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思考論文:英美文學教輔的可用性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杜明業謝賢德單位: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目前,英美文學課程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現象很普遍。從有效教學的觀點加以考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學生的認知態度出現偏差和學習參與度低。近年來,由于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日趨飽和,學生的學習逐漸轉向實用性或功利性較強的課程,如翻譯、ESP等方面。不少學生自入學之際就關注就業問題,專業課程的學習功利化明顯,而對文學這種對于就業沒有明顯作用的課程興趣銳減,他們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各種考證、考級的學習中。隨著考研的升溫,大批學生又加入到浩浩蕩蕩的考研大軍中去,其中,除了部分報考英美文學專業方向的學生,或在考研時必須要涉及到英美文學方面的學生外,很少有人再愿意主動地去學習英美文學。學生對該課程學習越來越被動,他們已經失去了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對他們來說,該課程的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無意義的負擔。這些學生中流傳著“英美文學無用論”的觀點。在課堂中,部分學生厭學思想嚴重,課堂活動參與度低,參與面小,品質不高。從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情況來看,課后閱讀表現出平面化、膚淺化的特點,閱讀數量越來越少,深度越來越淺,功利化越來越明顯。
學生認知態度所出現的偏差與學習參與度低,顯然難以實現英美文學的教學目標。因為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并通過閱讀和作品分析,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文化的了解。《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開列了英語專業學生閱讀參考書目117部(篇),其中,英國文學部分有49位作家,54部作品,美國文學部分有42位作家,46部作品[6]28-32。然而,筆者曾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有相當多的同學閱讀量非常小,個別學生甚至到大三還沒有完整地閱讀一本英美文學原著。這種對英美文學所持有的態度和閱讀量,是根本實現不了教學目標的。這種弊端早就有研究者指出:“離開文學的英語學習路線是一種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為主導的路線,是近視而無遠見的路線,是抄近路而反繞遠的路線。”
從師資方面來看,涉及到的問題很多。部分教師教學理念落后,缺乏高效課堂教學策略,自身的語言能力弱,文學理論知識欠缺,文本細讀能力弱,不注重教學設計,很少考慮內容分量是否適當的問題,教學手段陳舊、滯后,不能充分利用好現代教學手段和課堂外海量的學習資源,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具體表現是對作品本身涉及的內涵不能充分挖掘,文本分析不透徹,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方法單調呆板,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難以提升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和人文素質,其教學目標達成度也就可想而知。對此,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業務素質。從課程設置來看,目前許多高校英美文學方面的課程設置存在著不盡合理之處。依照“大綱”的要求,英美文學的授課內容可包括:1)文學導論;2)英國文學概況;3)美國文學概況;4)文學批評[6]26。而實際上,不少高校并沒有充分和合理地開設這些課程,在課程設置上顯得單一,多數院校僅開設了英美文學史、英美文學選讀,而“文學導論”或“文學批評”方面的課程只能是忍痛割愛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課時量不足,缺乏相關的教師,根據授課老師的專業興趣開設等。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通過開設“文學導論”、“文學批評入門”、“英美小說選讀”“英語詩歌欣賞”等選修課加以彌補,也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予以解決。
與課程設置問題緊密相關的是課時問題。目前,我國的外語類院校英語專業本科一般都在三年級開設英美文學課,時間為一年,每周兩課時。但是,由于目前實際的教學內容包括文學史和作品選讀兩個方面,每周兩課時顯然是不夠的。如果再按照“大綱”的要求,將課程全部開設,則課時更為緊張。程愛民等人的調研報告認為,在所參加調查的院校中,“50%的教師認為課時不夠用,并建議每周的課時由2節增至4節,總學分增為10學分左右”[8]。為此,必須要適當增加課時量,以滿足英美文學教學的基本要求。影響英美文學課程有效性的因素遠不止上述所談到的幾點。例如,像部分教材陳舊、有些學校教學設施落后、師資缺乏等因素也都存在。這些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疊加,造成了目前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效果不好。
提高英美文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自己面對教學目標、學情實際、教材內容做出選擇。針對英美文學課程的特殊性和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要想提高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英美文學課程教師在教學策略方面應要做好以下幾點。
1明確的目標定位是英美文學課程的內在要求
從有效教學的角度看,教學目標對有效教學具有約束性意義。衡量一門課程的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指標應該是該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果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高,則可以視為有效教學;如果僅是部分或沒有達到這一目標,應該視為低效的、無效的教學,甚至是負效的教學。“大綱”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始終把握這一目標,及時反思教學活動與預期教學目標實現的達成度。否則,教學活動就會偏離這一目標,甚至失誤。教學目標體系包括學科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大綱”只是規定了英美文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教學目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可將以上目標分解、細化到每節課中,構成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這里,尤其要求教師注重教學設計,真正能夠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在實施教學行為時,圍繞既定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綜合考慮多種教學變量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同時,作為一種反思性實踐,有效教學要求教師要強化教學的反思意識,增強主體意識、經驗意識和創造精神。