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生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隨著時代的變革,自身的話語系統不斷得到轉換和發展。科學發展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的生成,需要重構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架構,契合受教育者的實踐,注重吸納非本體的話語資源。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生成;路徑
話語是一個交叉重疊、語義交融的概念。本文使用“話語”一詞,主要是指語言作為一種社會交往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情境中的運用,它既不單一地指語言學中的語法規則和語言結構,也不完全只是個人的言說行為,而是語言在具體運用過程中與語境之間構成的一種建制性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僅參與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知識,使思想政治教育凸現直接的教育指向功能,而且“有助于建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一、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話語系統的生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全面的深刻變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也伴隨這一變革進行著不斷轉換和創新。
(一)以沖突與斗爭語言為特征的話語系統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拔亂反正、曲折前進的艱辛歷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過去“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中心。以真理標準大討論、糾正教育戰線“兩個估計”和全面貫徹中國共產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為重點的思想理論教育工作,為恢復和重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但伴隨著社會思想多元化和西方社會思潮的漸入,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和運作機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語境面臨著雙重困境和任務,既要克服“左”的思想殘余的影響,又要排除右的錯誤思潮的干擾,形成了沖突并以尖銳的斗爭語言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必須指出的是,這種以沖突與斗爭語言為特征的話語根本區別于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話語,前者帶有對后者批判的色彩,是一種新思維語言替代舊思維語言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以沖突和斗爭來推進和完成的,是與學校的教學、科研、育人秩序的恢復和重建聯系在一起的。
(二)以溝通與協調語言為特征的話語系統
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以立為主、重在建設的歷史階段,開始了一系列固本強基、立足發展的系統建設。由于思想價值取向的多元走向,全球性、公共性話語開始進入人們的話語過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著“失靈”問題并逐漸顯性化,“灌輸”方式的運行障礙日益增多。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逐步轉向滿足社會需求和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尖銳的斗爭語言逐步被平等的溝通與協調語言所替代。這一時期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平等對話,西方行為主義一些元素進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和信度,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十分注重主客體平等對話和互動協調。
(三)以人本與和諧語言為特征的話語系統
進入新世紀,以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對大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人的發展、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理念、內容和方法的創新,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時代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咨詢方法的運用,注重運用網絡等新興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文化。平等的溝通與協調語言逐步向人本與和諧的語言方向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話語系統的生成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規范、促進其全面發展的話語系統,具有意識形態性強、政治觀念敏銳性等特性。以人為本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的全面確立,必然要求充分尊重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充分遵循教育對象的思想發展規律,研究教育對象的接受機制和接受效果。這些新的認識逐漸滲透和解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并對其提出新的要求。
(一)創新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的生成前提
全球化的影響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層面,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難以避免地與全球化話語進行碰撞和交流,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取更加豐富的話語資源拓展了空間。而信息網絡化際遇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它是一種傳播交流途徑與方式,而且其中也夾雜著西方異質文化價值觀念,中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沖突與碰撞,促成中西方話語的沖突與交融。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諸方面變化的描述連續使用四個“深刻”,以極強的沖擊力勾畫出了高校所面對的“空前的社會變革”。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為高校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高等教育國際化、普及化發展線路打破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原有生態。大眾傳播的范式和媒介的迅速發展以及“非學校中心”的文化傳遞模式的逐漸形成,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予以關注的歷史環境。這一時期,社會變遷速率加快,一切都在變化發展之中。而現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模式仍然基本承襲傳統的灌輸和強制模式,這種特定歷史條件形成的特有模式和語境,在主體意識日益增強,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背景下,存在著話語系統不兼容,信息輸入輸出不對稱的問題,從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影響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必須契合時代的生態語境要求,回應并做出新的轉變。
(二)以人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的核心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現和浸潤著權勢和強力。從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上呈現的文本到學術研究的書面語以及教師課堂講授的語言,絕大多數是傳達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對受體的要求和規定,服從和執行是受體的常態,受教育者必須接受施教者的遠離社會現實甚至偏離倫理價值的那些理念和邏輯。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信度和效度的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若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增進大學生與社會、大學生與自然、大學生與自我身心的和諧,那么以人本為基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的核心,也應成為人類教育發展的一種境界。
以人為本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的
核心,在話語方式上要求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要由原來的灌輸式、勸導式轉向對話式。從知的角度講,施教者不能壟斷和主宰話語權,不能以知識的權威自居;從情的角度講,教育者要在尊重、信任、平等、寬容、愛的基礎上與受教育者實現真正的交流和溝通。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才能真正成為連結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橋梁。正如金生鈜所說:“教育發生在語言中,教育展現在語言中”,“教育就是對話,是上代人與下一代人的對話,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人類的歷史經驗與學生個體的對話”。
