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舞蹈教學中鼓子秧歌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鼓子秧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發源并流行于濟南商河一帶,鼓子秧歌的起源和發展深植于齊魯大地,受到齊魯文化的影響。而當今高校舞蹈教學中所學習的傳統鼓子秧歌和原生態民間的傳統鼓子秧歌由于文化、環境等影響所體現出的傳統鼓子秧歌也有很大不同。而在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鼓子秧歌正面臨被新事物所取代。作為舞蹈專業的大學生,傳承發創新我們的傳統民間藝術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所以我們從深入民間進行田野調查和在教學中的創編實踐入手,對鼓子秧歌的組織模式和表演程式等方面做出一定懂得創新。
關鍵詞:
鼓子秧歌;高校舞蹈教學;傳統;創新
鼓子秧歌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于2005年首批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子秧歌的起源和發展深植于從鼓子秧歌中可以看出從古至今魯北地區甚至整個齊魯大地人民生活,而鼓子秧歌現今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在這樣的文化大環境下,鼓子秧歌在當今如何傳承、怎樣創新,就顯得更具有時代的意義。
現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我們所學習的鼓子秧歌,只是被打上了“民間藝術”的標簽,已經不具備原生態民間藝術的原始形態和功能,鼓子秧歌在我們的教學中更多的是為了表演性和舞臺性,在角色分配上,由于原生態鼓子秧歌的角色分配復雜繁密,而高校舞蹈教學中偏重學習“傘”和“鼓”兩個角色,并且在課堂學習中由于場地等限制省略了道具的運用,所以我們學習的鼓子秧歌都是徒手動作,這樣就又造成了另外一個問題:對原生態鼓子秧歌的風格特征把握不夠準確,原生態鼓子秧歌的風格特征以“穩、沉、抻、韌”為核心元素,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傘”、“牛胯骨”等道具不無關系,而在我們的課堂中鼓子秧歌沒有了手中沉重的道具步伐也變得逐漸輕盈。在鼓子秧歌的場圖方面,在我們的課堂中由于人員和場地的限制,數百人的秧歌隊減少成為一個班級十幾人,自然就無法進行“跑秧歌”,所以高校舞蹈教學中的場圖訓練就微乎其微了。
從這幾方面來看,原生態的民間傳統鼓子秧歌和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鼓子秧歌都有很多的不同點,這些不同點由于場地、人員、文化、環境等各方面的限制造成,正是由于這些條件也形成了二者同樣是傳統鼓子秧歌給我們帶來的不同。而我們力求一條高校舞蹈教育中鼓子秧歌的發展方向,對本土的藝術進行保護、傳承和創新,使之更有生命力。
作為舞蹈專業人員應該重返民間,去追尋遺落在民間的藝術珍寶。拒接審美的單一化,現今已經做到了把民間元素提取到課堂,融入進高校舞蹈的教學模式,那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已經學院化的民間舞蹈還原本真。藝術來源于生活,舞蹈也來源于生活我們在了解舞蹈表演和動作的同時跟應該了解舞蹈在生活中的形態,了解舞蹈背后承載的文化內涵。那么對待我們的傳統鼓子秧歌,應對其在那些方面進行創新和如何進行創新就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
鼓子秧歌作為一種民間的產物,所展現出的任務形態和角色性格等方面會有所區別,而現今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民間舞都是偏向同一風格的學院派,“單純強調動作元素舞蹈教學的結果是此動作不是彼動作”�這背離了所有原生態民間舞包括鼓子秧歌在內的舞蹈的特性?,F在民間舞的教學,我們不應該只是培養可以表演和創作民間舞蹈的人才,更是要培養能夠表演和創作具有民間風格的民間舞人才。對鼓子秧歌現在不為人熟知的或沒有納入教學計劃的部分,我們進行進行深入的探究的同時,將鼓子秧歌請進課堂,根據高校舞蹈教學的特點和現有條件,保留鼓子秧歌原有的風格特征,并進行一定的創新。
在我們高校舞蹈的教學中“鼓子秧歌”的教學訓練遠不如并列為“山東三大秧歌”的“膠州秧歌”和“海陽秧歌”那樣普遍,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自己本土的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就此方面進行了創編實踐。在田野調查結束,初步掌握了鼓子秧歌的各方面文化后,跟隨“鼓子秧歌”的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學習了傳統的鼓子秧歌表演,并根據自身的情況,對傳統鼓子秧歌組織模式和表演程式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創新。
在表演程式上,由于人員的限制,鼓子秧歌傳統一百多人的跑場子改為一個48人表演的小場子;雖然沿用了傳統鼓子秧歌的四大角色“傘鼓棒花”,但是在角色構成上也根據自身的條件做出一定改變,去掉了“傘”中“花傘”的角色,只用八個“頭傘”分別帶四“鼓”、兩“棒”、一“花”。外角中因為專業和難度等各方面的限制去掉了雜耍的角色等等。在場圖方面,鼓子秧歌的傳統場圖有一百多種,而我們只選取了其中的五種較有代表意義的場圖進行了學習和排練,最終形成了一場20分鐘的鼓子秧歌表演并進行了展演。
如果說在表演程式上的創新是我們主動對鼓子秧歌傳統的改良,那么,組織模式上的創新,就是我們在時代的要求下必須對鼓子秧歌做出的創新。由于我們的學習時間較短,表演人員以學生為主,所以著重學習了鼓子秧歌的表演部分。而傳統鼓子秧歌人員構成復雜,各司其職,機密配合。關于組織人員,我們減少了傳統鼓子秧歌繁雜的演出前進村的程序,例如“探馬”等角色的設置,現代社會中交通通訊的發達已經不用馬作為通訊的工具,“探馬”的角色自然就取消了。
在這次的學習中,我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接觸到了原生態的民間舞蹈,從民間藝人的身上不僅僅學習到了鼓子秧歌的表演更看到了他們對于自己文化的熱愛和鼓子秧歌賦予他們的氣概,這讓我們對于鼓子秧歌在今后的發展更加有了信心。
鼓子秧歌作為齊魯文化的典型表現形式,展現了魯北勞動人民的豪放與激情,其背后所蘊含的齊魯文化更深深的影響著一代代魯北人民。而在當今的社會發展前提下,鼓子秧歌也面臨著產生以來內外交困的發展困境,必須面臨著“轉型”的考驗。在尋求外界幫助和自我創新的雙重方面進行完善和進步。舞蹈的傳承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過程,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藝術道路中暫時出現的困境,既注重對舞蹈原生態的保護又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對其進行豐富。才能使鼓子秧歌在適應當代人們欣賞品味的前提下不喪失其本質功能,使鼓子秧歌在藝術發展的長廊中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張潯、劉志軍.《山東鼓子秧歌》[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9]
[2]陳學孟.《商河鼓子秧歌》[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3]王潔、亓圣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鼓子秧歌的保護和發展》,濟南大學學報,2009.5
[4]朱清泉、梁瑩瑩.《山東鼓子秧歌的藝術形態及其傳承、發展與保護》[J].前沿,2012.6
[5]王潔、亓圣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鼓子秧歌的保護和發展》[J].濟南大學學報,2009.5
作者:徐鶴文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