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院校開展通識教育策略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分析通識教育理論內涵的基礎上,提出了通識教育要內容自成體系、要體現時代特征和著眼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分析了就業導向、思維慣性和政策支撐三方面制約因素,提出了動態性、全面性、融合性和整體性四方面的通識教育支撐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思考
西方通識教育起始于19世紀,美國哈佛大學是該領域教育實踐的引領者,提出了“培養一個有教養的人”的教育理念[1]。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試點改革的通知》,正式提出“探索通識教育新模式”。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本科院校成為發展先驅者,在課程設置、實施方式和政策建議等領域提供改革建設實踐經驗[2]。高職院校教育特性決定通識教育不能簡單舶來本科院校研究思路,需要從自身出發,逐步建立高職院校畢業學生由“崗位人”向“職業人”轉變的通識教育理念。
一、通識教育內涵分析
工業革命帶動社會化大生產,專業化分工成為發展主流。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中指出勞動分工將會促進科技創新,帶動技術進步,加快經濟發展。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成為時代特征,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表現在行業,體現在企業,落腳在工人的知識與思維。科技快速發展縮短了知識更迭周期,學科之間滲透、融合不斷演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結論,從18-21世紀知識更新周期由80-90年,縮短至2-3年。按照知識折舊定律,在校習得的知識僅占需求的10%,90%的知識需要通過不斷學習獲取。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未來教育發展有“四大支柱”,即學知、學做、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3]知識經濟發展趨勢要求教育要主動適應時展特征,應培養具有人文、社會和自然三大領域內的科學知識和學習能力的人才[4]。正如錢偉長校長所說,“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的人、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門家。[5]
二、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目標定位
通識教育內容要自成體系。人文、社會和自然三大領域構建知識統一體。割裂知識體系,突出單體領域,學生在知識、能力、思維和情趣方面就可能被專業化和片面化,成為“單向思維取向的人”[6]。樹立系統化教育理念,明確通識教育目標定位,在人文、社會和自然三大領域豐富知識體系,提供學生辯證思維和綜合視角來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7],這是克服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生培養弊端,也是契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社會需求。正如紐曼所言:“大學存在的事實本身,就說明了所有知識門類的統一性與整體性。”[8]通識教育體現時代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說到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時展的產物,高職通識教育要以面向區域及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求為導向,其目標定位就要充分體現時代特征。當前,山東省發展最顯著的時代特征是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議、“一帶一路”發展倡議,高職通識教育目標定位要充分結合十強產業“四新”和“四化”發展特征和“走出去”的發展內涵來明確目標定位。要著眼高素質人才培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職業教育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以及創業能力。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9]。高職通識教育要結合專業知識的培養,綜合運用哲學、教育理論和多元文化理論,強調掌握獲得與運用知識的方法論,注重職業道德、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強化對“有教養的人”的能力訓練,強調對崗位變化和職業轉變的適應性[2]。
三、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制約因素
高職通識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可以概況為就業導向、思維慣性和政策支撐。學生就業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是高職院校考核的重要指標。就業導向下的高職教育突出專業課程設置,強化專業技能培養,專業課程體系的主體地位得到不斷穩固和強化。高中文理分科,大學專業設置成為教育發展模式,學生固定思維。慣性導致了教育的單向和思維的單向,造成了學生知識體系的片面,錯位了人才培養的時序和定位。通識教育是體系化教學活動,涉及組織機構、發展定位、課程設置、教師遴選和動態評價等多個層面,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撐,但院校資源配置不均衡導致發展進程緩慢。
四、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支撐體系
發揮好通識教育的素質提升作用,體現出通識教育人才培養價值,需要進行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理念的結構性變革和課程教授內容的整體性重構。在通識教育支撐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一是要定位好發展目標,體現動態性,通識課程設置要充分結合社會發展需求,體現時代背景,發展定位要有時代特征,發展理念體現時代需求。二是要確定好發展思路,體現融合性,要實現科學與人文、自然與社會、西方與東方、藝術與實踐以及歷史與現代等多個層面知識的結合與統一。三是要設置好課程體系,體現整體性,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來考量和設置,要完善課程設置理論基礎,實現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互補性和延伸性。四是要完善好制度體系,體現全面性,應具體考慮通識教育組織管理機構設置,課程開發與申報、課程學分設置、授課教師遴選、學生動態評價和教授效果評估等制度。“通”是學科之間的相通,“識”是思維能力的體現,“通”的方式是課程體系的重構,“識”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正如克拉申“i+1”理論所闡述的原理,在具備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受教育者就能以原有知識為核心,向外汲取各學科知識影響,實現視野不斷拓寬,思維更加辯證,審美更趨高雅。高職院校需要在借鑒、吸收的基礎上,結合國家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要求,探索適應自身發展特點的通識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提供可持續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羅索夫斯基,H.羅索夫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下)[J].黃錦坤譯.通識教育季刊,1994,(6):59-72.
[2]李曼麗.哈佛核心課程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1998,(2):29-32.
[3]沈民權.QV德育:中職學生職業化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6):1-8.
[4]周月玲.哈佛大學核心課程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7.
[5]錢偉長.教育和教學問題思考[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0:187-188.
[6]張立平.“學習型社會”建設視域中的高校通識教育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3,(16):17-20.
[7]楚學枝.高職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研究——以秦皇島某高職學院為例[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5.
[8]紐曼.大學的理想[M].徐輝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
[9]李建華.大學的理想與理想的大學——赫欽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0.
作者:李彩云 單位:濟南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