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新課改的特點及啟示范文

新課改的特點及啟示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課改的特點及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課改的特點及啟示

摘要:新課改一直都是全球各國教育的關注重點,如何加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使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更好地推動未來教育的發展,一直是新課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芬蘭基礎教育享譽世界,近年來芬蘭出臺《芬蘭國家政府發展規劃》《教育與研究發展規劃2011-2016》等系列教育政策文件,于2016年8月推進的新一輪課程改革,賦予地方和學校更多的課程自主權,不斷革新課程目標和內容,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和創新之處,給我國新課改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芬蘭;新課改;特點;創新;啟示

二戰結束以來,芬蘭一直致力于基礎教育建設,努力為公民提供公平高質的教育機會,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歷屆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芬蘭學生和中國學生名列前茅。因此,芬蘭的基礎教育及其新課程改革一直是全球教育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而在最近的一次新課改中,芬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即“現象教學”,或者稱之為“多學科學習模塊”課程,引起廣泛的關注。

一、芬蘭新課改概述

1.芬蘭新課改背景

1960-1970年,芬蘭歷經重重壓力和困難,開始構建綜合學校系統,并不斷進行教育公平與質量改革,致力于為每個公民提供公平高質的教育機會。1970年以來,芬蘭大約每10年進行一次基礎教育領域的課程改革,開展“鐘擺式”的周期性課改,不斷創新課程教育方式,革新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斷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2010-2012年,國家內閣、教育與文化部等部門相繼出臺《教育與文化2020戰略發展規劃》《芬蘭國家政府發展規劃》《教育與研究發展規劃2011-2016》系列教育政策文件,明確了芬蘭基礎教育未來改革目標與方向。2013年2月,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試點啟動新課改,推進學科融合式教學、多學科學習及多元化學習評價的課程整合性與多樣性,并基于信息技術突破教室等空間局限,培養低年級學生具備基礎編程的能力,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針對新課改目標、具體內容的制定,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成立課程專家顧問團,組建由300多人組成的多個國家課程標準制訂小組,緊密與地方政府和學校合作,注重新政策和傳統之間的銜接過渡,確定課程目標與結構,融入先進學習理念,擬定學習支持性措施,改進不同科目教學目標和方式方法。

2.芬蘭新課改內容

(1)培養目標的變化

芬蘭進行新課程改革,首先改變的是培養目標。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擁有一技之長的綜合高素質人才才能夠在社會上立足。芬蘭將教育教學目標放在了轉變學生學習態度,提升學習興趣和動力,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學習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之上。主要表現為致力于加強學生的社會參與度、加強有意義的知識和技能教學、增加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與學校事務承擔責任。

(2)鼓勵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外學習和應用

新知識和技術這一次的芬蘭新課改在教師方面,鼓勵學校及教師不斷創建優化學習環境、創新教學方式。除了封閉式的教室和學校的教學之外,還鼓勵教師引導學生在其他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和應用新的知識和技術,例如走進自然真實體驗、感受和發現事物,訪問公司學習或具體實踐課堂的理論知識,達到學以致用,還可以在游戲和其他的虛擬環境進行學習,通過各種新技術和新場景,使學生更容易地進入學習狀態,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

(3)對課程內容和課時分布進行必要的調整

芬蘭對“現象教學”的推行,必然會對科目的教學目標及內容進行更新,并相對應地對之前的課程內容及課時分布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變,如社會學習、基礎編程、語言課程需在更低年級就開始講授,以貼近當今社會,滿足未來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迫切需要。

(4)加強科目教學的未來橫越能力培養

芬蘭新課改中非常重視橫越能力,并在不取消傳統的學科教學的前提下,依托于具體學科以分科課程為主,通過如“現象教學”的新型學習方式將橫越能力的目標滲透入各個學科的日常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七種橫越能力:一是思考與學習的能力;二是文化識讀、互動與表達能力;三是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四是多元識讀能力;五是數字化能力;六是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七是參與、影響并為可持續性未來負責的能力。

