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政治隊伍建設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價值原則是人的意識和行為中包含主體需要、追求價值、注重效益的原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應基于價值原則,立足主體性顯現,促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理論和實踐理論研究者的生成。
1.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顯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顯現,一方面強調教育者對教育規律和教育基本規范的掌握,另一方面更強調教育者的自由、創造與反思。具體而言,教育者的主體性顯現及專業成長主要強調以下方面。教育理念的顯現。教育理念“決定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態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要素起著制約和引導的作用”[1](P22)。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預定的,需要教師立足教育情境的實際變化,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出即時的判斷、決策”。教育情境的復雜性、生成性,決定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模式是不存在的,也決定了教育者主體性的顯現是不可能精確規范的。因此,教育需要創新,而創新需要理念指引,才能帶動和促進教育內容、方法、途徑等因素的全面改進。理念則是教育者內心的信念,是他們對責任的自覺意識,是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形成的自我評價能力,是一定的觀念、情感、信念在教育者內心深處的凝結。教育自主的顯現。研究表明:“人在擁有較大自主權的時候更加自信、自尊,對自己的表現也有更高的要求。”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只需要按照學校行政部門安排的程序和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性顯現,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主性的顯現,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包括自主地創造性地決定教育目標、設計活動、選擇方法、進行評價,以及教育形式的開發與實踐。教育反思的顯現。教育情境的獨特性和生成性,意味著教育者主體性的顯現應該是一種反思性的實踐活動。日本學者佐藤學認為:“‘反思性實踐家’模式的專業實踐性認識,則是闡釋看似單純的情境與事件內外交織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深入探究‘不確鑿性’的世界。”教育反思不是單純檢查程序和內容的運用是否正確,而是反思教育者的教育措施與教育過程是否適當,反思教育者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活的價值,因為,教育本身是教育主體雙方精神相通、心靈相融的過程。
2.教育實踐與理論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集相關理論于一體的“實踐性理論”的“儲存、傳播和再生產精神性產品的主要形式”。要多義地解讀和綜合地使用多種理論,意味著教育者的“思維通常不依賴線性的、形式邏輯的理論推理,而更多呈現模糊的、探究的特征”,是“情境依賴的、個性化的創造性活動,具有更強的情境在場性”[2],因而包含人際性、價值導向和情感投入等特征。“實踐性理論”來自心靈。“實踐性理論”是教育者內心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實踐中實際使用和表現出來的對教育的認識,包括“理想的和現實的、情境變化的和一般穩定的、內隱的和外顯的、言說的和奉行的、情感的和理智的、道德的和美感的,等等”。類似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實踐智慧”,“是一種關于其對象是可改變事物的人類踐行的知識,并以在具體事物中的踐行作為自身目的;它不是通過單純學習和傳授而獲得的,經驗在這里起了很大作用,它要求我們身體力行”[3]。“實踐性理論”來自實踐。“實踐性理論”內生于教育者的實踐,大都來自教育者的個人經驗。有在心理水平上的情緒感知、思想觀念水平上的態度傾向,還有對現在、過去、將來的整合:“心目中也有一種理論(思維)圖式,雖然通常是緘默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闡述,但它構成實踐的要素。通過這種圖式,實踐者認識自己的經驗,理解別人的教育實踐。好的教師依賴于將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看成一種反身的關系,兩者之間相互型塑。”[4](P132)正因如此,教育者在運用、調整、提煉理論和模型的過程中,能夠逐漸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與未來。“實踐性理論”來自溝通。“實踐性理論”來自教育者與外來學術性或實踐性理論之間的溝通。教育者在覺知自己實踐理論的基礎上,與不同學者形成一個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平等溝通的“實踐共同體”,與不同的理論形成一個因理解含義而認同、為發生共鳴而接受的“實踐性理論”。即使找不到共鳴點、達不成共識,“它會為教育者提供更加廣闊的知識視野,激發他們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更加審慎的反思;也會使學者看到理論怎樣遭遇著實踐邏輯的阻隔,避免沉溺于純粹的理論探討,增強對教育實踐的理論洞察力”[5]。因此,教育者非常需要融會管理、教育、心理、社會、法律、藝術等理論,貫通教育主體的學習、體驗與經驗的表達。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范式的構建
教育者隊伍的建設應基于價值原則,從根本性、長遠性考慮構建建設范式,引領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1.師德建設范式。師德就是職業道德。教育者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高尚而平凡的人生事業。教育者只有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職責與使命,形成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和認同的主體價值觀,才能自覺主動地把一個平凡的事業做得不平凡,把一個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師德建設范式的建立,有利于教育者客觀理性地審視自己所承擔的歷史性使命和任務,及時調整自己工作的定位、確定服務方向,進而提高教育公信力。建立有效的師德建設范式,就是讓教育者樹立服務精神——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愛護學生,熱愛教育者職業;自律精神——以身作則,行為垂范;創新精神——以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引領大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以大學的文化科學創新引領社會文化科學發展。
2.培訓保障范式。質量教育觀是人們在特定的教育條件下的價值選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取決于教育者的專業或職業水平。建立培訓保障范式,提升高校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專業或職業水平來自思想政治“實踐性理論”的支撐,來自對功能性、內容性和適應性技能的掌握。功能性技能,可以從生活實踐中特別是專業學習之外得到發展;內容性技能,“需要有意識、特殊培訓,并通過記憶掌握特殊的詞匯、程序和學科”[6](P248);適應性技能是教育者的個性品質部分,能使教育者“更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在周圍的文化環境中更好地調整自己”。同時,思想政治“實踐教育理論”也不是封閉自足的,它必須植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有關學科交叉、互動。因此,深厚的基礎理論與寬闊的跨學科知識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發展所必需的知識儲備。
3.評價激勵范式。組織行為學研究認為,“最有效的激勵來自于每個人的內心”,對成就感的需要是個體與生俱來的。成就“這種需要的強度不同,人也是不一樣的,并且影響著他們接近成功和評價自己行為的傾向”[7](P342)。成就需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實現個人目標的計劃和工作重要性方面的具體差異,這種差異取決于社會、學生、教育主管部門以及他們自己的內外部評價。外部評價主要包括社會、學生、教育主管部門對他們的工作能力和質量、教育內容模塊與學生心理思想需要之間的契合與滿意程度,教育實施、管理和科學研究水平等方面。內部評價主要是教育者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和自身發展性的評估等。教育者對自我發展的評價,來自對成就需要的滿足,從心理水平上來講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觀念水平上來講,就是對精神需要的滿足;從評價水平上來講就是社會需要的滿足。外部評價是來自現實的激勵,它通過教育者的內部評價發揮作用。無疑在自主性、自覺性與持續性上,內部評價優于外部評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的評價激勵范式,應當協調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通過恰當的外部激勵,激發教育者追求發展的內在熱情與需求,逐漸地將外部評價轉化為內部評價,調動教育者高成就需要和發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