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口述檔案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校園文化建設熱潮,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起口述檔案的開發工作。數字環境下口述檔案和校園文化建設呈現新的特點。本文從融合途徑、傳播趨勢、價值取向三個層面分析數字環境下口述檔案助力校園文化建設新契機。
【關鍵詞】數字環境;口述檔案;校園文化
口述檔案是以搶救和保護歷史記憶為目的而存在的原始記錄,校園口述檔案是填補校史空缺、傳遞校園精神的重要素材。數字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與口述檔案發展都呈現出新的特點,二者在融合發展方面也將產生新的共鳴。
一、口述檔案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彌補史料空缺,延續校園記憶。校史是校園記憶的重要載體,也是校園文化發揚的根基。許多百年名校都重視對校史資源的開發,力求構建完整翔實的校史體系。但是由于我國特殊的歷史環境,一些高校在抗戰、時期幾經遷移、拆分、合并,部分校史缺失損毀或記錄不全,校園記憶存在斷層。作為文字記錄的檔案一經遺失就無從考證,但是存儲在親歷者腦海中的記憶卻可以反復提取,口述檔案就是再現校園記憶的有效途徑,通過采訪、整理、編纂形成的文字材料可以與現存檔案互相佐證填補校史的空缺,形成的影像資料則可以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動素材。對于許多建校歷史悠久的高校,口述檔案是對校園記憶的延續,也是跟時間的賽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口述檔案的意義和迫切性,開始了口述檔案的實踐探索,其中清華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溫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高校走在前列,已經取得不錯的經驗和成果。
(二)積淀文化底蘊,傳遞校園精神。文化底蘊是一個學校氣度與涵養的體現,它是物質、精神與人文三個層次的融合。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提升師生對校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和治學氛圍。傳統檔案內容固定,其文化資源挖掘只能建立在資料編研之上,口述檔案的采訪對象更為多元,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其可待開發的內容也更加廣泛。美國自1961年就開始對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等科學領域專家進行訪談并錄制口述檔案,這些口述資料對于后來的人才培養、學科管理等都起到極大作用。口述檔案載體形式豐富,主題設計靈活,采訪對象辨識度高,在信息傳播和文化互動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對于推動校園文化傳播,加強文化底蘊傳承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數字環境下口述檔案與校園文化融合發展
(一)口述檔案與校園文化融合途徑多元。口述檔案的非文字來源性為其開發提供了多種可能。口述檔案通常采用訪談的形式,其載體涵蓋了音頻、視頻、照片等多種信息形式。以往的口述檔案偏重編研成果開發,如《清華大學校史稿》《中國科技大學口述歷史》等,文字編研雖然符合檔案“正式”“官方”的特點,但是卻抹殺了口述檔案的獨特魅力,在校園文化傳播方面也僅能起到“有據可考”的作用。數字環境下,媒體技術的創新激活了校園文化傳播,多功能轉錄器、網絡攝像機、遠程采訪、音視頻剪輯等數媒工具也為口述檔案的采集制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如上海師范大學利用學校有限電臺播放口述紀錄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利用校園網站展示口述專題故事。數字技術使口述檔案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與校園文化“多元化”“可觸式”“線下”與“線上”共生等特點不斷融合,迸發出新的活力。
(二)口述檔案與校園文化傳播趨勢加強。高校口述檔案雖然以校園記憶為主體,但是其具有時代的烙印,從橫向上說它是社會整體記憶的組成部分,其傳播不但有利于強化校園文化品牌,也有利于社會歷史研究和高校校史資料的交流。尤其是近年來校慶活動和校際交流頻繁,校園文化百花齊放,口述檔案作為校園記憶的展示,應當多走進大眾視野。以網站、BBS、微博、微信、微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為口述檔案提供了更為開放的平臺,口述檔案的文本資料、音視頻文件可以在線瀏覽、轉發、評述、下載,在強化師生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也增強了校園文化的對外傳播。以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為例,其建立有網站、微博、微信三個媒體平臺,包含“項目報道”“問題解答”“稿件征集”“口述歷史”等多個欄目,擁有大批受眾。除此之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四川大學口述史協會、南京大學口述史協會也都建立有用于展示口述項目的微信公眾號,并不斷擴大影響力。
(三)口述檔案與校園文化實現價值雙贏。檔案雖然在校園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但是其默默無聞使檔案工作難以得到應有的重視,校園檔案意識相對薄弱。口述檔案數字資源的開發給檔案價值的提升和校園文化內涵的提升帶來了雙向共贏:一方面,學校相關領導、學科帶頭人參與口述檔案的采訪制作過程,可以加深其對口述檔案在搶救校園記憶、再現校園歷史層面的價值理解,提高其對檔案資源的重視;口述檔案數字化成果以多樣化的形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也改變了檔案的固有印象,增強了校領導對檔案工作助力校園文化建設的信心。另一方面,口述檔案與校園新媒體融合,充實校園文化內在精神力的同時,檔案存史、資政、育人的價值也得到充分的發揮,二者在內容建設和價值追求層面具有一定共性,以校園數字媒體為契機進一步開發口述檔案成果,可以實現二者的價值共贏。
【參考文獻】
[1]趙曉,胡立蕓.我國口述檔案文獻研究綜述[J].檔案學研究,2014(03):43-45.
[2]許海麗,李瑋.論高校口述檔案的現狀及其發展方略[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06):152-153.
[3]郭蘭.口述檔案在構建"高校記憶"中的作用探析[J].檔案時空,2017(02):23-25.
作者:王雪荻 單位:西安理工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