通過不斷的反思、創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會呈螺旋式的上升趨勢。隨著自己的經驗、智慧的增加,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會得到增強。如在講授英國現代主義文學時,應該讓學生了解這一時期英國文學的演化沿革,主要流派作家的創造特征和作品的意義,發掘代表作家的作品在內容、意義上的認知價值和藝術價值。像學習弗吉尼亞•伍爾芙的《黛洛維夫人》時,教師必須把握該小說的意識流特質,并進行重點分析,圍繞這種目標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學生閱讀、教師講解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完成這位作家作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結束后,讓學生延伸閱讀、觀看電影、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以加深理解,或作進一步研究,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了細化后的具體教學目標。教師還應及時地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并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2以學生為本是英美文學課程有效教學的哲學基礎
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具體說,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位,將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因為“從教育學的角度講,有效教學是指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9]。在教學策略選擇上,必須以學生為本位。正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的那樣,教師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10]。事實上,學生有沒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效益的唯一指標。這種發展應該是協調性的、整合性的,它體現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不同維度。這是有效教學的內涵所在。大學中各種專業教育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某類人”,而英美文學作為一門具體的課程,有著特定的目標定位。在上述不同層次的目標中,最高層次是讓學生通過文學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達到審美人生,進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義,培養人文情懷,張揚人文主義精神。因此,必須從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文學的作用。
教學,實質上是一個多元主體互動影響的過程。教學有效性是該過程的一個結果。有效程度可分為不同層次,可以高效、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教學有效性實現的關鍵是學生的參與,它包括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學生的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成正比。由于學生的廣泛參與,使得其自身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啟發、激勵,從而優化知識結構,乃至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體驗、英美文學基礎知識的獲得、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的了解都需要積極的參與,而在這種參與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也不斷地得到提高。同時,在參與過程中,由于學生是在一定的情感態度支配下進行的,隨著參與程度的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內容也會有更深的把握與感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是教師課堂教學獲得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而事實是,由于部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學策略的運用上等原因,使得學生難以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尤其是那種注入式、滿堂灌的四段論教學方法或將文學視為泛讀課的教學方法,學生是難以在情感上認同。另外,學生本身對英美文學在認知上的偏差,幾種因素所產生的波浪效應,使得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由此看來,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3整合教學內容是英美文學課程有效教學的價值選擇
英語專業學生重視功利性和實用性課程的學習理念,再加上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內容繁多,總課時量不足等客觀原因,目前,高校中該課程教學有效性不足的現象比較突出。教師應該主動采取措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重塑文學課堂的魅力,優化課堂結構,從教學內容上吸引學生,從教法上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第一,追求教學內容的“博”與“精”。教學內容是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如何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時代的發展來安排教學內容是每位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握教學內容的容量問題。由于英美文學課時有限,教師要在精選授課內容、設計基本框架上下足工夫,同時,還應該適當拓展和加深,使學生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收獲。對于英美文學課程而言,教學的內容既來源于教材,又必須高于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在忠實于教材的基礎上,還需要對教材進行拓展、深化。由于文學作品本身的包容性,舉凡各種學科都可以在文學中有不同的體現,因此,要適當注重從跨學科的角度植入相關內容,并適當結合具體作品引入比較文學的分析視角,讓學生跳出就文本而解讀文本的窠臼,能夠從跨文化、跨學科的視域去感受和體驗文學的豐富性、審美性,了解文學文本所蘊藉的人文內涵,增強文化意識。如在分析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時,可以對該劇從人物、主題、情節、語言等角度進行文本細讀,還可以從心理分析、原型批評、文學倫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不同的視角進行文學批評,也可以從宗教、歷史、心理學、電影藝術等跨學科的角度來分析。如果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去分析《哈姆雷特》在中國的譯介、改編演出以及接受情況,就會給學生更深廣的認識。再比如,在學習美國詩人惠特曼的作品時,可以在對課本所選的詩歌文本進行細讀之后,進一步從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的角度來分析惠特曼的詩歌對中國新詩的影響,舉出郭沫若、聞一多、艾青、蒲風等眾多現代詩人都深受惠特曼的熏陶的例證。
