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科學中年級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延伸至課后乃至家庭的學習體驗能有效幫助學生形成生活化的知識理解和技能掌握。為更好地實施小學科學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融合策略,以課標視域下的小學科學中年級教學為例,選擇實踐探究、調查探究、實驗探究三類課型,建立基于對話交流、調查記錄、動手實踐的項目式學習任務,通過學習單串聯從學校到家庭的課內外教育環節,有效整合資源,使課內學習、科學實踐和價值觀的培育形成一體化,在建立整體化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培養學生敬愛長輩、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小學科學;中年級;課內外一體化
教育部7年印發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簡稱課標)中提出了科學課程具有實踐性,學生應在實踐中體驗和積累認識世界的經驗,提高科學素養[1]。在單元整體化教學理念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的短暫時間,而需要在實踐中反復強化形成系統化的認知體系。教育部年的《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中也提出:“在實驗教學中要遵循學科特點,積極推動學生開展研究型、任務型、項目化、問題式、合作式學習”“廣泛利用校外資源積極開展科學實驗活動”[2]。然而觀察實際教學活動發現,現行的科學教學還是以每堂課各自獨立的教學為主,延伸至家庭活動或單元整體教學的活動較少。因此亟須將課內外的科學活動合理地結合起來,讓課外的活動能夠成為課內學習的拓展延伸,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學習活動。科學課程的知識內容普遍呈現容量大、程度深的特點,且多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探究式學習,教學要在引起學生強烈好奇心和探究興趣的情境下,借由資源的有效整合,為學生提供開展實踐性活動的媒介,推動學生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在本研究中,筆者設置了課內外一體化的學習單,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掌握科學探究方法,還能實現對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更達到了家校共育的目的,無須過多的技術性操作和網絡環境要求,就能了解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本研究主要面向小學中年級學生,以蘇教版《小學科學》(年版)三、四年級教材為例,嘗試建立多個項目式學習任務,與單元整體化教學理念相結合,實現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活動,再從課外活動回歸到課內反饋,從而建立任務的系統性和可行性,形成一個連接校內外的整體化育人體系。實踐證明,課內外的延續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以下就不同課型活動結合相關具體策略進行分析,建立小學科學中年級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實施策略,以期提供有益借鑒。
一、在實踐探究類活動中建立豐富對話
根據三年級下冊第1單元《植物的一生》的單元學習要求,開展黃瓜或番茄等的種植活動,通過在種植中觀察、體驗及開展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植物的各個不同部位及其作用,認識到植物生長所需要經歷的不同階段。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真正把實踐的體驗與知識的獲得結合起來。在課內外一體化學習單(見圖1)設計中,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從日常生活常見的瓜果蔬菜中尋找種子,并用放大鏡觀察,對比發現種子的不同特點。通過親自實踐,將抽象概念的科學探究實踐化、生活化。在學習單的引領下,學生還用漏勺碾出西紅柿的種子,拿起小鏟子為植物找來合適的土壤,每天定時澆水,定時觀察,定時記錄。引導學生將種子親自栽種在四種不同溫度、濕度的環境中,于不知不覺中展開“控制變量法”的探究。從學生的觀察日記中可以看到學生日復一日的堅持,以及最終收獲探究結果和從實踐中得出真知的喜悅。此外,還有研究者關注到在科學課堂的延伸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的價值[3],因此筆者也開展了學科立德樹人教育,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尊敬長輩,從小就建立起對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價值認同。在將孝文化教育同科學課程教學相結合方面,筆者嘗試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設置“與長輩對話”的交流任務。如今城市里的學生生活體驗非常局限,且遠離大自然,若只是通過網絡信息檢索、資料搜集等方式開展教學,會令其感到枯燥且難以理解。因此筆者借由課內外一體化學習單,提出“與長輩對話”任務,讓學生回到家里與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話,向長輩咨詢已有的生活經驗,收集有用的生活信息,例如種植之前怎樣浸泡種子、如何選擇合適的土壤、怎樣搭建蔬菜支架等,為家庭成員建立了共同話題,促進了親子溝通。而進一步的種植活動能夠有效地讓學生親近自然,感受生命的價值,這也離不開長輩的參與—為植物一起施肥澆水、每一天把自己遇到的難題向長輩請教,不知不覺間便會增進親子交流。通過分享,可以發現學生經歷了許多種植活動的小趣事,也加深了對長輩的了解和尊敬,知道了原來長輩有這么多珍貴的生活經驗。在實踐探究類活動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讓學生更多地與長輩交流,能夠使其反思自己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和幫助,從而更加懂得感恩。
二、在調查探究活動中推進現場考察
