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竹與舞蹈藝術的關聯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謝瓊單位: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雕塑史》中說,“然而藝術之始,雕塑為先”,而早期雕塑的主題大多是狩獵、祭祀、舞蹈等為主的生活場景。因此,雕塑和舞蹈作為最古老的兩種藝術形式,自古以來就存在著自然的聯系。上世紀90年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大量引入西方現代舞的動作結構方法,開闊了創作視野;但21世紀以來,“回歸原生態”成為舞蹈創作的焦點。舞蹈創作者將目光轉向了中國傳統文化,試圖在中國舞蹈現代化的進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竹雕是雕塑藝術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和中華文化與歷史交融的背景,是藝術的再延伸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研究竹雕藝術與舞蹈之間的關聯與影響,有利于深刻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多樣性趨勢以及不同藝術門類之間普遍存在的統一性特點,為推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繼承與發展提供更多視角的分析和借鑒。
一、竹雕藝術與舞蹈的藝術特點分析
作為最古老的兩種藝術形式,雕塑和舞蹈是特定社會歷史生活在人類文化精神層面上的投射和積淀,其藝術風貌、風格特征、創作走向與社會氛圍、審美取向、時代思潮、人文精神等外在環境有著極其密切的生態聯系。
(一)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特點
中國傳統雕塑具有裝飾性、繪畫性和意象性等特點。其中裝飾性在工藝美術中體現,無論是人或物,也無論是宗教造像、明器藝術還是建筑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而中國傳統繪畫和雕塑是一對相互關聯的同胞兄弟,都始于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緊密結合、互相補充。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以提升雕塑的表現手法。中國雕塑和繪畫相互影響很久后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自為陣,自成體系。它侵染了民族的審美習慣與藝術標準,具有濃厚的“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往往傳達著人的精神狀態、生命力和宗教境界。同時,中國傳統雕塑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哲學精神,在藝術上則表現為古樸、淡泊、天真、飄逸、雄渾、淳厚、稚拙等等風格,追求一種內在的、原始的、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
(二)中國傳統文化賦予竹雕藝術的審美意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本身帶有美好的意蘊,給人高雅、唯美的心理感受。比如圖案中常見“竹梅雙喜”、“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這些都反映出中國人賦予竹的優良品格,這種品格第一是清高,第二是堅韌。中國的竹文化是一種非常廣泛的文化,深入民間。比如清代大畫家鄭板橋寫的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他畫的竹子受到推崇,非常有名。今天不僅能欣賞到他的繪畫,還能在其他雕刻藝術上見到他的竹石,這些都彰顯出竹文化如何深入人心。
(三)中國民間舞蹈的藝術特點
中國傳統的民間舞蹈不僅是表達各族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且還多面地反映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勞動智慧,具有豐富的內在文化含量和精神家園,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與精神內涵,為人類多樣性文化提供了寶貴貢獻,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性。一是具備以圖騰為神圣的崇拜性。圖騰是部落群體和原始氏族的象征,圖騰文化作為原始積淀層,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具有人性之本質、民族文化之源與民族靈魂之源。而傳統民間舞蹈體現了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文化特性。二是以生活形態為主題的儀式性。儀式舞蹈產生于對超自然神靈的敬畏和依賴,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寄托著人們對美好事物與未來的希望。三是以“天人合一”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在自然與人的關系上,占主要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種思想反映在民間舞蹈中就是祈天、禱地,求取順利、平安的各種儀式舞蹈。四是以民間生活為基礎的群眾性,以生活為基調,以大眾審美為旨趣,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
二、竹雕藝術與舞蹈造型的藝術統一性分析
竹雕藝術與舞蹈在表現形式上雖然一靜一動,但它們都來源于社會生產生活實踐,同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作為傳統藝術的不同形式,具有豐富的關聯性,充分體現了不同藝術的統一性。
(一)同為視覺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
以藝術形態的感知方式為標準,藝術可以分為四個類型:視覺藝術,它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攝影藝術、舞蹈、雜技,建筑藝術和園林藝術等;聽覺藝術,包括音樂、曲藝等;視聽藝術,包括戲劇、電影和電視劇等;想象藝術,主要指文學。作為視覺藝術的不同形式,雕塑和舞蹈都含有線條、形狀、空間等視覺藝術的基本元素,也遵循視覺藝術創作的一些設計原則,包括:布局、對比、節奏、平衡、統一。
(二)都具有形神兼備的要求
