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通識教育集群項目的設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創新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與伯克利分校齊名,是美國最好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之一,是南加州地區入學競爭最激烈的學校。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培養優秀人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適時地進行了通識課程的創新探索,并建立起了較有影響的通識課程集群。
1.通識教育集群項目及其開設背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通識教育新生集群項目的發展可追溯至1994—1995年,這一年,學校任命了一個教師—學生工作組來檢查通識教育課程,經過兩年的大范圍調查與討論———包括全校范圍內休利特基金會(HewlettFoundation)倡議的“通識教育論壇”,以及與學生、教師、講座教授、系主任和其他人的廣泛討論,委員會于1997年提交了一份名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通識教育:變革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文件,這份文件建議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變革,使其比當前的課程“更簡單、精致、一致,并且目標更清晰”[7],同時也呼吁通識教育課程加強一年級學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寫作與批判性思維,并把他們引入研究,了解階梯晉級教師的觀點,讓他們開展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習明納和跨學科學習。《建議》的核心部分集中在要求每個一年級新生參加為時一年的名為“新生集群”的課程。這些集群項目著眼于廣泛的主題,同時,課程應體現四個方面的內容:跨學科、最好的實踐、智力技能以及學習共同體。《建議》還特別提出了集群項目的師資應該由來自不同學科和系的階梯晉級教師和高年級研究生共同合作教學;課程形式分講座、小型討論與實驗以及小型頂峰習明納等;除了加強新生的智力技能與把他們引入跨學科學術以及大范圍的實踐外,工作組還特別重視把集群課程看作是建立本科生、參與教學的研究生以及教師構成學術共同體的一個途徑。1998年,學校成立了本科生通識教育管理委員會,副校長Smith還提議創建集群評估工作組,隨后,集群課程得以開展。[7]
2.通識教育集群項目設置的理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旨在通過集群課程的開設給學校三個主體帶來變化:一是研究生,二是教師,三是本科新生。對這三個主體的要求分別是:對于研究生助教,由于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后都計劃從事學術工作,集群項目希望給博士生提供一些教學經歷,提供經費支持讓他們參與跨學科教學與創新性的教學;基于自己的學術研究和秋季學期的集群課程的經驗設計并教授一個習明納;讓他們參與到一個由校園中不同項目和系的新生、杰出教師以及不同學科的研究生同伴組成的學術共同體中。新生集群課程希望給教師帶來的變化是:通過新生集群課程的開展,使教師能夠設計并提供一門有凝聚力的、整合的課程,用多學科的方式來把一個主題內容清楚地傳授給新生;開發一些任務和課堂活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術技巧;參與一個合作式的教學過程,提供機會讓他們在一個學者—教師共同體中,既成為學習者也成為教師。本科新生是集群項目的最主要目標,集群項目希望通過項目的推行幫助新生適應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為學生提供他們在大學以及未來作為公民及專家所需要的技術和通識知識的基礎性經驗。為了獲得這些目標,集群項目旨在幫助新生:掌握復雜的跨學科內容,理解不同學科對研究主題的貢獻;加強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有效推理以及創造性表達等技巧;參與由杰出階梯晉級教師領導的學習共同體。具體而言,通識集群最主要想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教育經驗:①跨學科理解力。使新生能從多元的視角理解復雜的、有爭議的主題,更好地發現在研究共同問題時各學科的一致性和差異性。②提高智力技能發展。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有合理的、有說服力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識別、獲得并運用相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評估傳統與數字化的信息。③建立一種學術共同體的感覺。新生集群項目希望通過在新生、教師和研究生助教中建立共同體的方式減輕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感,通過課內外的教學和學習經歷幫助新生形成他們是智力共同體中一部分的感覺。④推動積極學習。讓學生參與集中討論,開展探究性學習,參與團隊工作,進行文獻分析與研究,開展跨學科學習與習明納等活動,以此使學生能更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集群課程的“親密屬性”讓同學之間、學生與研究生助教及教師加深相互了解,創造一種容易產生建設性討論、爭辯與交流的氛圍。特別是希望通過頂峰習明納的學習,為學生創造一個更親密、更緊湊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的主動參與,讓每一個學生受到更多的關注。
