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賞識教育與后進生教育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后進生”的形成因素
(1)家庭問題成為“后進生”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雖不像正規學校那樣具有系統的教學計劃,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卻有極為明顯的教育和影響作用。兒童在這所學校里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具體的、外在的、形象的,更適合兒童心理發展水平。其特點是身教大于言教,榜樣多于說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印象極深;這所學校信息源廣,幾乎各種社會信息和各種正規的課堂上得不到的信息,都要在這里匯集和反映,在這里又傳播和制造社會信息。家庭教育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與社會息息相通的。
(2)學校教育的失誤也對“后進生”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學校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廣大教育者肩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在教育園地里辛勤耕耘,他們不但要給學生傳授各種文化科學知識,而且還要培養他們的品德,陶冶他們的情操,正是通過這樣正規的學校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千百萬建設人才。毫無疑問,無淪過去、現在或將來,學校教育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思想觀點、道德情操、工作作風、文化修養,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成長。有時會有這種情況:某個學生在某班表現極差,可是換了班卻有明顯進步;同一個學生在兩個不同學校的表現有時也有可能判若兩人。這都與班風、校風不同有關。可見,學校教育的成敗,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會有巨大影響。
(3)社會的影響日益成為“后進生”成因的重要因素。與家庭、學校不良因素的影響相比,社會不良影響的特點在于它更偏于直觀性和形象性,更能抓住和迎合部分青、少年的需要,因而具有更大的誘惑力。無數事實表明,學生在學校的表現與社會風氣的好壞,與居住環境的社會狀況有著十分明顯的相關。教育者如若只重視課堂學習,而忽視了社會學習,或者社會學習脫離了課堂學習的主導作用,青少年就有可能受非文化或反道德文化的影響,在學校成為后進生。
(4)后進生自身心理矛盾是其“落后”的主要因素。許多學生由于種種原因產生了“厭學”、“學習沒用”等嚴重的心理問題,導致他們自己放棄學習.
2“后進生”的心理狀況剖析
(1)自卑心理。在長時間的班級地位、學習不理想、自身缺陷以及不斷受挫的各種壓力下,后進生群體的心理狀態多數具有自卑的情節。自卑也需要兩面性的去看待,內心自卑首先說明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潛意識有一種改變現狀的想法,是一種積極的驅動力;但同時自卑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導致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就會產生畸形的思想轉變,有的轉變為心理疾病,適時作出有違正常的實際表現。自卑心理嚴重的學生,往往心理焦慮感要比正常學生要強,他們在考試、參加集體活動時內心往往會承受更大的折磨,一旦自己認為自己做的不夠或者做.的不好的時候,僅有的自尊就會被摧殘的一無是處。后進生自卑時間久了,往往在性格上也會表現出與以往很大的差異性,如有的學生剛入校時候性格開朗,在經歷了學習、感情或者其他更多的挫折以后,則變得性格內向,不善言語,先前陽光的自我蕩然無存。所以自卑往往是后進生首要的共性表現,即便有的后進學生短時間內看不出自卑的表面,久之也難免會陷入自卑怪圈。
(2)反抗情緒。后進生普遍具有一種逆反的心態,進而在日常的行為中表現出反抗的狀況,這是與我們教育者的愿望與意志相背道而馳的一種心理狀態。這些學生往往自以為是,固執己見,面對批評教育或者關愛幫扶時,表現出一種逆反的、敵對的態度。所謂逆反心態是來自內心的一種抵觸情緒,是學生對家長、老師或他人的一對抗和否定心理。社會心理學認為,逆反心態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它對逆反心態起準備和導向的作用。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當原有的不良的一些情緒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時,逆反的心態就會更加強烈,從而會產生一些去抵制有教育管理的內容和信息的行為意向。當這種意向傾向越來越多時,逆反心態就會漸轉化為一種逆反行為,繼而轉化成某種潛在的攻擊行為。每個人內心都會存在隱藏著潛在的攻擊心理,后進生在經過過多的逆反心態轉變后,就會將這種攻擊的行為給予釋放,繼而造成很壞的影響。
(3)自身心理變化矛盾。每一名后進學生從思想上都是要求進步的,沒有任何一個人生下來就想做社會中落后的、消極的一分子。他們在心理上既想改變現狀,成為上進的群體,卻又受困于自己的一些惰性,認真不起來;在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一些活動中也想展示下身手,卻又受到自卑心理的作祟,不敢于去嘗試、展現自我;在受到關愛關懷的時候,心理上很是希望能夠得到,卻又礙于面子,硬著頭皮置若周聞,置之不理。心理的矛盾變化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隱藏,后進生身上則表現的尤為突出,矛盾時刻在內心理斗爭,這就讓后進生更加痛苦,更難于走出心理陰暗的怪圈。如果在后進生想追求進步的時候,我們多給以一分督促;想要展示自我的時候,多給一份鼓勵;內息渴望關懷的時候,多注意下方式方法,我想后進生的心理動態就會走向平和、走向正常化.