竹雕藝術的美學意蘊可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層面,需認識審美對象所表達的內容;第二層面,雖不做出實用反應但能理解審美對象;第三層面是從心理上認識事物對象的情感性質與特征;第四層面是更為內在和深刻的感同身受,所謂“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句話就深切地反映了竹雕藝術審美中所特有的內心因素。而舞蹈藝術更是以“其他藝術表現手段與語言文字所難以表現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深刻的思想、細膩的感情、鮮明的性格,和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以及人本身內部的矛盾沖突,創造出可被人具體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個體,以表達作者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為主要特點,因此,二者都具有形神兼備的要求。
(三)在構圖上都應符合美術的基本要求
舞蹈造型是指舞蹈演員的個體動作形態及舞蹈隊形、路徑及整體的變化形態。它是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過程。竹雕是美術的一種,其構圖必然符合美術的基本要求,而舞蹈造型同樣要遵循美的藝術原則。從整個構圖來看,舞蹈造型編排有以下幾種方法:分散與集中。分散是指演員盡量占滿表演空間,以展現總體風貌;集中指演員及動作集中在一起,起到特寫的效果。優秀的舞蹈作品,都會是分散與集中的有機統一。整齊與和諧。這是舞蹈動作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三人以上的舞蹈,集體的動作常常要節奏鮮明、整齊劃一,以實現動作的和諧之美。平衡與對稱。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要以舞蹈中心作為動作擴散的中心,以此為圓點前后左右要形成對稱,要形成平衡。這樣的舞蹈造型才會讓觀眾感到畫面的穩健、協調。
三、竹雕藝術與舞蹈造型的藝術多樣性分析
盡管竹雕藝術和舞蹈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具備諸多聯系和共同點,體現了藝術統一性的特點,但作為藝術多樣性發展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階段的產物,它們又各自具有獨特的一面。
(一)凝固構圖與流動構圖的區別
竹雕藝術形象的靜止性,必然帶來瞬間性的特點。因為它不能表現運動和情節發展的過程,只能表現出任何題材的瞬間狀態,其作品中的情節內容,只能在一個瞬間體現出來。這是一種凝固的構圖。而舞蹈是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廣場或舞臺等訓練場地)內,通過連續的人體姿態動作過程、優美的姿態、動人的表情和不斷流動變化的隊形畫面,結合音樂旋律、舞臺美術(服裝、道具、布景、燈光)等藝術手段來塑造美化舞蹈的藝術形象。舞蹈是一種時間性、空間性、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因此,舞蹈表現的語言和要素更為豐富,舞蹈造型表現為一種流動的構圖樣式。
(二)藝術發展的社會生活基礎區別
竹雕藝術在明清時期發展到頂峰,這一時期都受到中國傳統繪畫和文化的深遠影響,各大流派的審美意蘊和表現形式,傳承了獨立的民族個性與軌跡。顯示出竹雕藝術特有的冷澈沉靜、纖巧洗練,卻又不乏絢爛精致的品格。但由于其社會基礎與主題提煉都深受溫柔士大夫階層影響,其作品有意無意間與普通民眾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因此,當代竹雕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和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與之對應的是舞蹈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在追求藝術美的前提下,當代舞蹈作品更注意挖掘社會現實中動人的篇章,凸顯社會精神、時代風貌。優秀的舞蹈往往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能敏銳捕捉時代的特性,它或者能反映一個時代特定時期人們的普遍情感,或者超越時空界限反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人性。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反映人們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本質,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四、對竹雕藝術與舞蹈造型融合發展的思考竹雕藝術作品,不僅運用了復雜的竹雕藝術技術如浮雕、圓雕等,同時還大量運用了舞蹈藝術的表現手法,如竹雕藝術中大量運用的空間排列與造型藝術,同舞蹈藝術中的隊形排列與動作造型非常相同,充分體現了不同藝術種類之間的多元構建與相互融合。
(一)提升舞蹈造型的藝術深度
舞蹈是動態藝術,舞蹈的構圖是通過速度、力度和幅度來體現,有一定的造型性。竹雕藝術是靜態藝術,兩種藝術形式有一定的雷同,但也有不同。舞蹈作品可以學習借鑒雕刻作品中的瞬間性特點,發掘舞蹈造型的藝術廣度、深度。竹雕藝術的造型具有高度凝聚性和典型性,它可以表現畫面隱含的和從畫面延伸出去的內容。萊辛在他的名著《拉奧孔》中說,美術表現的是“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這樣就為觀賞者提供了對于有關事件的發展過程進行聯想的確切依據,“使得其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二)豐富竹雕藝術的表現內容竹雕藝術中的人物、動作、神態與舞蹈中的舞姿體態氣韻相似。把竹雕藝術與舞蹈藝術中美好的造型動作巧妙地結合起來,使竹雕藝術這種民間傳統技藝與民間舞蹈有機融合,生動反映傳統文化中的民風、民趣和民俗,那將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更能以多元化的表現手段來豐富藝術創作。如嶺南現代竹雕作品———竹雕花瓶、竹雕筆筒,表現手法都是以敦煌壁畫飛天人物為素材,畫面人物嬌柔多姿、神情各異,隨樂輕歌曼舞,形態栩栩如生,選材于多年產竹的肇慶廣寧,經過特殊工藝流程、環保面漆處理,作品不但演繹著遠古感人的神話故事,體現“人神合一”的精神境界,同時也體現出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之精髓所在,讓人于無聲處沉浸在飄渺的樂韻中感知亦幻亦真的神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