3.通識教育集群項目的組織管理與實施(1)通識教育集群課程的組織管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通識教育集群項目的管理與支持機構包括:集群項目管理團隊、集群項目支持團隊、通識教育管理委員會以及通識教育集群評估工作組等。集群課程管理團隊由教學副校長領導,其主要目標為負責推動教師和研究生助教開發并實施針對新生的一年期跨學科課程;設計、推行并支持學術評議會的監查與評估過程,確保新生集群與通識教育的目標與實踐相一致;開發并為新生提供機會參與集群項目。它在集群課程形成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包括幫助形成教師團隊,以及建議他們采用集群項目的形式等。核心管理團隊由兩個工作人員、三個教學協調員以及一個評估協調員組成。除了這些專門的工作人員之外,還有一系列的教學支持網絡來協助項目的組織與推動。包括學院圖書館、寫作項目、教學發展辦公室、經驗教育與服務學習中心、宿管辦以及寫作項目中心的聯系。這些支持團隊對集群課程的成功開展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的HankDobin院長所言:“集群項目受到了來自校園其他團體在時間、專長以及資金上的極大幫助,尤其是在圖書館、教學發展辦公室以及寫作項目上。”[8]通識教育管理委員會全面負責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通識教育進行監督,委員會向本科生委員會和負責本科教育的副校長建議有關學校通識教育的所有事務,包括:定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通識教育的價值與目的,并負責系統地檢查、評估和改進通識教育課程,通識教育課程集群也由通識教育管理委員會負責檢查,同時,委員會對發展新的通識教育集群課程提供指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還于1998年專門建立了一個通識教育集群評估工作組負責對通識教育集群進行評估,1999年,該責任被轉交至本科生評估與研究學院辦公室。(2)通識教育課程集群的實施每個新生集群課程在內容與教學方法上都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是作為學習共同體而設計的,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20-200名新生;由3-4位教師以及3-6名研究生助教組成的跨學科教學合作團隊;由集群課程管理團隊、圖書館人員、宿管辦人員以及寫作項目顧問組成的教學支持網絡。①通識教育集群課程的教師組成通識教育課程集群在教師組成上融合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優秀的教師隊伍,自1998年實施以來,課程集群的教師參與中階梯晉級教師占了絕對的比重。如在集群課程實施的第一年,有89%的參與集群課程教學的教師都是階梯晉級教師,隨著課程開設數量的增多,階梯晉級教師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穩定在70%左右,這個數字與專業前教育和其他通識教育課程48%的階梯晉級教師相比,數量要大得多。除了學校教師的參與外,集群課程的設置明確要給高年級研究生提供機會開發一門課程,并肩負起早期的教學責任。因此,研究生作為大學的一個重要群體,也被納入到通識教育集群課程的教師隊伍中來,并在新生集群習明納項目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整個秋季和冬季學期,他們負責引導討論和實驗室環節。在春季學期,這些研究生助教要求開發一個基于他們自己研究興趣的習明納,習明納的主題與他們早期熟悉的集群課程的大量材料相一致。大部分參與集群課程的研究生都是候選人中的優秀學生,并至少有五個學期(每學年分為四個學期)的早期教學經驗,研究生助教選擇的標準主要是他們的學分與經驗。②通識教育集群的項目種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現已發展起了“全球環境:多學科的視角”、“宇宙與生命的進化”、“美國社會與文化中的種族互動”、“現代思想史”、“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征兆與風險”、“心理學、文學和藝術的知覺與直覺”、“美國就業、勞動與社會公平”、“東亞地區的政治、社會與城市文化”、“六十年代的美國:政治、社會與文化(1954-1974年)”、“洛杉磯:集群之地”、“人類發展的前沿:生物醫療、社會和政策視角”、“性:從生物到基因社會”、“行為藝術:社會與文化表現的跨學科探索”等十余個新生課程集群。這些集群課程研究的內容涉及政治學、社會學、生物學、歷史、文化、醫學等多個方面。③通識教育集群課程的實施通識教育集群課程的實施共分兩個學期,在秋季和冬季學期,集群課程學生參與講座課程和小型討論與實驗室環節,在這些項目中,主要學習學術技巧,如批判性思考、寫作與實驗室工作,也學習如何參與學院層面的關于專門問題、文本以及觀點的討論,這些活動是在由教師講授的講座中開展的。在春季學期,學生參與頂峰習明納學習,由研究生助教團隊教授,習明納基于學生前兩個學期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學生要自己完成一個項目,繼續參與一些集中的討論、辯論、研究和寫作并參與一些合作性的學習活動。這些討論環節和頂峰習明納的人數都限制在20人以內。就一個完整的通識教育集群課程的實施而言,主要包括三個環節中的內容。
4.通識教育集群課程的成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通識教育集群項目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截至2007年7月的統計,已設計與教授了13個課程集群,提供了493個頂峰習明納,有10550名學生,198名研究生助教和102位教師參與其中。[9]通識教育集群項目在其所欲培養的學生的能力上也取得了較大成功,2007年學校本科生評估辦公室與本科生教育研究部的《四年回顧:新生集群經驗的反思》報告指出:在跨學科方面,84%的學生認為參加集群項目對他們從不同觀點看問題的能力有重大或一些影響;在提高技能發展方面,有超過75%的同學認為集群課程在批判性思考、有效呈現觀點、清楚寫作以及與同學合作學習的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有60%左右的學生認為他們的信息素養、公民責任以及時間管理能力加強了;在建立學術共同體的目標上,78%的學生認為集群課程提高了他們的學術自信,同時也有大部分同學認為這有助于他們與同學的友誼,以及與研究生和教師發展良好的關系,有機會參與智力共同體;在推動積極學習方面,67%-75%的學生指出集群課程討論能幫助他們更自信地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90%的同學反映春季習明納非常重要,并通常把習明納認為是集群課程中最難忘的部分。