第二,依據教材內容構建專題。目前,講授英美文學主要采取作品選讀與文學史分開,或將兩者合并的兩種方式,不論采用哪種方式,教師都可以根據教材蘊涵的文學史和作品的問題,以文學發展史、流派演變史和作家的創作實踐為要素,構建若干教學模塊群,注重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增強教學選題內容的吸引力。在構筑教學專題時,應該充分注意專題的獨立性,突出主題,把不同時期的作家依照一定的主題進行整合,比起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講授效果要大不相同。以“美國文學與諾貝文學獎”等為例。1930年,辛克萊•路易斯以作品《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的美國作家[11]。這意味著獨立的美國文學開始得到歐洲的認可與接受,美國文學被看作是英國文學附庸的時代不復存在,美國文學從此跨入一個新的時期。從1930-1993年,先后有9位美國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們分別是尤金•奧尼爾(1936)、賽珍珠(1938)、威廉•福克納(1949)、厄納斯特•海明威(1954)、約翰•斯坦貝克(1962)、索爾•貝婁(1976)、艾薩克•辛格(1978)、約瑟夫•布羅茨基(1987)和托妮•莫里森(1993)。雖然這些作家不能代表美國文學20世紀時期的全部文學成就,但這一作家群體中的多數是在國內美國文學研究界受到重視的作家,從教材的編寫可窺一斑。像陶潔主編的《美國文學選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就入選了福克納、海明威、尤金•奧尼爾、索爾•貝婁和托妮•莫里森五人的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可將這些獲獎作家作為一個群體,打破原有教材的體例束縛,集中講授,抓住每個作家及入選課本的代表作進行講授,重點分析其獲獎作品的內容及藝術建樹。
比如,在講解福克納時,可以把關注點放在他的藝術成就上,分析他是如何創造性地將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起來對小說創作進行許多大膽而成功的試驗,如何運用“時序顛倒”、“神話結構”、“多角度敘述”和意識流手法等現代派技巧來描繪200多年來美國南方社會的滄桑變遷,表現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中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另外,針對當代英美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發展態勢,教師應該關注學術前沿,了解動態,調整專題內容,將最新的學術動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內容中,體現出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這就避免了現在許多教材中古典作家偏多,現當代作家偏少;文學作品選讀偏多,文學理論偏少;文學史和作品選讀分割的問題。
4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是實現英美文學課程有效教學的必然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整合力度的逐漸加大,教學方式的變革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新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外部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益。而現實是,不少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滿堂灌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講解作家時,主要涉及到作家生平、思想特點、創作手法和創作作品等問題;講解具體作品時,往往從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等方面談起。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僵化、陳舊的方法難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為實現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手段必須實行多元化。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提升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改善知識結構,尤其是要改變教學方式。
在傳統教學手段的基礎上,要結合文學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作用。在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適度、適量地應用現代教學手段,能擴大課堂容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有助于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解決目前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目前,各版本的英美文學教材都節選了大量英美經典小說,其中相當的一部分如《簡•愛》、《呼嘯山莊》、《白鯨》、《永別了,武器》等已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課堂上,教師有選擇地播放經典作品所對應的影像資料,實現文學與電影的共舞,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閱讀、理解和分析文學作品,提高其審美能力,體驗文學閱讀的樂趣,獲得新知。以簡•奧斯丁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為例[13]。教材上所選為小說中的第一、二章。在課前要求學生預習教材內容的前提下,教學可分以下步驟進行:1)讓學生欣賞基于教材內容的《傲慢與偏見》電影片段;2)討論小說文本與影片中的內容的異同;3)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快速閱讀,解決相關問題;4)從小說場景、情節、人物關系、主題、敘事視角等方面對小說進行文本細讀;5)要求學生課后閱讀整部小說,觀看整部電影,撰寫讀書報告,或研究小論文。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但力戒照本宣科、照屏宣讀,要做課件的主人,控制教學節奏,引導學生在思考中隨著教師的節奏步步深入,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
結語
實踐證明,只要教師牢固樹立有效教學的思想,在教學目標定位、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注重開發和利用各種課堂教學資源,建立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優化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和諧統一,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實效就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從而實現“大綱”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語言修養和人文素質,健全其人格,培養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