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幼兒教育中的歌謠式教學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nèi)容摘要:
歌謠式教學以多元智能理論和“聯(lián)結主義心理學”為基礎,將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學習知識穿插到歌謠中。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所學內(nèi)容,從中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學會與同伴合作,并提高語言溝通能力。
關鍵詞:
歌謠式教學;幼兒教育;教學法
筆者在襄陽愛彌兒幼兒園(北京“芭學園”的合作園)實習了三個月,在實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愛彌兒幼兒園與其他傳統(tǒng)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方式上存在非常大的區(qū)別,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歌謠式教學法。歌謠式教學不同于以往的簡單的唱兒歌,而是全部由芭學園老師自己填詞作曲,將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學習知識穿插到歌謠中,以歌謠歌唱的形式來表達出來,形成一種共識的教學過程。使用歌謠教學既能使孩子通過歌謠來感受漢語特有的韻律,又能使孩子通過歌謠記住所學的知識。
一、歌謠式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一)多元智能理論“人類本身是具有多種智能的,且人類的智能是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這是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在加德納看來為人類的智能不止于數(shù)學邏輯和語言能力,他認為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8個范疇,分別是內(nèi)省、人際、音樂、語言、空間、身體運動、數(shù)學邏輯、自然探索[3]。筆者認為歌謠式教學法正是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充分調(diào)動了孩子的語言、音樂、身體運動等智能,最大程度地激活了孩子的多種智能因素,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和認知能力。
(二)聯(lián)結主義聯(lián)結主義是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一種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他認為情境感覺和動作沖動反應之間形成的聯(lián)結是學習的基礎,也是心理行為的基本單位。筆者認為應在幼兒教學中強調(diào)刺激———聯(lián)結的方法,把孩子所學知識通過視覺、聽覺等各種動覺直觀地展示給他們,形成有益的聯(lián)結。“芭學園”的“歌謠式教學法”正是運用“聯(lián)結主義心理學”,采用歌謠的形式來刺激加強孩子對歌謠內(nèi)容的聯(lián)想或聯(lián)系,如此反復加強聯(lián)結之后,孩子們對歌謠內(nèi)容的學習將達到自動化。
(三)大腦的機能分擔理論左右腦機能分擔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的麥伊爾斯和佩里斯提出他們通過實驗證明了人類的右腦主管圖形、知覺、想象、旋律、色彩等形象思維;左腦則主管推理、語言、計算、判斷、閱讀等抽象思維兩個大腦半球各司其職,相互協(xié)作李恩中、翁旭初等人提到,在有語言刺激的條件下,人的左大腦半球的腦區(qū)被激活,而右大腦半球卻只有少數(shù)腦區(qū)被激活;而人在聽到音樂時,右大腦半球的絕大多數(shù)腦區(qū)被激活的同時,左大腦半球的腦區(qū)也被激活了由此可以看出,在音樂旋律的刺激下,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的腦區(qū)被激活的程度最高。在大腦兩個半球的共同作用下,漢語學習者的效率也會最高。
二、歌謠式教學的實踐
(一)滲透到一日生活中在愛彌兒,從早晨到晚上都可以聽到他們的歌謠。早晨吃完早飯去活動室工作(這邊把孩子使用功能區(qū)材料稱為工作),工作后需要歸位。幼兒園的老師就唱起了歸位歌的歌謠“布娃娃它就要回家了,小積木它也要回家了,小玩具他回家了,我們一起收拾好”。在這里老師們一唱到這首歌瑤,孩子們就知道自己要歸位了。愛彌兒每天有自己的晨圈,晨圈開始時先用一首歌謠把孩子們集中過來,用美妙的歌聲來吸引他們圍成圈。然后開始問好,孩子和老師們一起圍成圈邊唱邊用動作把它演繹出來才會進入下面的環(huán)節(jié)。戶外的時候,愛彌兒有他們自己的排隊歌:“**班的孩子們請你們上火車,班的孩子們請你們來這里”。這些通俗易懂的歌謠都是依據(jù)孩子們的經(jīng)歷所改編的更貼近孩子的生活,更能與孩子共鳴。
(二)滲透到活動中上課之前愛彌兒的老師們都會用一個手指謠或者一首歌謠來讓孩子們安靜下來,老師不會刻意去提醒他們說現(xiàn)在我們開始今天的主題活動了,請孩子們保持安靜。例如:有個老師上石頭藝術課時,在另一個老師引孩子們進來時,她就在開始做手指謠,來到座位前的孩子們會靜靜的拉開凳子坐下來,跟著老師邊唱邊做手指謠“無論是住在美麗的高山,或是躺臥在陰暗的幽谷,當你抬起頭,你將會發(fā)現(xiàn)主已為你我而預備”。結束時孩子們的心也就安靜了,這首歌謠可以平息孩子們煩躁不安的心。
三、歌謠式教學對幼兒的積極影響
