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異同下的英美文學鑒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王嘵玲單位:唐山師范學院
價值觀差異
價值觀是反映個人對客觀事物及特性的總體評價。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會使人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念。比如,在中國文化中,“個人主義”是一個貶義詞,因為在中國,個人主義是一種自私的利己主義,是不值得提倡的。中國人更崇尚集體主義,注重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有犧牲小我、顧全大局的價值意識,這也源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而在西方,“個人主義”卻是一個褒義詞,有著相反的意思,它強調個人主義的重要性,有個人價值的體現和奮斗拼搏的意思。價值觀的差異也導致了同樣一個詞語,如果按原義翻譯過來,勢必會造成同字不同義,甚至意思完全相反,對于文化的交流就存在溝通與理解的障礙。所以在翻譯中,應該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價值觀念,將西方文學語言文化中所表達的引申意翻譯出來,才能更貼切地表現出原文的意思和思想內涵。
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與文化密不可分,它體現在包括精神、物質、行為等諸多文化方面,它是語言與文化溝通的重要渠道,思維方式的差異也導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存在于文化的各個領域,并具有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人強調辯證的思維方式,比如“中庸之道”、“理論聯系實際”等。在西方文化中更注重邏輯思維,他們經常對事物本身進行研究與分析。中國人崇尚中庸之道,認為萬事都有可取之處,而西方人則更強調自己的觀點。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表現在文學作品翻譯中也存在很多不同。西方的邏輯思維作用下,使西方民族的語言中以主謂語為主要層次結構,而漢語句子卻以動詞為核心,強調整體的完整與協調。
古希臘和羅馬是西方文學歷史發展的發源地,對西方文化的發展進步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古老而悠久的文化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已經深深地滲透到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中,所以,英美文學作品的發展離不開文學、哲學、信仰等西方文化的影響。
(一)英美文學與古希臘羅馬神話
文學作品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想要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涵,就要對西方的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在英美文學作品中,許多人物及故事都來源于古希臘和羅馬,那些美麗的傳說與故事,不僅展示了西方的傳統歷史文化,更能讓我們理解作品所表達的內涵與作者的思想寓意。許多英美文學作家,比如莎士比亞、馬克•吐溫、拜倫等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家,他們的作品中都采用了大量古希臘和羅馬的語言和故事,從而使作品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可見,古希臘和羅馬神話在文學作品中所占的分量之重,對其影響之深。譯者只有對西方傳統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深刻領會作品中的故事內容與文化內涵,了解作者的思想與表達的意義,從而在翻譯過程中更好地與原作品內容相貼近,傳遞出作品所表達的文化信息與審美價值。所以,了解西文歷史文化中的古希臘與羅馬神話故事,是深入了解英美文學作品內涵的重要方式。
比如“Valentine’sDay”,譯成中文是“情人節”,雖然是很簡單的句子,但如果不理解與之相關的故事,就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來源。“Valentine”是一位叫瓦倫丁的羅馬教徒,在他蒙冤入獄后,由于他為人坦誠,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兩人相愛了。但是最終在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下被處死,在臨死前,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無罪,同時表達了對她純潔的愛。后來,世人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與愛情而犧牲的壯舉,將他臨刑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以此祝福所有相愛的人都能終成眷屬。所以只有了解了西方文化中的歷史故事,才會在翻譯的過程中更好地詮釋原文的意思,達到較高的審美意境。
(二)英美文學與《圣經》
《圣經》是融合了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讀物,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精神財富和思想內涵,是西方國家人們的道德范本。《圣經》對西方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也滲透到了文學的各個角落。許多優秀的英美文作品中都引用了《圣經》中的典故與語言,使文學作品帶著濃濃的民族特色與閱讀價值。比如,“伊甸園”、“失樂園”、“諾亞方舟”,這些詞匯都來自《圣經》。《圣經》中還有許多經典的句子,比如,“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處呢?人還能拿什么換生命呢?”在許多英美文學作品中都紛紛被引用,有的文學作品甚至引用了整段的典故和文字,可見,《圣經》對于西方文化的影響之廣泛。《圣經》的文化深遠而悠久,具有極其濃重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譯者只有深入了解《圣經》,才能在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中達到更高的契合度,從而更真實地再現原著的魅力。
英美文學作品翻譯策略
英美文學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有其自身的民族特點。如果由于對文化理解得不夠深入與透徹而無法找到相應的譯語,只是簡單地備注或者略過不作翻譯,都會造成翻譯后譯文的呆板,無法還原原著所包含的豐富內涵,這樣也就背離了翻譯的初衷,讀者也因此無法閱讀到更多優秀的作品,無法體會文學作品所帶來的審美情趣,那些極富民族特色的語言也無法得到真實的再現與延伸。在英美文學的翻譯中,包括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這兩種策略也被看成是直譯與意譯的區別與延伸。
但二者不是完全對立的,任何完全采用直譯或意譯的文學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隨著文學發展的需要,文學作品的直譯與意譯之間相互滲透與融合,同時結合西方文化的歷史背景,實現翻譯的最優化,從而達到真實地展現西方國家與民族的語言文化特點,使作者的創作思想與讀者的閱讀審美之間更貼近。所以直譯與意譯同是為了翻譯而服務,彼此互為補充、互相融合,共同豐富了文學作品的翻譯。比如,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奧賽羅》,在翻譯中,朱生豪采用了意譯的方式,不僅將原著所表達的意境之美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運用了漢語中特有的詩詞特點,將英美文學作品的內容翻譯與讀者的閱讀審美結合起來,使讀者更充分深刻地理解了西方的文化內涵,從而成為英美文學翻譯中的經典譯本。
文學作品的翻譯是不同民族與國家文化的交流渠道,在翻譯過程中必定會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所以,翻譯的過程是對語言與文化了解的過程,是一種綜合的文化活動。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充分掌握語言的特點,更要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如果不能究其背后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內涵,就無法真正地掌握英美文學作品語言的形式方法,無法翻譯出真實優秀的文學作品。正是處于這樣的文化特點影響下,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只有加強文化修養,才能促進中西文化更好地發展與融合。由于翻譯受不同文化影響極大,所以譯者受這種文化影響,始終難以將譯文完全還原,這也是存在于不同領域的中西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