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育改革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育要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向素質教育轉變,如何改革,是當前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也直接關系到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興衰與成敗。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教育;教育改革;思考
教育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而又涉及面廣泛的社會系統工程。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地球村概念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使教育也開始面臨新的考驗[1]。小學教育作為人生的奠基教育,是對未來最有影響的教育,也是最難實施的教育。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不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家庭及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一、小學教育的現狀
(一)教學方法比較陳舊
目前,多數地區的小學教育仍然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且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單方面講授、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對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不夠。(二)重知識輕能力我國教育部的調查顯示,義務教育目前采用的教與學相結合的形式,體現出被動教學的特點。把教學建立在了人的客體性、被動性和依賴性基礎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接收知識、探討學習和能動性。教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豐富人的知識和情感,實現個體的長期發展。因此,可以看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已經偏離了教育的本質。
(三)片面追求分數
片面地追求考試分數,拿高分成為學習的唯一目標,顯然是偏激的,忽略了對學生內在動力的激發。僅僅依靠分數作為評判學習好壞的唯一目標,測試學生學習的成果,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過早地失去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現在學校主要是以學業成績和分數來作為評價學生學習和老師授課好壞的標準。升學率、平均分被由上而下層層強化,教學過程中往往是采用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等方式,這些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平時的學習壓力、考試壓力等,會引起學生的恐慌、焦慮等,考試過程中部分學生還會進行“相互合作”,造成抄襲、說謊、相互攻擊等,這些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都十分不利。
(五)制約教學改革
由于測驗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測驗觀念和測驗內容及方法的變革都難以行之有效。因為改革意味著采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會對常規教學帶來影響,不僅不能保證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時還會因追求一些素質發展使學生的某些分數下降。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有一些學校不敢改革,也不愿改革。
二、小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創新教育的要求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偉大使命。進行教育創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二)校外教育的要求
近年來,小學生校外教育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了一個體量巨大的小學校外教育服務市場。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小學校外教育市場規模約為300億人次,每年參加校外培訓的小學生數量超過1億[2-3]。校外教育儼然已經形成一個與正規學校教育并行的“影子教育”系統,造成“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普遍現象[4],嚴重干擾和沖擊著新課改趨勢下學校正常的素質教育秩序。此外,小學生校外教育發展雖然非常迅速但極其不完善,存在著諸多弊端。比如:服務主體魚龍混雜,服務內容注重應試,服務行為混亂無序等。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形成,新形勢下加強對小學生校外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三)德育教育的要求
在當今社會日益趨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運轉的社會機制。升學教育中,智育被抬到無限高的地位,德育則乏人問津。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獨立思考的、尊重社會公德的個體,具體來說,即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經濟所需的政治觀點、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和文明行為,通過教育說服、情感陶冶、實踐鍛煉、榜樣模仿等方式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讓學生的知、情、意、行同步發展,成為道德品格完善的人。
(四)農村教育的要求
農村小學教育不僅是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一直是其中的軟肋[5]。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政策的實施,以及農村年輕夫婦觀念的轉變和對教育的逐漸重視,為了給孩子更好的起點,越來越多農村父母把孩子送到較遠的城鎮小學,致使農村小學在校人數日漸萎縮,農村小學學校分布不合理、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且年齡整體偏大等現象日趨嚴重。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小學教育改革的措施
小學教育作為兒童獲得以后學業的奠基教育,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形勢越來越嚴峻,小學教育改革顯得尤為重要[1]。
(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的發展過程,主動參與便是學生創造性成長的開始。主動參與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認知、情感與行為各方面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部過程中來。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當一個學生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自覺、心情愉快地去主動參與,并不覺得所從事的活動是一種負擔,甚至會為攻克某一難關而廢寢忘食。
(二)尊重和欣賞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和學習。在面對后進生時,教師不要一味地對他們進行批評,而是要幫助他們分析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關心下對學習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尊重和愛護每一個學生,在他們遇到困難時要耐心地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克服一個個困難從而取得學習上的進步,尤其使后進生能夠擺脫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樹立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從而不斷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
(三)提高教師素質,擴大教師隊伍
當前小學教師隊伍還有待壯大和充實,尤其是農村小學教師,由于學生人口的向外流動及農村小學基礎設施較差,學校規模不斷縮小,各級政府的投入也相應減少,導致教師待遇減少,原有教師不斷流失,新教師也不愿意去。因此,國家應制定相關鼓勵和補助政策,鼓勵高學歷、高能力和高素質的小學教師到最需要他們的農村教育基地,以提高農村的整體教育水平,盡可能保證城鎮學生與農村學生受教育的公平公正性。此外,還應該通過提高待遇的方式激勵優秀教師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
(四)健全學習評估體系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在小學教育階段,為了使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校或教育機構必須建立一套健全的學生學習評估體系。通過一系列改革和多方位評價,擴展學生發散思維,注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培養,加強學生常識教育和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實現學生多元化和全面化發展。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要能夠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既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同時要將評價結果及時與家長溝通,聽取家長反饋,以便于教師、家長和學校對學生進行更為有針對性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志紅.全球化背景下小學教育的特質和目標[J].淄博師專學報,2006,(4):20-25.
[2]崔國富.中小學生校外教育亂象的治理困境與突破[J].當代教育科學,2015,(3):40-43.
[3]屈軍禮.中小學生校外教育問題探析[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21(1):123-125.
[4]范曉慧.“影子教育”的思考:多種視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29(6):101-104.
[5]呂其利,王德香.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小學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師教育,2014,(21):21.
作者:李霄云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