愛彌兒采取的歌謠式教學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整個園區(qū)活動。歌謠在幼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一)歌謠式教學能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知老”,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關系到人的一生。兒童行為習慣包括衛(wèi)生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文明禮貌習慣、勞動習慣等等。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林崇德說過,習慣是在生活過程和教育過程中形成與培養(yǎng)起來的。習慣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簡單的重復和有意識的練習。孩子在聆聽和演唱歌謠的同時,能潛移默化地、由淺入深地進行自我教育。歌謠《歸位歌》用符合兒童語言習慣的歌詞簡單的描述出玩具們想要回家的心情。聆聽這首歌瑤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歸位的好習慣;《喂喂喂蝸牛》這首起床歌謠,讓孩子明白起床時間就要到了,養(yǎng)成不拖沓,準時起床的好習慣?!妒^歌》“每次看到我身邊的石頭,有生命的花有情感的動物,或有思想的朋友時,我都知道他存在著特點和才能,為了這我就愛他,每當我發(fā)現(xiàn)需要做的事,如果我去做就實現(xiàn)”這首歌謠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孩子們學會觀察身邊的事物,只要你發(fā)現(xiàn)需要做的事,如果你去做就會實現(xiàn)。還有諸如《衣服鞋要整潔》、《我愿做個好小孩》等這類歌謠,語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動有趣,孩子通過反復吟唱,就能牢記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二)歌謠式教學能培養(yǎng)兒童的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在愛彌兒,早晨晨圈的過程中有音樂律動,而這些律動都是大家一起去完成的。例如在《小矮人旅行記》的律動中,有一句是“河面很寬,河水很深”所有的孩子和老師一起拉成一個很大的圈來展示這個河很寬。晨圈最后一項是手指謠,就是用手把歌謠演示出來。例如有一個《五只小豬》,兩個小朋友一起完成,這個有點像手指操,孩子們在做的過程中很歡快,很享受這種感覺。一個孩子撫摸另一個孩子的手指頭,每一個手指頭撫摸一下,邊摸邊唱“這只小豬拍皮球,這只小豬吃烤牛肉,這只小豬去趕集,這只小豬什么都沒有,這只小豬只會哭,唔……唔”最后一下“唔……唔”一個孩子就把手伸過去撓另一個孩子的癢癢,另一個孩子就躲避開。在這樣的手指歌謠中孩子們學會與同伴合作,享受一種愉快的情緒。
(三)歌謠式教學能提高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在愛彌兒幼兒園學習的孩子在表述問題、與人溝通方面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愛彌兒幼兒園的歌謠都是經(jīng)過選擇的,有的歌謠給孩子很多想象的空間,一層一層遞進,讓孩子的語言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例如有一首歌謠是《夏天到了》。歌詞是這樣的:夏天到了,誰知道,天知道。夏天到了,誰知道,天空他知道。風來了,雨來了,雷公背著鼓來了;先生點著等來了,和尚敲著鐘來了,轟隆轟隆,雷公來了。夏天到了,誰知道,他知道。夏天到了,誰知道,大地他知道。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洞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在愛彌兒這首歌謠連續(xù)唱一個月孩子們都不會膩。為什么呢?因為它是帶著文學的色彩,有令孩子可以想象的空間。孩子在每一次的吟唱中都會感知語言的美,久而久之他們的語言認知方面有著很大的進步。
(四)歌謠式教學有利于塑造良好的道德風尚,塑造健康的人格稚期(0-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tài)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wěn)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這個階段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多聽活潑生動、積極健康的歌謠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左手右手》,孩子們“當困難來臨的時候,請你舉起你的左手。左手代表著方向,他不會向困難低頭。當遇見挫折的時候,請你舉起你的右手。右手代表著希望,他不會為挫折發(fā)愁……”這首歌謠教會孩子們,當困難來臨的時候,我們會堅強緊握右手,不向困難低頭。在愛彌兒會在不同時間段有不同的活動安排。每年的11月底愛彌兒會組織參觀軍營,這時他們會提前做好準備,帶孩子子們學唱軍人的歌。如《團結就是力量》《我是一個兵》等等孩子們喜歡的不得了。
(五)歌謠可以陶冶性情、豐富情感,使兒童身心健康。歌謠在人類的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的藝術形式不可代替的。德國作曲家瓦格納曾說,心靈的器官是音樂,心靈的藝術意識語言是音樂。孩子經(jīng)常聽到歌曲,受到音樂的熏陶,他們的心情愉悅了,情緒也就會隨之穩(wěn)定。所以說,歌謠對于孩子情感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個很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使孩子對事物美的感受更加真切。
(六)歌謠能幫助孩子擴大視野、豐富知識,促進孩子智力發(fā)展。歌謠對知識的傳授是通過藝術的、形象的方式進行的,因此印象深刻,也能促進孩子的求知欲。接觸各種題材、體裁和風格的歌謠,可以擴大孩子的視野,獲得豐富的知識,對智力的開發(fā)有促進作用。如聆聽描繪季節(jié)、動植物和各種自然景象的歌謠,可以增長自然、生物和地理的知識;學唱描寫動物的生活以及植物的生長的歌曲,可以幫助孩子們認識鳥、獸、魚、蟲的行動特征。筆者認為歌謠式教學在于考慮到了學習者學習的情感需要,降低了孩子學習的難度,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再者,“芭學園”用自編自創(chuàng)的歌謠來幫助孩子們理解和記憶所學內(nèi)容,從中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學會與同伴合作,并提高語言溝通能力,對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具有非常大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作者:涂曉霞 單位:湖北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