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干旱對健康及衛生行為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體健康狀況與多種因素息息相關,社會經濟狀況、營養供給情況、衛生保健服務都能不同程度的影響到疾病的進展。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頻繁,氣候因素尤其是干旱缺水所導致的健康問題不容小覷。Madhu等[8]對印度干旱地區兒童健康狀況的研究中,調查了914名0~5歲學齡前兒童,對每名兒童進行人體測量學測量、飲食攝入量調查以及營養缺乏指征的臨床檢查,以評價每位兒童的營養狀況。結果表明這些兒童在干旱時期主要的疾病為呼吸系統(7.5%)、消化道(7.5%)和發熱(病毒性,瘧疾和黃疸,5.6%)。所有檢測疾病的患病率有隨年齡增高而增高的趨勢。人體學測量參照NCHS(國家統計中心)標準使用身高百分比和體重百分比指標,結果顯示兒童普遍存在生長延遲現象,短期營養不良(年齡別體重)占38.5%,長期營養不良(年齡別身高)占25.8%,兩者均為1~2歲年齡組患病率最高。貧血患病率為30.5%,診斷依據為球結膜蒼白、湯匙狀指甲。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各種體征有很多,但以頭發褪色20.2%,頭發干枯21.6%這兩項所占比例最高,其他的體征僅占2.6%,消瘦者占1.7%。維生素A(夜盲癥、畢脫氏斑)、B族維生素(口角炎、皮炎、舌炎)缺乏的患病率高于對照組。Madhu等[9]的另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印度某些地區的頻繁干旱對農村成年人口營養狀況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調查的1540名成人中,48%的男性和39.5%的女性存在慢性營養缺乏癥;不同地區中16%~66%的成年人肱三頭肌皮褶厚度(FFT)<6mm,遠低于正常成人水平(12mm);貧血的總體患病率為35.6%;維生素A缺乏癥狀畢脫氏斑1.8%,夜盲癥0.2%;B族維生素缺乏癥狀口角炎1.0%,皮炎2.6%,舌炎5.4%;維生素C缺乏癥狀牙齦出血2.5%;蛀牙8.5%,氟斑牙38.3%,各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學齡前兒童和成人都出現各種營養素的缺乏,以學齡前兒童更為嚴重。Sophie等[10]為了解非洲干旱、半干旱農村地區學齡前兒童消瘦率(消瘦是指身高別體重小于兩個標準差)波動情況,調查了900名0~5歲(或身高小于110cm)兒童,將這些兒童按照其家庭維持生計的方式分為3層,分別為放牧、農林和混合型方式。調查發現牧民兒童消瘦患病率為17%,比農林組和混合組高6%~7%。在干旱發生時,牧民兒童消瘦波動增強,消瘦率達25%,甚至更高。Wilfried[11]對干旱的肯尼亞西部13所小學中5780名小學生進行皮膚病檢查,發現有1872(32.4%)的兒童患有皮膚病,而這些皮膚病中有67.6%是具有傳染性的。細菌性皮膚病主要為細菌性膿皰瘡;真菌性皮膚病中75%為頭癬,除此之外面癬和糠疹也多見。郭鈺娉等[12]探討婦科疾病與年降水量的關系,研究顯示婦女疾病高發的兩次峰值,恰好逢干旱少雨年份或上1a特別干旱。
二、干旱對精神心理健康的影響
由自然災害引起的壓力和精神創傷會影響整個社會[13],位置偏遠以及有限的健康資源使得農村和偏遠社區人們的心理問題更多[14-16]。自然災害增強了人們的失控感、恐懼和無助感,長期的影響增加了患有心理疾病的風險[17]。Sartore[18]在干旱對澳大利亞農村社區人口影響的定性研究中發現,長期干旱使得農村社區人口承受了嚴重的壓力,被調查者普遍認為主要是干旱問題造成的困境是引起焦慮的主要原因;干旱的社會和情感沖擊力改變了環境,并造成人們對社區未來的擔憂。Dean等[19]對澳大利亞西南干旱地區的111名11~17歲青少年做問卷調查,通過學生自填問卷發現經過3a年的持續干旱后,青少年的情緒壓力明顯高于干旱前,并且有12%的青少年可歸為臨床心理疾病的范疇。Helen等[20]調查了干旱地區的449名成人,結果表明其中56.1%的成人,尤其是71.8%的農場工人或農民承受著來自干旱的很大壓力。研究表明,干旱年份男性農民的自殺率比較高[21]。
干旱引起飲用水缺乏,同時生活用水也會不足,衛生設施不健全,使得干旱地區的人們其行為習慣特點與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息息相關。趙艷玲等[22]指出,腹瀉病的發生與水源水質、家庭儲水水質、居民衛生行為都有聯系。腹瀉大多都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的,由于缺水飯前便后不洗手、飲用不安全水、未清洗的瓜果等都易引發腹瀉。楊海[23]在研究特大干旱對傳染病流行趨勢影響的文章中指出,干旱的持續使得不符合飲用水標準的二次供水和自備水源比例增加,水質中余氯量、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均不合格;定時供水造成水源污染嚴重;傳染源廣泛存在,消毒、隔離措施不易落實,防蠅、滅蠅及食品衛生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缺水必然使干旱地區人們珍惜水資源,有限的水量讓人們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使用,所以洗手、洗澡等日常清潔用水會減少很多,甚至會很長時間不洗手不洗澡。許隆祺等[24-25]進行了兒童手部清潔衛生與常見腸道寄生蟲,主要是蛔蟲和蟯蟲感染關系的研究。實驗組開展洗手活動,對照組不開展洗手活動,每兩個月對受試者進行糞便檢查。結果證實,每日用肥皂按要求洗手,保持手部清潔衛生,可以顯著減少常見腸道寄生蟲感染。董曉春等[26]選擇了天津市8所幼兒園進行洗手干預效果評價,結果顯示農村地區干預組與對照組相比通過洗手干預,腹瀉、出疹、眼充血或流淚的患病減少幅度分別為36.73%,104.13%和80.64%,通過洗手干預可以有效減少幼兒患腸道和急性呼吸道等疾病的缺勤率。姚偉等[27]的論文指出,通過農村供水、環境衛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衛生行為,因此安全、充足的飲水供應是居民衛生習慣衛生行為形成的前提。有文獻報道[28],1998年秋冬季,德江縣由于干旱少雨,飲用水緊缺,加之群眾衛生習慣差,引起傷寒病在城內暴發流行。由于鎮內6口水井供不應求,又無公用取水設備,污染嚴重。
四、討論
干旱對人群健康的影響較大,地域不同,生活條件不同,干旱缺水期間人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29]。目前關于干旱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大部分都局限于描述某干旱地區的成人或是嬰幼兒的健康狀況,而對于學校中學齡期兒童的健康相關研究仍然比較稀缺,有待進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干旱是一項與地理特點息息相關的自然災害,為了降低干旱缺水對人群日常生活和健康狀況的影響程度,一方面可以通過健康教育手段為人群普及正確的衛生行為和健康知識,另一方面需要國家加大對干旱地區的政策及經濟扶持,二者雙管齊下,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本文作者:周麗森、付彥芬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農村改水技術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