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析幼兒園感恩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無論生活還是生命,都需要感恩。前有“羊羔跪乳”,后有“烏鴉反哺”,作為一個人更要懂得感恩,從幼兒時期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認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個的,統一的。”讓幼兒了解“感恩”、體會“感恩”、感受到“愛”則是幼兒教育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感恩教育;幼兒;家庭;家園共育;一日生活
“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無法彌補。”這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意思很明確,在幼兒期進行感恩教育,孩子的習慣容易養成,因此,在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家園共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來,家長們的奮斗目標好像一直都是孩子,把“一切為了孩子”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標了。最好吃的、最好看的、最好玩的、最想要的全都滿足孩子。現如今的家庭成了“4+2=1”(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只為“小皇帝”、“小公主”)的模式,很多時候幼兒所表現出來的性格是“自私、霸道、任性”。上了幼兒園后,家長發現孩子在幼兒園里好像有了些許改變,行為習慣有所好轉,不過周六日發現孩子并沒有多少改變,仍然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世界大戰”的生活。這就進入“5+2=0”的模式了,周一至周五培養的好習慣,到了家里,家長的一句“寶貝”就會把幼兒拉到他的“寶座”上,讓幼兒所有的好習慣變成“灰燼”。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當孩子問及家里有沒有錢時,作為家長是怎么回答的。中國大部分家長是這樣回答的“爸爸出去工作賺錢,都是為了你,將來都是你的呀!”孩子要什么都會覺得是家長應該的,得到東西體會不到一絲感恩之情。而國外大部分家長是這樣回答的“有,不過是我的,不是你的!”當孩子們收到禮物的時候,都會很高興,很感激。所以說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幼兒的想法。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幼兒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父母對老人的關心、照顧、尊重、孝順,家人之間的民主平等,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主動積極探索“園所為主、家庭配合”的感恩模式,讓幼兒感恩教育始于園所,行動于家庭,彰顯于社會。
二、一日生活中的感恩教育
(一)入園
當幼兒早晨入園進班時,我們就開始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恩禮儀教育。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輕輕的擁抱、一句親切的“早上好!”讓幼兒實實在在感受到愛。
(二)晨間談話
正所謂“一日之計在于晨”,晨間談話是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師幼情感交流的最好時機,也是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徑。談話的題目內容根據季節、幼兒年齡階段的特點的變化而制定。譬如對入園不久的小班幼兒,大部分有很強的家長依賴心理,當與家長的離別是會感到不安,進入活動室情緒就會很低落,教師要始終面帶微笑,語氣溫柔,給孩子親切感和安全感,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疼愛,從而放松自我,親近老師、同伴,心情愉快地投入到一天的學習生活中去。再譬如現在是秋季,我們根據主題設計“落葉歸根”、“大樹”、“擁抱秋天”等談話活動,讓幼兒知道落葉對大樹存著感恩之心、大樹對滋養它的大地存著感恩之情,以此培養幼兒的愛心。
(三)感恩教育活動
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知情意”中的“情意”,并非培養幼兒脆弱的感情,而是在幼兒應有的感情中起到調節和啟發的作用,讓幼兒了解感情的意義。
1.感恩活動課程設計體現感恩教育,繪本講述《猜猜我有多愛你》《逃家小兔》《爺爺一定有辦法》等;故事《三只蝴蝶》《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活動課《我從哪里來》,讓幼兒扮演懷寶寶的媽媽,挺著大肚子去買菜、洗衣、做飯等,讓幼兒知道媽媽的辛苦,真真切切體驗感恩。
2.節日活動方案設計抒發感恩情懷。如“三八婦女節”、“重陽節”、“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等節日組織各種感恩活動,指導幼兒親自為自己的父母、教師、同伴做一些祝賀卡片,以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還可以給幼兒布置一些特殊的親子愛心作業,給父母、老人捶捶背等。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通過這些具體而形象的活動,讓幼兒體驗感恩的樂趣,學會感恩與回報。
(四)游戲活動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運用幼兒游戲自主自愿的特點,將感恩貫穿于游戲中,誘導幼兒在游戲中學會感恩,在娛樂中愉快地體驗感恩。在區角活動中,讓孩子扮演角色,去感受成人的酸甜苦辣,讓孩子體驗他人的感受。對各類角色有著感恩的心態,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在游戲中能培養幼兒的友好情感、友愛行為,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感恩。感恩是對有限生命的珍惜,對生命狀態的釋然!讓幼兒知道感恩之心永遠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懂得關愛和回報,從而成為一個有愛心、對生活憧憬的人。
參考文獻:
[1]陳麗芬,劉以榕.陶行知生活教育視野下的感恩教育[J].生活教育,2012(6).
[2]劉忠云.讓感恩之心永駐心間———有感于感恩勵志大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5).
作者: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