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課改下的小學作文高效教學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能力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考察,同時也是檢驗學生語文知識積累和運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由此可見,打造高效的小學作文課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新課改內在精神的指引下,立足教材教學,夯實學生作文基礎;貼近生活教學,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豐富教學方法,拓展學生寫作思路;閱讀寫作結合,養成素材積累習慣,進而實現小學作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高效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也在發生著改變,由以往過分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轉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作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較強,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正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時期。因此,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文習慣和學習習慣。縱觀當前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阻礙著作文教學的順利開展。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中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立足教材教學,夯實學生作文基礎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作文教學的開展要在立足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教材內不僅包含系統的基礎知識,也蘊含著基本的語文思維。結合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分析和抽離出其中蘊含的語文思維,幫助學生構建相對系統的語文知識和思維體系。在保障學生完成順暢閱讀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并將之用于日常的寫作訓練中。針對學生的寫作訓練,必然是在立足教材教學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以橫向的語文基礎知識和縱向的語文思維,完成對作文寫作網絡的構建,進而達到夯實學生作文基礎的目的。例如,重視對教材生字、生詞的教學,并根據學生對字詞的不同掌握情況,引導學生進行造句練習,以字、詞、句的形式指導學生完成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如以“木、林、森”為例,指導學生進行練習,學生的造句:“森林里有很多樹木。”又如,以“海、江、河”為關鍵詞,寫一個小短文,有的學生寫道:在遼闊的土地上,有江流和河流,它們日夜不停地流動著,匯聚到一起,最終流入大海。原來大海的遼闊,也是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
二、貼近生活教學,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其自身獨有的思維特點,即具有極強的形象思維和相對較弱的抽象思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時,要能夠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將抽象化的作文表達,轉變為形象化的描述。引導學生注重對日常生活進行觀察,以對生活中的人、事、物進行觀察的過程中,豐富自身對事物的認知,拓展寫作的思路和靈感。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到學生先天或后天的不同,針對學生不同的特質,采取與之對應的分層教學方法,依照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在提升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藝術來源于生活,寫作是藝術的基礎表達形式,語言文字相比于繪畫或音樂,是相對抽象的表達方式,如何將生動具體的形象表達與抽象含蓄的文字結合有機結合起來,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結合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開展主題式的作文教學,引導學生對與自身密切相關的生活進行觀察和記錄,逐步生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以“家人”“朋友”“同學”為主題的人物觀察;以“雨天”“晴天”“雪天”為主題的天氣觀察;以“上學”“放學”“旅行”為主題的事件觀察等,使學生在不斷的觀察中豐富和重塑對其中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認知,進而催生出與之匹配的情感和觀點,將情感表達與客觀描述結合起來,實現觀察能力的落地。由此可見,通過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認知,從觀察的角度實現了對學生自身寫作能力的升級和優化。
三、豐富教學方法,拓展學生寫作思路
在小學作文的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又要兼顧學生的個人實際狀況進行教學。在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不斷革新和豐富作文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參與寫作的興趣和熱情。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作文教學帶來的便利條件,將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分組教學、合作探究教學等教學方法引入到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中,豐富和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也可以利用互聯網下載作文范文,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和仿寫,并將掌握的作文技巧用于自身的寫作訓練,以此實現小學作文高效課堂的構建。例如,在引導學生對四季景色進行描述的過程中,如何形象地描繪出春天的生機盎然,夏天的熱情熾烈,秋天的秋高氣爽,冬天的冰封大地,是學生在寫作中需要首先邁過的一道門檻。這就要求學生要能夠運用自身所掌握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創設出與之相關的意境和情境,此時的教學就需要教師能夠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綜合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搜集和整理與季節相匹配的圖片、視頻、音頻等,營造出具有季節特色的景象,觸發學生的表達欲。梳理和回憶與季節相關的意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完成對學生寫作思路的拓展。
四、閱讀寫作結合,養成素材積累習慣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學會閱讀并在閱讀中積累素材,才能夠寫出高水準的作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完成對素材的積累,并且將在閱讀中掌握的寫作手法用于自身的寫作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善于發現閱讀材料中的閃光點,并對其進行記錄,以日記的形式完成對寫作素材的積累。在不斷的積累和運用中,實現對自身寫作技巧和能力的升級,在提升小學作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同時,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例如,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閱讀成本得以有效降低,教師可以充分結合互聯網對閱讀材料進行分析和整理,向學生進行推薦閱讀。當然,鑒于實際情況,書目推薦主角依然是紙質書,如文學類《安徒生童話》《三毛流浪記》《我的媽媽是精靈》;科學類《昆蟲記》《地心游記》《科學家故事100個》;人文類《林漢達歷史故事集》《書的故事》等。以多樣化的閱讀材料,指導學生掌握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方法,學習其中事件的描述方式和技巧,了解和掌握作者的敘事風格,并能夠仿照其中的經典段落對其進行仿寫。在不斷閱讀和寫作訓練中,逐漸摸索和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在完成素材積累的同時實現對自身寫作能力的提升。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作文高效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在深刻理解新課改精神內涵的基礎上,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教材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和思維,實現知識和思維體系的初步構建,夯實學生的作文基礎。將作文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以觀察的視角了解和發現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在對真實客觀事物的描述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認知表達。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教學理念引入到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中,以教學方法的豐富,實現對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進而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素材積累的習慣,在不斷的積累和練習中,實現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優化升級,逐步實現小學作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劉申.關于新課標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0).
[2]魯會麗.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分析[J].讀與寫,2012,(5).
[3]葛炎.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互動情景教學策略的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137.
作者:馬洪收 單位:山東省沂源縣歷山街道辦事處魯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