以人為本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的核心,在話語內容設計上要求教育者要研究受教育者的接收機制,增強話語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教與受是一個共時性的過程。教育者設計的教育話語既要考慮到受體的人格特征、認知結構、心理素質和思維方式,又要注意到受體的接受能力差異;既要了解大學生群體的聯動性特征,又要考慮不同學生在思想接受活動中存在著不同的接受依賴心理;既要考慮學生在思想接受活動中的常態,又要預見到接受中的非常形態和可能發生的沖突。只有這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通過話語彰顯其巨大的教育能量。
以人為本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的核心,在話語內蘊上要求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要融注更加積極的情感。教育者要積極營造融洽的話語言說場景,重視受者內在興趣的開發,真誠地尊重、關愛和激勵受體,重視他們的情感體驗,堅持將積極的情感因素融注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去,堅持教育的人性化取向和接受融洽度追求,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鮮明的價值判斷、豐富的思想內涵,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順利進行提供重要的助推力。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豐富人、發展人、完善人,即建設人本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內在價值取向,這與話語創新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也“只有以人為出發點,回到人的感性、具體、現實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指導人生,真正培養人的精神。”
(三)全面協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的目標
當代大學生個體接受取向的多樣性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一特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時刻應對這種新形勢、新情況和新需要,并有效傳遞相關信息,激活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新話語系統的內容要從偏重政治意識形態,向政治意識形態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個人生活并重轉變,從偏重國家話題,向公共需求與個人需求并重轉變,從而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世界的全面廣泛的聯系,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話語境。新話語系統的內容要建立在深入了解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信息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大學生生活的語境,形成一套以科學的“真”為基礎、以人文的“善”為內涵、以藝術的“美”為形式、以技術的“實”為手段的新話語系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要體現話語的協調性。一方面,這種協調性要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話語系統在認知基礎、價值取向和目的設計等方面的協調融合。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較差與話語系統權力主體話語信息重疊率較低有密切聯系。所以,新話語必須不斷消除話語系統中雙方信息傳遞和交匯的阻力,尋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話語系統融合的途徑。另一方面,這種協調性要求教育話語與教育環境的協調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本體話語系統,但同時它必須受制于另一種非本體話語系統,也就是對應于本體話語系統而言的整個學術界的話語系統。任何一種話語都逃脫不了它所處時代普遍彌散的話語,即受制于特定的語境。社會的多元化必然孕育著價值、信仰與利益之間的沖突,種種沖突只有靠“協商”去解決——有關各方共同協商,以達成某一套解決爭論的規則,社會秩序也借此得以維持;種種沖突可以靠協商去解決——教育主導者、社會各界和網絡等亞文化思想影響者、受教育者等各方協調,形成受教育者的新思想。而這一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要實現主流話語與非主流話語的協調,傳統話語與現代話語、后現代話語的協調,文本話語與網絡話語的協調,全球化話語與地方性、民族性話語的協調。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話語系統的生成路徑
(一)重建扁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組織體系
從組織形態上看,中國大學基本是移植的科層結構的組織體系,大學組織結構呈一個“雙子權力系統”(這里指大學黨務和行政兩個權力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具有典型的科層特性,它必然帶有來自“娘胎”的“獲得性遺傳”:組織層級的強化與個人效率的缺失并存。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的發展,學生多元需求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組織變革的源泉。學生需求多樣化、成長個性化、信息網絡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組織走簡約化道路,縮短上下級組織成員垂直距離和心理距離,即從科層組織轉變為扁平組織體系,從而實現從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回歸。
重建扁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組織體系,有利于知識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形成共享結構,加速知識的全方位運轉。這種組織敏捷、靈活、快速、高效的優勢有利于充分發展教育者的話語權:一是提高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話語的反應速度和滿足受教育者需求的能力;二是消解教育者的話語強勢,充分釋放教育者知識、信息和人格魅力的影響力。
(二)契合受教育者的社會實踐
福柯指出,話語即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一種實踐性的話語,是主體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攸關者)溝通、說服、意義表達、意愿培養等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和建構者。”新話語系統的生成離不開主體的身人和心入。“研究話語就要關注人們生活中的許多關鍵要素,這些要素不光指喜好和欲望,還包括苦難和強制,以及在這個社會中對任何一種生活可能性追求。……當自我受到話語支配的時候,主體性也就在話語中形成了。”
整個世界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迭加改變了當代中國日常生活的實質,影響到當代人作為個體和群體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新形勢、新任務衍生出豐富的教育平臺和載體。理論學習小組、學生論壇、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公寓建設、網絡交流平臺信息等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有利于不斷豐富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各類不同的大學生群體,尤其是一些特殊群體,如新生、畢業生、經濟和心理困難生、女生等呈現并渴求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層分類的話語表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如何使教育話語最大限度地與大學生達成話語共鳴,離不開受教育者生動發展的實踐話語,離不開受教育者的充分表現和積極反饋。
(三)注重吸納非本體的話語資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要體現話語的一種再生能力,它要求話語系統自身理論的可持續發展,并在與實踐領域交融中形成新話語理論系統的動態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系統要借鑒國外的話語理論、工具和國內傳統的話語形態,在比較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話語形態、特征、流變的過程中把握話語發展的規律性,進而逐漸實現理論自覺。新話語系統要結合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全球性各種思潮和浪潮,善于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網絡等各個領域的話語資源,從中提煉概括適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話語,不斷延長傳統話語概念的解釋鏈條。
當然,這里并不拒絕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話語系統要繼承傳統和現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流話語,如“服務祖國”、“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等,不斷總結和凝煉大學生寓于平凡中的偉大信念、升騰起民族自豪感和強烈責任意識,把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有機結合起來并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人的利益和人的發展關注的話語。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整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群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話語形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之間雖有不同特征,但不是完全隔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也要重視吸納各個學科的最新話語,促進不同話語類型之間的和諧共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