二要貼近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技能需要,注重針對性。開展農田水利資源開發、農藥化肥使用、科學種(養)殖技術、農業管理知識培訓;也包括向農民傳授非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家政、餐飲、建筑、修理、保健等知識講座;社會公德、法律法規、安全環保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三要貼近當地農業經36濟發展的實際。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做好農村科普宣傳。總之,要根據當地農業生產類型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時下農民需要什么,農村成人教育就會想方設法開設培訓課程。只有這樣,農民才有學習的積極性。
(三)開展農民技術資格證書教育培訓
農民技術資格證書(即“綠色證書”)是農民達到從事某項工作崗位規范要求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經當地政府認可的從業資格憑證。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可通過與具有資質的考證機構聯合舉辦培訓班,經過自愿報名、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的培訓,最終考試、考核成績合格者頒發農業技術資格證書。對取得資格證書的學員優先推薦給用人單位或安排項目承包或創業貸款,使之成為當地的專業戶、示范戶,通過他們起到輻射示范帶動作用J。這項工作的開展將對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技能型人才,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建立農村成人教育評估機制
目前,農村成人教育仍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項補充型教育,它的作用和地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有的辦學單位由于經費得不到保障或以承包的形式辦學,把農村成人教育當成是一種創收的手段,片面地追求辦學規模和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因而不重視提高農村成人教育的教學質量。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科學權威的農村成人教育評估監督機制,對農村成人教育教學質量的狀況得不到及時的評價,缺乏有力的行政監督。因此,盡快建立農村成人教育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機制,對辦學單位進行等級評定。此外,還應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質量抽查,使農村成人教育的辦學更加規范,真正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