(5)至少每年開展一次多學科學習模塊

根據芬蘭國家新課標第四章第四節規定,從小學到初中每個年級,地方政府、每一所學校要確保每個學生每學年至少要參與一個“多學科學習模塊”課程,每個階段一般為兩到三周,這一新型教學方式包括主題活動、現象學習和實踐項目等,如通過學習參觀圍繞企業生產及經營開展學習和討論。“多學科學習模塊”需要學生參與,并綜合不同課程的知識和從不同科目的視角來分析問題。

(6)在較低年級開設更多選修課

由于學習精力和能力有限,學校通常面對較高的年級開設選修課,而低年級的學生往往沒有太多的選修課可以選擇。芬蘭新課改將藝術和實踐性的課程列入選修課,面向較低年級的學生開設,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7)開展多樣學習評價

芬蘭新課改通過開展多樣學習評價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芬蘭新課改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展信息必須從多維度、多樣化出發,詳盡地經常性反饋給學生及其監護人,如每學年結束后,學生將會收到自己的成績報告,評價其該學年是否已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

二、芬蘭新課改特點

1.弱化學科內容界限

經過試點,芬蘭于2016年8月正式在中小學全面推行新課改。此次新課程改革首創“現象教學”的概念,指的是為了確保學生成為未來合格公民,強調學生思考和學習、互動和表達、創新創業、社會參與和社會影響力等綜合素養的養成。“現象教學”課程的安排首先確定一些主題,其次圍繞這些主題將相近的學科知識重新編排,如主要將語言、地理、科學和經濟融合形成學科融合式的課程模塊,弱化學科內容界限,實現跨學科教學。芬蘭新課改規定,學校需在學年之中專門安排一個或多個“現象教學”學習階段,每個學習階段一般為幾周,在特定的學習階段內集中進行。

2.強調學習環境與策略、指導、個性化的重要性

芬蘭新課改強調對教學環境的建設,注重營造深厚的人文育人環境,增設教導咨詢辦公室,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建立學生顧問制度、指導員制度和學生自我管理制度,實現對學生寬松體制下的有效管理。此外,芬蘭新課改實行彈性學制,尤其在高中階段實行不分年級制,按照學生組織教學,增加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突出個性化的教學組織方式,使學習成為一種主動自覺的行為的同時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教學組織形式變得很靈活。如一門學科可分為若干學程,每個學程平均為38課時,將每學年劃分為5~6個學段,每個學段為6~8周,學生可選擇5~6門課程,每門課程在每個短學期內完成,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3.強調了評價的重要性

芬蘭新課改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對學生評價與考試的關注,重視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及重要性。因此,芬蘭積極樹立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而不僅僅把考試當做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采取開卷考試、寫論文、實驗測試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強調評價應以發展為取向、指導為目的,可以通過評價來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三、芬蘭新課改的創新

1.引入橫越能力

芬蘭意識到分科教學的弊端,因此,芬蘭新課改強調橫越能力在芬蘭未來基礎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在芬蘭新課改中,創新性地在課程教學中依托于具體學科引入橫越能力,將橫越能力的目標滲透入各個學科的日常教學之中,學校和教師可以自由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自己的教學,并要求各學校每學年至少組織一次跨學科學習模塊,系統地給學生傳遞相應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橫越能力,強化學生從創新創業到日常生活必備的七項能力,并逐漸建立起學生對每一個學科體系的認識。

2.引入多元識讀能力

多元識讀能力是芬蘭新課程改革的創新之處,它貫穿于整個新課改中。改變以往根據不同的學科和學生的年齡來設置教學課程的內容及方式的做法,將學生的信息能力學習作為一個整體,引入多元識讀概念,不再拆分信息能力,鼓勵學生運用網絡多媒體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或在線學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保障學生獲取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引入多學科學習模式

芬蘭在新課程改革中引入了多學科學習的模式,通過“現象”“主題”的教學確立多學科的學習模式,是此次芬蘭新課改的主導思想。多學科學習模式指的是地方政府及學校應引導學生每學年參與至少一個基于“現象”的項目,能夠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出發研究同一主題,通過多維度的學科視角、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綜合素質。

