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學導入藝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言:“鐵匠在打鐵之前,必須先把鐵燒熱。”“導入”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也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教學藝術。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的好與壞,平淡與精彩,呆板與巧妙,直接影響到其后各個教學環節能否順利進行,故爾不可小覷。
就語文學科而言,教師在導入時,更要學會并善于發揮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和聰明智慧,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母語的學習中。
正像于漪老師在《語文教學談藝錄》一書中的精辟見解:“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下面,筆者就自己多年來的教學體驗與思考,將語文課堂導入的一些具體方法和藝術技巧,略作淺談,誠請批評。
1.講述故事,激發興趣
興趣與學習效率總是成正比,亦是學習的源動力。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好”才有“樂”,才可能因教師精彩的導語,由課前(下)的無意注意轉為課上的有意注意。而故事的內容既要與課題緊密相連,又要短小,生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比如講授《〈世說新語〉兩則》一課時,筆者很自然地講了一則古代聰慧少年的故事: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此外,還有學生自己耳熟能詳的小故事,像“文彥博樹洞取球”、“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等等,亦可以由學生來講述或表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如,學習《孤獨之旅》(曹文軒)時,筆者亦同樣以故事來導入:有一塊土坯,害怕火燒,在進窯之前偷偷從車上溜了下來。它想:就憑這暖暖的太陽,何愁曬不硬呢?這個辦法既舒服,又保險,何必忍受那煙熏火燎呢?于是,它固執地躺在地上,自由自在地享受著溫暖的日光浴。有磚出窯了,紅紅的,硬硬的。土坯不羨慕,也不著急。它感覺自己也在漸漸變硬,只是沒有那耀眼的紅色。可是土坯不明白,不經過煅燒怎么會有紅色呢?如果僅僅是沒有紅色也就罷了,有一天,一場雨下來,土坯支持不住變成了一攤泥。又過了幾日,風吹雨淋,再也找不見土坯的蹤影了。小說中的主人公,少年的杜小康,還有正在學習這篇小說(節選)的我們,都如那塊土坯,不經一番“煅燒錘煉”,不行一趟“孤獨之旅”,便不會長大呵!學生的深厚興趣,使得學習效果得到了保證。
2.回顧舊知,以舊引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中的這句話,七年級剛入學的孩子已經學到。知識是具有連貫性的,若能引導孩子從已知擴充到未知,從舊知進入新知,則顯得順理成章,且貼近自然,無疑是最有效的一條“捷徑”。新課伊始,教師可從學生們已學習掌握的課文內容入手,既便于鞏固已學的知識,克服遺忘,又能將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讓學生以百倍的信心去學習新知,同時,亦符合教學的循序漸進之規律。
如講解《理想》(流沙河)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好!新學期第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詩歌《在山的那邊》(可指名或集體背誦),那么,“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呢?——對了,“是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也就是作者所不斷追求的“理想”。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今天,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學習著名詩人流沙河的《理想》,相信這首哲理詩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再如,講解《阿長與<山海經>》時,不妨這樣導入:七年級時,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那篇文章中,魯迅先生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生答)對,她就是長媽媽,她講述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魯迅沒有專門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卻在他四十五歲那年,寫了回憶性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以紀念自己童年時期保姆阿長,可見對其她的感情是怎樣的深厚。那么,長媽媽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真真切切地走近阿長,了解阿長。
3.巧妙提問,鋪路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追根究源,“打破沙鍋問到底”是孩子們的天性,巧妙的提問則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如果教師在導入時,能夠非常巧妙地提出一些與新課內容相關的且學生已經了解的有趣問題,便可激發起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好奇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從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比如,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時曾如此導入:“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魯迅自己也這樣說:‘我最喜歡的作品就是《孔乙己》’。為什么魯迅創作了許多小說,而最喜歡《孔乙己》呢?魯迅究竟用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孔乙己這樣一個現象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出悲劇呢?讀完課文以后我們就可以找到正確的答案。”
4.詩詞名言,以情入心
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一些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時,即在父母的教示下童聲稚氣地開始“背誦”了。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詞以其凝練的語言,蘊藉的哲理,豐厚的意境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中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不少詩歌(包括古詩和現代詩歌),教師若能聲情并茂地以優美的詩詞導入新課,定能輕易地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同課文內容產生共鳴,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何其芳的《秋天》等等,教師都可以和學生一塊兒背誦描寫相應季節的古詩來進入新課的學習。
再如,學習《短文兩篇》之《貝殼》時,筆者就試著以席慕蓉的詩歌導入: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一篇虛幻的神話/任它綠草如茵/花開似錦/也終于都要紛紛落下/在墜落的昏眩里/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無怨的青春》)……學生在上課鈴剛響時的躁動一下子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大家的心都被這語言清麗、優美溫婉的詩歌吸引了過來!
此外,名人名言亦是個“寶”,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或短,或長,或簡樸,或深奧,常常富有令人聽而難忘、倍覺震撼的無盡力量!
如在學習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時,即可以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對她的深情悼念之語來打動學生:“我幸運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仆,她的極端的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余地……”
5.圖畫歌樂,情景導入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的教學設備、教學用具等日益增多,到如今可謂五花八門,琳瑯滿目,什么幻燈投影,錄音機呀,電腦呀,網絡呀,不勝枚舉,委實是圖畫歌樂,聲音影像,要什么有什么。一些課文的在導入時,如能充分合理地使用這些“時代教具”,給學生們創設一個可觀可聽聲情并茂的良好氛圍,自然就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刺激,激發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以飽滿而專注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
例如學習《月亮上的足跡》一文,與其干巴巴地抽象地解釋,不如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像“嫦娥一號”飛行過程的視頻(flash動畫)與阿波羅登月或者《人類在月球上行走》的視頻等,學生在視野大開的同時,亦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急切性與愉悅性。
再如,學習詩歌《化石吟》一課時,最好能使用幻燈演示一些古生物圖片,或用多媒體通過網絡點擊進入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的“科學探索”節目,觀看生物世界演變的歷程(flash動畫),聽聽主持人及一些專家的權威講述。學生在初步感知了相關內容后,再來朗讀與學習詩歌,相信學生合作與探究的積極性一定會大大提高的,整個課堂也會由枯燥無味變得趣味盎然。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常說:“課堂一分鐘,課外十年功”。語文課堂的導入既有其藝術性,更有其創造性。導入的方法可謂千千萬,這方面的經驗總結文章網絡上亦隨處可見。然而,所有的方法與技巧,都只能作為一種參考,畢竟,教學藝術貴在創新。我們必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依據學科特點及每一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去拓展思維,不斷探索,適時總結。我們的追求應該是以獨創的導入智慧、獨特的個人風格行進在語文教學的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