[9]集群課程項目也得到了學校評估機構的認可,大學學術評議會在對通識教育新生集群項目2003-2004年的評估報告中指出:“集群項目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的確視之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本科生教育的寶貴財富,它是一種創新性的教育體驗。”[8]集群課程也獲得了外界的高度評價,普林斯頓大學的HankDobin院長指出:“新生集群項目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它在為一年級新生創造一種整合的、跨學科的、團隊教學的一年期限的學術經驗上是成功的———這是在其他學院和大學可能還未嘗試過的,并且肯定沒有其他的學院或大學已取得更大的成功。”[8]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負責本科生教育的副校長ChristianMaslach也指出:“如果新生集群項目一直能保持如此高的質量,它將是本科生一種優異的入門體驗。”[8]
二、通識教育課程創新的啟示
1.樹立傳承與創新共存的通識教育課程理念通識教育的早期核心理念就是大學必須關注專業之外的能力培養,尤其是大學生作為一名社會公民所應該接受的普通教育。因而,在通識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傳承古典文明以及推行普通教育是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學校不僅需要教授古典的、普通的知識,以把學生培養成自由人,更需要通過不斷創新來把具有時代特點的新知識、新時代的文化與社會重要主題,尤其是一種創新的思維與學習研究能力教給學生。我國研究型大學應該在借鑒國外研究型大學傳統通識教育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時展的變化要求,在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等方面素質培養的基礎上,強調跨學科研究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探究性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把這些新的元素納入到課程中才能使學校的課程跟上時展的步伐。
2.有效的組織管理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創新的關鍵課程改革,尤其是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革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與院系單個教師開設的專業課程不同,這種具有跨學科、小班化等特點的通識教育課程需要集中來自各個院系教師的通力合作以及學校各方的支持。因此,有效整合全校的資源,實施統一歸口管理對課程改革的成功尤其關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通識教育集群課程的成功經驗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它有效利用了全校所有的資源,它吸引了來自全校不同院系的優秀教師,把研究生吸納到課程開發與設置中來,更把對學生學術發展有影響的學校圖書館等各方面的人員都納入其中。通過建立集群課程管理團隊,以及一系列的協助機構,為課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保證。當前我國大學在通識教育課程開設上面臨的一個困境就是缺乏統一的管理與組織機構,對課程開發缺乏組織、指導與幫助,因此,建立起有效的組織管理是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所在。
3.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在經驗分享與交流的基礎上不斷前行通識教育課程的開發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體驗,這些都是后續課程開發的寶貴財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通識教育集群課程的成功在于其能夠在經驗分享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課程開發。如及時的、全方位的、發展性的課程評估就是集群課程開發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課程開發前把早期課程開發的人員集中在一起,一起共享探索過程中的經驗,這是大學課程開發中必須關注的問題。事實上,作為培養人才的大學課程不是一個個割裂的、獨立的個體,更需要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其他資源的通力合作,通過經驗分享,通過各方的參與與支持,才能使大學課程凝聚成一種培養人的合力,也才能使大學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共同體。
4.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應實現多方共贏大學通識教育的開展涉及教師、學生以及研究生等各類群體,通識教育的開展必須有一個多方共同發展的目標,不僅要有利于學生獲得知識以及個人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同時也要在此過程中幫助教師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等,而參與此過程的研究生不僅獲得了教學與研究方面的鍛煉,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經費支持,在學術共同體中實現了多方的共同發展。我國研究型大學在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時應考慮課程改革給各方帶來的機會與利益,盡量實現共贏,唯如此,才可能更好地保證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成功。
作者:李雪飛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