4.強化校外資源應用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中,芬蘭鼓勵學校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校外資源參與學習,把校外學習帶入校園,強化學生對校外資源的應用能力,支持和激勵學生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從興趣愛好出發掌握各種技能,促使學生創造性地利用前沿的信息技術如博客、網站、游戲進行學習。例如芬蘭新課改要求編碼課程與其他學科結合,納入低年級的新課程教學之中,提高學生掌握和應用先進的高新技術的能力。

四、芬蘭新課改對我國的啟示

1.利用多種教學法,幫助找到更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

新課改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改變舊的教學觀念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利用多種教學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注重掌握并運用符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化學習方法。因此,新課改要因人而異,可開設學習方法指導課,根據不同學生的自身學習類型、思維類型、性格類型、基礎好差等特點,結合學科教學指導學生感悟、選擇、尋找、借鑒和綜合運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擴大教學空間范圍,充分利用校外資源

校外實踐資源是多元的,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社會實踐能力,學校應擴大教學空間范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充分開發利用校外社會實踐資源、文化資源、信息資源,如家庭、社區、社會生活之中的課程資源,積極發揮家長、社區、社會及校外專家的作用,建立學生參與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工作常規制度。如可以鼓勵學生到社區開展家政服務活動,學校與超市建立“學生導購員”,安排不同年級的學生前往實踐,充分利用校外資源。

3.重視所有學科教育,形成寬泛基礎教育

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基本公民素質、基本文化知識,將基礎教育視為一個不斷發展和生成的動態過程,形成全納性的寬泛基礎教育,確保每一個公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提高教育質量的整體一致性,縮小不同學生學習成績的差距。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個性,允許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實施教育,擁有充分的自主權,保證了基礎教育發展的可持續性和靈活性,有效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

4.加強學生未來成長過程的技能培養

芬蘭的新課改引進新式教學法,加強基礎教育整合建設,注重對學生學習環境現代化、數字化的建設,實施數字化課程,將編程課程納入低年級學習階段,加強對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素質培養。隨著我國現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促進教學內容的革新,將課堂與課外社會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課業學習的同時豐富學生的實踐經歷,盡早地使學生接觸社會、學習社會,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在未來社會中成長技能的能力和水平。

5.利用多樣學習評價

實現集持續性、引導性、支持性為一體的教育評估體系為了更好地引導和支持學生進行持續性的課程學習活動,對學生的評價應該盡量實現多樣化、常態化,一方面可以采用課堂討論、論文寫作和考試的方式進行“課堂內”評估;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多師同堂評價”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課堂外”評估。建立學習跟蹤檔案,展現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成長過程,更好地真實全面地評估教學。

參考文獻

[1]原青林.芬蘭基礎教育成功因素新探[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12).

[2]李雪垠.芬蘭基礎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討[J].基礎教育參考,2010(2).

[3]于建云.芬蘭“奇跡教育”對我國新課改的啟示[J].中國農業教育,2006(2).

[4]李群.芬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我國的啟示[J].基礎教育參考,2004(3).

作者:胡祥澤;喻德琴 單位:重慶市萬盛經開區教師進修學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同学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中国 | 中国一级淫片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 自拍偷拍亚洲第一页 | 久久看免费视频 | 男人天堂999 |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动作大片 | 欧美精欧美乱码一二三四区 | 久久免费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在线免费国产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 亚洲美女自拍偷拍 | 国内精品视频成人一区二区 | 激情小说图片视频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 | 水蜜桃18| 国产黄色片在线观看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址 | 伊人网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波多野结衣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5月婷婷6月丁香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久久久久久久久大 | 婷婷综合社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人 | 春色视频www免费视频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国产 | 自拍视频网 | 偷窥自拍网 | 亚洲主播自拍 | 开心午夜婷婷色婷在线 | 五月天伊人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成人 | 三妻四妾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免费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蜜桃 | 有码一区 | 爱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