愛祖國、愛家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小學中年級學生而言,建立對家鄉的深刻感情,是需要建立在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基礎上的。因此筆者在小學科學課中,以教材為基礎,整體規劃課內外活動,設置現場考察任務,利用調查和記錄幫助學生增進對自己所生活的環境的了解,建立全面的認識,有效提升學生愛家鄉的情懷。三年級上冊教材第4單元《地球上的水資源》中介紹了生活中常見的水體類型,要求學生了解它們的特點,并初步建立合理開發利用和節約水資源的意識。為了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筆者為學生設立了單元整體化的項目式學習任務—“調查家鄉的水資源情況”。結合筆者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利用周末時間,以“假日小隊”的方式帶領學生實地考察附近的海岸帶、湖泊以及地下水環境,并以海岸帶環境調查為主,結合參觀訪問活動,讓學生認識豐富的潮間帶生物,了解濕地的紅樹林等的生長情況,并進行簡單的水體采樣,使學生建立直觀而全面的認識,了解海洋為人們的生活所提供的各項資源,感受海岸帶生物的多樣性,體會家鄉海洋環境之珍貴。與此同時,進一步開展居家生活用水的調查,在家長的協助下,統計并記錄日常生活用水情況,并根據課堂內學習的指導,協助學生制訂居家節水方案,并在兩周之后再次進行統計對比,用數據讓學生體會到淡水的珍貴和節約用水的重要意義,使環保的意識扎根于實踐當中。在完成以上活動后,學生會建立起對家鄉的全新認識,紛紛主動走入社區,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所學和收獲,宣傳和推廣預防水體污染的措施和節約用水理念,增強社會責任感。此外,三年級下冊的《植物與環境》、四年級上冊的《鳥類》等課,也適合利用當地特色,指導學生觀察記錄,通過圖片和簡單的、口語化的文字來介紹植物,實現認知轉化,繪制示意圖、生物筆記,甚至設計制作生物、植物的知識介紹二維碼等。調查探究活動能使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形成全新的認識,也基于切身體驗,建立起對家鄉的情感認同。此外,此類活動具有廣泛的適切性,可以在不同的地區開展,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挖掘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價值,豐富小學科學學習的內涵,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三、在實驗探究中達成任務延伸
實驗是科學課堂中涉及面廣、使用率高的學生探究活動,大多數的教學單元都由實驗探究活動貫穿。以往的學習單一般就是實驗記錄單,能引導學生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等方式記錄和整理信息,并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但實際操作中發現,以往的實驗記錄單容易使學生的單元學習內容變得零散,更加注重單一實驗的認知,而忽略了對實驗探究所掌握的探究方法和對實驗結論中所獲得的科學知識的延伸應用,更缺少生活化的應用。因此在設計實驗探究活動的學習單時,筆者打破“一課一表”的實驗記錄單形式,而注重使單元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任務形成主題項目式的串聯,使學習單將實驗探究的方法和知識貫通起來。以四年級上冊第4單元《簡單電路》為例,以生活中的實例作為導入,將“猜猜電路暗箱”作為本單元的“終極任務”,讓學生跟隨學習單(見圖2)一步步揭開謎底。為了探索暗箱里的情況,學生要經歷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逐步認識各種電路元件,學會組裝簡單電路;利用電路的知識,探究檢驗導體和絕緣體的方法,進而將檢驗方法延伸至電路暗箱的檢驗。在每一課時的活動開啟之前,學生都要開展大量的研討和計劃,于課堂中開展實驗檢驗,推動學生的電路認知不斷迭代更新,學會將所學有效應用于下一課的學習中,同時不斷提升邏輯和辯證思維能力,最終獲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以三年級下冊第4單元《身邊的材料》為例,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意識到材料是人們物質生活的基礎,并了解多種不同材料的特性。設計了“改進學校實驗室課桌”的項目式學習任務,并貫穿整個單元。任務有效貼近日常生活,聚焦學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讓學生現場考察并分小組進行分析討論,最后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為了能夠設計出體現科學價值的方案,學生必須通過觀察、對比分析了解不同材料的特點,并進一步將理論落實到實踐當中,確保有理有據,從而實現將所學進行科學有效的應用。在本節課中,學生要考慮實驗桌的材料性能、質量、造價等諸多細節,需要對各種常見材料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分析得出:現有的實驗桌存在尺寸過大、所用材料不合理、功能太少等問題,繼而利用生活中所能找到的環保材料,為實驗桌增設收納盒、桌面直尺、量角器、桌面清潔設施等,有效提高了探究能力和勞動技能。
四、結語
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策略具有明顯的優勢。第一,有助于串聯課內外所獲得的知識。學習單的整合,有助于學生建立整體化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能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有效指導,幫助學生在獨立學習以及小組合作中更好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第二,有助于學科學習方法、探究方法的鞏固。在課內外一體化學習單的設計中,對單元知識進行學習方法層面的重構,將科學方法融入學習單的設計中,讓學生在完成學習單的每一步時,都要經歷反復應用相應學習策略的過程,從而將知識有效內化,并且舉一反三,促進學生的實踐、思考,最終實現知識體系的建立。第三,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時間規劃能力。因為有整體化學習單的輔助,學生可以提前對自己的學習時間進行安排,在家長的陪伴和監督下,進行每周反饋,從而實現家校共育,培養學生自律等品質,也促進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推動家庭教育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7.
[2]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EB/OL].
[3]何佳晶.探究德育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滲透[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7(25):1-20.
作者:袁俐 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