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不同體育項目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不同體育鍛煉類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實驗對象是景德鎮陶瓷學院2012年級的大學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啟示和理論支撐。
2.實驗法。(1)測量量表:采用“京湘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系統”中的SCL-90量表(0-4分五級量表),分數越低表明心理越穩定,大于90分被認為心理存在一定問題。(2)實驗對象的抽樣和分組。抽取經過心理測試、分數在50-150分之間的男女大學生各60名,其中總分大于或等于98分的為46名,身體基本健康,在校情況穩定。將學生按性別分成四組,分別進行籃球和健身操的鍛煉和教學。(3)實驗的組織。①將實驗對象分成4組(表1),各組每周周二、周四進行體育鍛煉和教學,每次100min,固定兩位教授上課,上課項目對應相同,其余條件相同。實驗持續18周,均以教學、鍛煉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實驗,各組運動強度相當。②測試實驗前、后安靜狀態下的心理狀況,采用計算機操作,每組測試在同天、相同條件下進行。
3.數理統計法:數據采用SPSS12軟件統計處理。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本研究4組被試實驗前心理癥狀自評總分的同質性檢驗。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前每組被試心理癥狀自評總分沒有明顯差異,P箖0.01,說明4組被試實驗前同質。
2.本研究4組被試實驗前與18周后各自心理癥狀自評總分的比較。從表3可以看出:男、女籃球和男子健身操組被試的心理癥狀自評總分實驗前與18周后呈顯著性差異(P<0.05),而女子健身操組呈非常顯著差異(P<0.01)。這說明通過實驗教學后,不管是進行籃球項目的還是進行健身操項目的男女生的心理狀況都得到了好轉,其中女子健身操相比實驗前效果更佳。
3.相同性別、不同項目18周后心理癥狀自評總分結果比較。從表4可以看出:相同性別但是從事不同項目的實驗組實驗后的心理癥狀總分進行差異檢驗后不呈顯著性差異(P箖0.05),也就是說對于相同性別的學生來講,從事籃球運動和從事健身操運動對總體心理狀況的影響基本一致。
4.不同性別、相同項目和相同分組類型18周后心理癥狀自評結果比較。從表5可以看出:進行籃球運動的男女學生實驗后心理癥狀的總分不呈顯著差異,說明不同性別的學生進行籃球運動之后總體心理效益基本一致。而不同性別的學生進行健身操運動,實驗后兩者呈現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健身操對于女生來講所產生的總體心理效益要好于男生,這可能與不同性別的學生對于不同運動項目所產生的興趣有關,這一現象值得重視和進行拓展性研究。
5.綜合分析。從以往個別研究者的觀點來看,其認為“回避(跟他人或自己)競爭的活動可獲得令人滿意的心境效益,降低應激水平,增加成就感和強健體魄”,認為參與有競爭的體育活動或鍛煉對改善心理和情緒狀態是不利的。但是,從體育運動各項目的特點和作用來看,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運用在調節心理健康領域應該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本研究中的籃球是開放性與協作性相結合的運動項目,有較強的競爭性,而本實驗研究證明,在相同條件下,籃球與其他項目的心理鍛煉效應并沒有顯著差異,這反映了像籃球這樣的開放性項目也能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法也發現,學生運動時氣氛活躍,比賽中協作很好,學生非常樂于參與其中。從這個結果可以認為,只要學生想參與某項運動,加上教師的引導,如強調參與、不要過于在乎輸贏,強調團隊精神等,開放性和競爭性項目也能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而且這種體育活動更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另外,健身操女生組與男生組存在顯著差異可能與健美操更受女生喜愛有關系,以往也有研究認為“改善抑郁的程度因鍛煉類型和性別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健身操女生組效果最為突出”,因此,產生差異就不奇怪了。從本研究的實施中,可以得到啟示:在鍛煉心理學的研究中受試者自身對所參與體育項目的興趣會影響研究結果。
四、結論和建議
1.參與籃球鍛煉和健身操鍛煉的男女生組通過16周的實驗教學和鍛煉之后,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說明體育鍛煉對調節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作用。
2.本研究中相同性別、參與不同的體育鍛煉項目對學生的心理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開放性和封閉性項目在本研究中所產生的效果基本一致。
3.本研究中不同性別、相同項目的比較中,籃球項目沒有顯著差異,而健身操產生了顯著差異可能與女生更喜歡健身操有關系。
4.在鍛煉心理學的研究中受試者自身對所參與體育項目的興趣會影響研究結果。
5.高校教師應充分利用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調節和改善作用,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各種體育活動。特別是有一點心理問題但又沒有形成心理障礙的學生,應在各方的支持下,通過各種方式、有目的、有組織和有計劃地讓其參與體育鍛煉中來,使體育鍛煉成為改善心理健康的利器。同時,在這種活動中應充分考慮參與學生對所參與運動項目的興趣。(本文作者:彭躍清、陳利和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