針對“后進生”上述心理特點,施以賞識教育的方法,給受教育者以啟發和教育,幫助他們改變看問題的角度,調整看問題的方法,建立新的思維方式,樹立積極進取的精神,對于后進生轉化工作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實施典型教育,克服自卑心理。典型教育,也是示范教育。主要是指通過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示范,教育鼓舞工作對象,提高其思想認識。典型教育有強烈的感召力、說服力,因而能起到激勵、引導學生奮發向上的作用。化學教師可以通過對工作對象周圍的后進變先進的人和事的介紹和宣傳,把抽象的說理變成生動的形象,引起后進生感情上的共鳴,利用后進生的竟爭心理和不甘落后的心理,調動后進生潛在的積極性,促使后進生逐漸轉變自卑心態,變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因此,化學教師要善于運用賞識教育中的“尊重、信任學生”原則,才能取得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從而成為開啟學生智力和美好心靈的鑰匙,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的動力。對于“后進生”,應盡快記住他們的姓名,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縮短師生之間的離;主動跟這些學生打招呼,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和與老師的隔閡;盡可能參與學生的活動,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
(2)運用試探心理,激勵“后進生”。所謂激勵教育,就是指通過激發人的某種動機,產生積極性,并使這種積極性轉化為自覺行為的外在刺激方法。人是矛盾的統一體,其思想中既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先進者積極因素多一些,后進者某些消極因素突出一些。因此,學生中的后進生,只不過是積極因素暫時處于劣勢,而決不是不存在積極因素。大多數后進生都有上進的要求,不愿意教師和同學把自己看成“不可救藥”。于是,他們可能學習比以前主動,參加活動變得比以前積極,并盡力做一點好事,所有這些,他們都迫切希望讓別人特別是教師知道,用“投石問路”的方法來試探師生對自己的看法。作為化學教師,要及時發現后進生這些“閃光點”,及時施以激勵教育。首先是要給予精神激勵,后進生只要有一點好的表現,都要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并鼓勵他們不斷上進;其次是給予物質激勵,通常是發給一定的獎品,通過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的綜合運用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3)捕捉“后進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羅月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學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發現好信息的心靈。在學生身上,存在著不可估量的潛在能力,只要拋棄錯誤的教育方法,賞識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讓他們永遠充滿自信,則無論什么樣的學生,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壯起來。因此,化學教師在進行“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時始終要有一個信念:每一位學生身上都有他自身的“優點”,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去發現它們,挖掘他們,有人說:“什么是野草,野草就是價值還沒有被發現的鮮花。”
4結語
賞識教育是認識素質教育一種新視角,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新模式,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潮流。賞識教育是通過欣賞和贊揚后進生的優點來進行教育的一種方式。化學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后進生”關心、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才能使師生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從而形成學生向上的、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成為現代化的合格的新型人才。
作者:逯煒陳文王湘君冉偉偉單位:瓊州學院理工學院瓊州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