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知識社群的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是知識的生產重要機構,更是實現知識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機構。高校是知識分子聚集、交流看法、分享觀點的地方,由于存在封閉性,所以存在著許多隱性的知識無法傳達出去,將高校的隱藏性的知識傳達出去,并通過交流和分享的社群機制讓知識得以不斷發展創新,是實現知識在高校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知識社群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對高校知識社群進行細致研究,并適當引導和組織這類社群的發展,有利于活躍高校的知識交流氛圍,促進高校文化建設,實現知識持續創新。
【關鍵詞】知識社群;管理機制;生成機理
一、引言
高校內部是黏度很高的群體,大學生之間憑借相似的年齡、相似的生活環境彼此之間無論間隔多遠都會產生共鳴。其次,他們大多具有創造性的思維,積極向上、愿意付出、敢于拼搏。在大學生群體中尋找一個入口,可以使得他們組成社群,勢必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大學內建立興趣社群,將共同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讓高校學子認同所要傳遞的價值觀,在社群中找到志同相合的伙伴,增加社群的活躍度與信念度。
二、高校知識社群的生成機理
1、存在知識互利共享的激勵知識在分享和交流過程中能實現不斷地創新、超越和再造。野中郁次郎指出在組織的知識創造中技能是個關鍵的成功因素。只有與他人不斷進行溝通交流,將隱藏的知識表達顯露出來,才容易形成概念知識,實現知識超越。知識通過溝通和碰撞,可以激發創新,增加每個成員的知識存量,可以互補和完善個人的知識結構。
2、存在多種非正式的交流途徑以各種教學科研活動為載體,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活動頻繁,這些活動除了依賴正式的管理鏈條還依賴大量的非正式溝通,如課后討論、讀書報告會、科研項目、學術講座、校內BBS上的交流討論等,這些非正式的交流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往往多于正式的交流,所以這種非正式的交流途徑也就慢慢發展成為小知識社群。
3、具備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知識分享過程難以避免地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成為社群交往的一大顧慮。隨著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和輿論的關注,保護的意識已逐漸深入人心。目前對于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正在不斷的完善,努力保護知識所有者的利益。學界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曝光和監管,都有助于防止科學研究成果遭到他人侵犯,增加人員知識分享的信心,從而推進知識分享。
三、高校校園知識社群存在的問題
2.1高校知識社群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
1、商業滲透普遍存在因為高校知識社群中成員之間的價值觀、社會地位、文化氛圍比較相近,商業機構更喜歡滲透進入高校知識社群,充斥著大量廣告,更有甚者是不良信息。考試作假、替課、貸款等,嚴重影響象牙塔學生教師的學習氛圍。而高校知識社群大多是非實名制,很容易進群傳遞不良信息。知識社群成員通常是由同一興趣愛好、共同價值觀、相近專業組成,有著共同需求,對于商業機構來講,是非常優質的廣告平臺。而成員信息不實名,群管理者很難制止廣告的商業滲透,無法分辨信息來源,難以阻止不良信息的進入。
2、高校知識社群成員之間信息不暢,溝通成本高在高校知識社群中,常見的成員信息經常是各種昵稱,一定規模的高校社群達到數百人,而彼此都不了解無法了解對方的信息,導致溝通效率很低。而對于側重于學習,學術的知識分享交流的知識社群,成員之間無法達到高效的信息交流,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成本,難以滿足成員的知識需求。一定規模的高校知識社群上百人,群管理者很難要求群成員做到信息透明,而且存在信息無法分辨,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等問題。而大多高校知識社群都是群管分享知識,成員被動接受,成員只有有一定需求時才會發現溝通交流的低效,實名交流意愿并不強烈。
3、高校知識社群運營缺乏體系化管理機制活躍度高發展狀態好的社群,通常社群的群主愿意花時間去管理或者是專職管理,而高校社群一般由學生管理,老師管理也會委托給學生。而學生無法專職進行管理,導致創立社群原有的傳遞分享的目的變質,變成了打發時間,為了活躍而活躍。所以必須有一套體系化的運營管理機制,來發展高校社群。一個優質的社群需要優質群管理者,而高校社群面臨著畢業離開校園的問題,很難維持有效的管理。而目前高校社群的管理機制并不能做到讓群里者有效管理,為了活躍而活躍現象大量存在,導致社群變成了打發時間的“水群”。
4、前期建設困難,資金投入大一定規模高校知識社群作為知識分享平臺,需要一定的教研資源。知識社群是非盈利非商業的,需要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投入,需要整合學校的各個單位和部門,這導致前期的建設困難。前期的建設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知識社群是非盈利的平臺。建成一定規模的高校知識社群,就需要科研經費的撥款,來搭建和維護數據庫以及平臺的建設。在籌建過程中,保證人員齊備、管理部門的溝通、資金的充足是十分必要的。
5、缺乏激勵機制優質的社群離不開激勵機制,而大多數社群內容的輸出者都是群組織者,而群成員很少輸出內容,關鍵是沒有創造動力。缺乏一個激勵機制,采用群員分層的形式,活躍高的獲得更高的權限,激勵群員創造優質內容。高校社群更多的是知識資源共享,只有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才能促進高校社群的規模化發展。在高校知識社群中,活躍度低的社群,必定是因為缺乏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如果根據群成員比例進行劃分,例如暫且把群成員分為普通成員和核心成員,讓群成員們有分享知識的動力,設立一定等級制度,給予福利,必然促進社群的良性發展。
四、建立高校知識社群管理機制的對策建議
1、構建成員身份,發展實踐社區高校社群相比其他社群的優勢在于,社群成員就是一群同校、共同興趣、共同愛好的人,組成的一個組織。社群成員在一個學校,甚至相同的宿舍樓,完全可以線下線下共同交流,社群有線上的社交、討論等,也有線下的聚會、求職等,線上和線下O2O起來,才是個完整的社群。既增加了成員的向心力和活躍度,也便于社群內部管理。
2、價值互動,完善獎勵機制,挖掘社群知識資源社群的價值在于能不斷輸出價值,這是群能存活、發展、持久的核心。首先需要社群本身能夠給群員傳遞價值,做到內容精準,主題明確。從而吸引更多的核心成員,而高校社群的特點是學生的資源較少,群管很難持續傳遞價值,所以需要更多的人創造價值,一些有效的激勵方式,在知識社群實踐過程中慢慢沉淀、積累下來,從而確保共享激勵機制的長效性。
3、針對性社群管理制度高校知識社群存在畢業問題,群管流動性強,并且在校學生以學業為主,社群只是知識交流的平臺,不能做到全職管理,所以需要建立針對高校知識社群的管理制度,例如可以群成員分級給予權限,阻止不良信息的滲透,發動社群成員自動維護社群內部制度,抵制社群內部出現不良信息、破壞社群團結。高校的教學和科研資源相當豐富,可以讓教師加入,師生互動,可以另群成員更好的獲取知識。
4、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問題在高校知識社群中也存在并應當加以重視,高校社群大多是同校、同專業、在一定領域有所專長的人組成,很多是知識社群。我國已經頒布了《知識產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等許多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案,隨著國家的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高校社群也應當完善知識產權,為成員的知識產權提供保護,為成員提供安全感、信任感,激勵成員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鐘克吟.基于Wiki的高校科研知識社群的共享模式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15(3)
[2]王鳴.高校知識社群的生成機理與組織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3(6)
[3]葉青.高校社群共享平臺可行性分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6)
[4]張品良.全媒體環境下網絡虛擬社群發展及社會管理創新[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5)
作者:張丹丹;張桐童;劉彥辰 單位:河北金融學院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