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兩種文化的對接
1.1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從各國的成功經驗來看,校企合作是普遍應用于各國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進企業將高職院校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良好機會。因此,校企合作也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高職校園文化應當借鑒企業文化的先進理念,同時高職校園文化又可以通過畢業生為介質,對企業文化起到輻射作用,產生積極影響。”“校園文化要融合企業文化要素,企業文化影響和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兩種文化的互動、整合的無縫對接是大勢所趨。”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目標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要求高職學院在辦學過程中與就業市場實現零距離對接,這就決定了高職校園文化必須與企業文化對接和融合,以校企合作模式探索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點和突破點。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營造出類似于企業一樣的文化氛圍,實現企業文化的滲透。一是通過舉辦以企業名稱冠名的各類各項專業技能比賽和科技創新活動,將企業文化的內涵直接、有效地融入比賽過程中,如柳州師專每年都會面向全校師舉辦“國海證券杯”金融知識大賽和模擬炒股大賽。二是經常邀請區內知名企業CEO到校作專題報告或邀請企業講師到校內兼課,如柳州師專常年聘任一定數量的校外企業兼職老師擔任專業核心課程的實訓講師。三是將企業文化滲透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經常性地開展戶外素質拓展能力訓練,為此柳州師專不惜花巨資在校內建設了設備完備的戶外素質拓展能力訓練基地,并撥出一筆專項資金,培養了一批強有力的師資力量,達到持證上崗的要求。四是經常性舉辦校企聯誼活動,采用“請進來”的方式與企業開展交流與合作,把學生課余文體活動與企業職工的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如舉辦各類文體競賽等。
1.2推行工學結合辦學模式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則綱要》)公布征求意見以來,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關注。《規劃綱要》中提出:要特別關注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創新。在大力推行“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技能型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的同時,尤為注重行業企業參與辦學和管理的體制機制創新。這是我國第一次提出制定校企合作的法規,并將其納入國家教育體制重大改革的試點范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成為破解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的關鍵和最佳切入點。實行靈活的專業管理機制,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合作方式,突出強化專業建設,在進行專業設置和專業管理的同時,從加強自身建設入手,找準定位。一是緊貼市場設專業,以市場需求為主導,合理進行專業設置與專業管理,靈活調整招生規模與招生區域,處理好社會需求的多變性與學校教育的長期穩定性,調整好企業要求的職業性、學科專業性、區域性與學校教育的滯后性之間的關系。二是實現校企資共享,要充分考慮到勞動力市場需求因素、教育市場因素、學校辦學資源等因素對專業設置的影響,對各專業的就業狀況和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析,進行廣泛調研,利用教育資源的優勢,精心建設一批專業群。
加強專業群的建設是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柳州師專自建校以來共先后開設有46個專業,其中14個高專師范類專業、32個高職類專業,以市場需求為主導,在招生規模和招生區域上不斷緊隨就業市場的變化不斷調整專業及專業群的結構,及時新增一批市場需求量大的專業如模具制造、食品工程,不斷削減甚至停招一批市場需求量較小的專業如社會工作、公共事務管理,也創造性地為一些企業如順豐物流集團實行量體裁衣的聯合培養模式,如“物流順豐班”,基本保證市場供需平衡,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三是依托企業支撐,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基本教學制度。利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方式,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提高實驗實訓場所的利用率。學校主要提供智力和人才資源,利用企業資源為企業攻克研發新產品,在為企業拓寬市場的同時也為自己提供了一次到企業鍛煉的機會,把優秀的企業文化理念帶到課堂中來;同時,企業的項目投資和管理也為院校教學實踐提供仿真的實習環境場所。柳州師專公共管理系的物流專業與營銷專業,在每學期的教學安排中都安排為期兩至三周、甚至三個月的企業實訓課,安排學生到物流企業、大型超市等企業進行參觀學習,第三學年則安排一年的時間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在此過程中,專任老師可以從中獲取市場前沿信息,學生有了真刀真槍的實習機會,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四是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柳州師專共有4個區級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校級職業教育實訓基地68個,以優良的實踐教學為支撐,精心設計教學課程體系,不斷強化學生實踐技能訓練,按照“校市共建、校地相融、校企合作”的辦學思路,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人才培養基本模式,以教育學、工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以培養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師資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要任務。此外,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也是實現企業文化與高職校園文化“零距離”的重要方法。
2建議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是為企業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就決定了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更加親近。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高職學生有相當一段時間將在企業頂崗實習,這必然要求高職學生要主動走出象牙之塔,面向企業,融入企業,服務企業,了解企業——適應企業——熱愛企業。高職培養的畢業生只有在校學習期間就培養和企業要求相近甚至相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才能縮短步入企業的不適應期,快速融入企業。然而這兩種文化畢竟來自不同的組織,兩者之間必定存在差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高職院校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還不是十分明確,辦學特色不夠鮮明。高校培養的畢業生難以快速適應企業要求,而企業又出現招工難的現象。正因為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提出兩種文化要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的課題。
近年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已經成為我國高職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和基本發展模式,全國各地高職院校也逐漸有意識地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許多學者也對此做了一系列的思考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客觀原因,我國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探索進展還很緩慢,尤其是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較少,還沒有形成科學系統的總結和計劃。因此,通過對處于轉型期的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與融合這一課題的探討,特別是對整合企業文化的解構與重構、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與融合的路徑選擇等維度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雙向互動、整合優化的原則下,在對企業文化進行解構和重構的基礎上,體現高職校園文化既姓“高”,也姓“職”的特色,建設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有利于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從而構建富含企業文化元素、品位獨特、特色鮮明、充滿意蘊和活力的高職校園文化體系。
作者:黎潔鶯蒙麗莉單位: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