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科類高校優勢學科建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與國家重點學科密切相關農科類高校中26所高校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共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6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2個[2],后兩者在新的學科目錄中歸屬64個一級學科(各校合計)。從參評情況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及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全部參評,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中有1個未參評,合計參評率99%。從評估結果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全部進入“優勢學科”行列,63個參評的含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及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的一級學科中48個進入“優勢學科”行列,兩者合計占該類參評學科的81%,這說明國家重點學科建設成效顯著。從含有“優勢學科”及國家重點學科的20所高校看,各校中的“優勢學科”大多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及含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的一級學科(見表2),且各校中位次最好的學科均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及含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的一級學科,如中國農業大學6個排名第一的學科均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等等。這說明,農科類高校中的“優勢學科”與國家重點學科密切相關。
(二)主要為各校傳統學科從學科類別看,農科類高校的“優勢學科”分布于:理學門類的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原農學門類的農業史并入)、生態學3個一級學科,工學門類的水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風景園林學5個一級學科,農學門類的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林學、水產、草學9個一級學科,管理學門類的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原農學門類的農業資源經濟與土地利用規劃并入)2個一級學科,共19個一級學科(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農科類高校的“優勢學科”主要為各校的傳統學科,且10所高校的“優勢學科”僅為農學門類的一級學科。這也說明,農科類高校雖然普遍實現了從單科性大學到多科性大學的轉變,但其長期形成的學科優勢、辦學特色和服務面向仍很好地保持,在解決我國“三農”問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農業基礎學科進步明顯農科類高校主要圍繞農業發展的需要開展科學研究。農業科學在學科的分化和發展中,其絕大部分屬于農業應用(技術)學科,但也有側重于為發展農業技術提供基本理論、原理和實驗方法的學科,如農業生物學、農業物理學、農業化學、農業氣象學等,該類學科是發展農業應用(技術)學科的基礎,統稱為農業基礎學科[3]。現以“生物學”學科的參評情況分析農科類高校農業基礎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情況。從三輪全國學科評估的情況看,農科類高校在第一輪學科評估中有6所高校參加了“生物學”的評估[4],其中1所高校的“生物學”進入“優勢學科”行列;在第二輪學科評估中有12所高校參加了“生物學”評估[5],其中2所高校的“生物學”進入“優勢學科”行列;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18所高校參加了“生物學”學科的評估,其中5所高校的“生物學”進入“優勢學科”行列。這說明,農科類高校已普遍重視農業基礎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并取得了明顯進步。
二、農科類高校優勢學科分布特點的成因分析
優勢學科的形成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且受到學科組織自身、外部環境多種因素的影響。筆者認為,我國農科類高校“優勢學科”分布呈現出以上特點,其主要原因可歸結于以下幾點:
(一)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的推動農科類高校“優勢學科”呈現院校分層現象,固然與各校學科建設基礎存在的差異有關,但國家實施的重點建設工程則是強化院校分層的重要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相繼實施的“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工程,為一批高水平大學及其學科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教育部直屬農科類高校原本都處于該類高校“排頭兵”地位,全部進入了“211工程”或“985工程”大學行列,在國家強力財政支持下,其學科建設理應取得更大的成效。同時,許多省市也都實施了有關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等,在這些學科建設工程及項目中,教育部直屬高校同樣處于有利地位。如,南京農業大學的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獸醫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現代園藝科學和農業信息學8個學科(群)入選“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科學技術史、生態學、畜牧學、草學和公共管理5個學科入選江蘇省“十二五”一級學科重點學科,獲得江蘇省政府的強力支持,這無疑對該校的學科建設具有推動作用。
