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生命科學導師教學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對新生的科學技術保持好奇心和敏感性,并能將相關的科學知識滲入課堂,引發學生們的興趣和學習、探究的欲望。例如,我國在航天業上的成就,從神舟五號、六號、七號到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都會引發社會熱潮,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結合社會熱點進行“宇宙與空間探索”知識的教學會事半功倍。
重視基礎不拔高
任教科學的生命科學教師往往習慣于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中發揮,由于教生命科學課程比較得心應手,可發揮的余地較大,他們可能會對這部分內容上有所偏重,從而造成超綱、偏多偏難等情況。那么,該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呢?首先,科學教師必須樹立一個基本思想:科學課程是為生命科學的學習做好知識鋪墊的,于是它必須是基礎,在內容上、難度上都不能超越生命科學的范疇,這個基礎必須全面、扎實、深入、有效。其次,科學教師也要研究生命科學教材,對于在初二、初三還要繼續學習的生命科學內容,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教學,在科學教學階段不拔高、不超越。例如,第十五章“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中關于生態系統的內容,著重點可以落實在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上,而對于生物與生物的關系(食物鏈、食物網等),由于在初二生命科學教學中會繼續深入,講清楚即可。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是相互滲透的,生命科學與物理、化學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科學學科的基礎打好,今后對于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的分科學習也是大有裨益的。
聯系生活學科學
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總是對自己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感興趣,科學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他們所熟悉的生活過程中找尋素材,教學生學會用科學知識來解釋現象,并能讓自己所學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牛津上海版《科學》教材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關,但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還要努力開發生活性知識,例如在“眼的結構”中增加各種眼病的分析,對“耳”通過助聽器的使用來引入主題等等,特別要在內容中體現中國特色,上海特點,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各個場館都有不少的科學技術成果展示,要求學生在參觀時予以觀察和記錄,探究它的科學原理并在課堂上加以展示。
綜合全面不偏頗
科學畢竟是一門綜合的學科,這也是科學學科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在進行有關科學內容的教學時決不要把它上成一節單純的生命科學課,在每一個知識點中,努力滲透其他學科知識,在一個大的知識點中至少需要有兩門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通過這種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無處不蘊含著科學知識,在無形中接受物理、化學、地理等知識的滲透,體驗科學是綜合性的。例如,在以生命科學知識為主體的“人體的健康”一章中,注意融合有關食物中主要營養成分(葡萄糖、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和檢驗等化學知識;
血液中血壓的產生和變化等物理知識。在“生態系統”一節,要在生命科學主體知識上結合其他學科的內容,不僅講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生物學知識,還要講水循環、二氧化碳循環等關于物質循環的化學知識,以及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動等物理知識,使之成為一節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課,而不是一節孤立的生命科學課。
作者:喬新虹單位: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