(二)國家重點學科實力較強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根據發展戰略與重大需求,擇優確定并重點建設的培養創新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建設的目的在于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進一步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需求,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高層次人才和智力支撐[6]。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共進行了三次國家重點學科評選工作,第三次評選工作是在2006年。由于國家重點學科是擇優確定的,其立項建設具有一定的“門檻”,這就使得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建立在較高的起點上。同時,國家有關部門在安排“211工程”、“985工程”、科研計劃和人才計劃等相關建設項目時,都與國家重點學科相結合,并給予支持和傾斜,等等。這一切都決定了國家重點學科在各高校中居于骨干和引領地位。
(三)學校辦學傳統的延續任何高校都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既是高校優勢的根源,也是高校學科發展的寶貴財富。高校的學科建設必須依托自身的傳統和優勢,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謀求發展。我國農科類高校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經歷了依托農業行業辦學、服務農業發展需求的發展道路,形成了優勢的農業學科。20世紀末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后,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該類高校雖然普遍實現了從單科性大學到多科性大學的轉型,但它們不可能弱化或者拋棄已形成的學科優勢,否則就會使學科建設產生“失根”危機,使學校失去發展的“根基”和“主脈”以及賴以在國內外建立聲望的基礎。這就決定了該類高校的優勢學科大多是帶有農業行業特色的學科。
(四)農業基礎研究的重視農業科學以有生命活動的生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生物學是主要的農業基礎學科,其重大理論突破和高新技術的發現與應用,必將對農業應用學科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一些農科類高校就敏感地意識到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將對農業應用學科及農科人才培養產生深遠影響,并依托傳統農科優勢鼓勵教師全面開展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領域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我國農科類高校之所以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取得明顯進步,就是多年來大力開展基礎研究的結果。
三、農科類高校進一步加強優勢學科建設的建議
優勢學科是一所大學的特色所在、核心競爭力所在。從大學發展的角度看,抓住了優勢學科建設,就抓住了學校建設和發展的關鍵。綜觀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大學,都是在一兩個學科領域首先突破,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從而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我國農科類高校要想建成高水平大學或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以高瞻遠矚的學科視野,加快優勢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一)優化學科布局,突出特色和優勢突出特色是學科建設的靈魂,形成優勢是學CHINAAGRICULTURALEDUCATION科建設的生命線。以特色創優勢,以優勢促發展,是提升學科核心競爭力和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農科類高校應通過學科評估,了解每個學科發展的總體狀況、水平以及在國內同類學科中所處的位置,特別是要對評估結果所反映的學科發展狀態的數據進行挖掘分析,認清各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對于已形成的學科特色和優勢要進一步鞏固并發揚光大,而對于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要分析原因,從而明確下一步學科建設的方向和思路;應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科學整合學科資源,強化學科內涵建設,突出形成學科特色,發展壯大學科優勢,有序提升學科整體水平。
(二)組建優勢學科群,加強學科交叉融合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如果沒有不同知識領域和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任何單一的領域或技術都不可能獨領風騷”[7]。學科群作為消解學科邊界局限性的一種組織設計,是適應科學技術向綜合化方向發展而形成的學科建設模式。通過構筑學科群,促進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有利于開闊研究人員學術視野,催生創造性成果,培養創新型人才。農科類高校應按照學科基礎相關、內在聯系緊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組建優勢學科群。通過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進一步提升優勢學科建設水平。特別是應選擇與農業應用學科密切相關的基礎學科進行重點建設,并加強它們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使學校的一批基礎學科迅速崛起,成為支撐農業應用學科發展和解決前沿應用領域問題的基礎。
(三)大力推進協同創新,轉變學科建設模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主體協同創新已日益成為大學科研的主流模式。農科類高校應主動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及區域的聯系,通過開展深度合作,建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學科協同創新,在更大范圍內整合資源,促進學科建設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推動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應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重點研究和解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基礎性問題、共性技術問題,以培養一大批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自主創新型人才或領軍人物,不斷產生高水平原創性科技成果,在服務現代農業發展中培植學科優勢和特色,打造學科核心競爭力。
作者:江惠云劉國瑜單位:南京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