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間歌舞融入音樂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朵樂荷”是彝族火把節歌舞的總稱,彝語為“都火”。“朵樂荷”這種歌舞形式源于狩獵時代,彝族男人們狩獵歸來圍火堆取食,婦女圍圈跳舞的場景。它是彝族婦女展現自我的方式,具有全民參與性、內容綜合性、鮮明的民族民間性、文化表現形態多樣性等特點,在涼山彝族地區“朵樂荷”分布廣泛。“朵樂荷”的歌舞形式、歌唱方式、舞步姿態、隊形隊列、道具用物等都獨具魅力,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朵樂荷”的歌聲質樸動聽,屬于原生態唱法,歌聲猶如山村泥土般芳香,雄偉高山般質樸,真情流露著彝家姑娘淳樸的情感。演唱方式是由一人演唱,眾人重復呼應,形成“一人領唱、眾人合”的形式。“朵樂荷”演唱內容題材豐富,大致分為祭祀類、祝福類、歌舞類、勞動習俗類、生活類、訴說類等。通過材料的搜集整理,它的主要作品有《朵樂荷》《歐俄歐阿》《榮洛燈》《格拉》《約約經》《阿嫫娌惹》《依嫫霞》《各各土姿》《阿畝古》《安達爾》《阿俄阿依》等多種原始曲調和唱詞。其中《朵樂荷》《阿嫫娌惹》最為經典、流傳廣泛;“朵樂荷”的舞蹈原始古樸,通過數人圍成大小不一的圓圈,邊走邊唱的形式,順時針方向隨圓圈轉動,以圓圈為中心變換隊行,形成不同形式的大小圓圈。表演者的服飾飾品絢麗多彩,彝族姑娘們穿著各種彝族特色的服飾,頭戴銀飾,手拿竹制黃油傘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絲綢,隨著圓圈轉動。“朵樂荷”是彝族人民千百年來綿延傳承的古老文化。
二、“朵樂荷”在民族地區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音樂課程新標準中的課程基本理念提到:“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③倡導我們在基礎音樂教育中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即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教育應積極開發挖掘本民族的音樂文化資源,將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適用性強的、具有重要意義的音樂形式運用到音樂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熱愛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以及對傳承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具有重大意義。教育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具有影響社會發展以及影響人的發展功能。民族地區的音樂教育與民族地區音樂文化的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素質等方面具有密切聯系。通過實地調查研究,民族地區的音樂教育狀況不盡人意,存在著多方面歷史遺留問題:受涼山彝族地區畢摩文化的影響,畢摩在彝族人們心目中具有高于教師的崇高地位。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傳統的封建思想嚴重,小孩從小輟學拜畢摩為師從事畢摩活動,造成入學率低問題;民族地區幾乎很少有專職音樂教師,大多由語文、數學老師代替,從而音樂課的教學效果不佳;民族地區音樂教育目標、觀念和“新課標”脫節,片面地認為音樂課就是唱歌娛樂課,培養目標為簡單地唱會幾首歌而已。忽略了音樂教育的本質“重在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培養創造能力;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增進世界多元文化的認識與理解;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④民族地區的音樂教育是一個新興的課題,需要我們去改善、提高、傳承。將民族民間音樂引入民族地區的音樂課堂中具有重要意義。“朵樂荷”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豐富的彝族文化內涵、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承著彝族的音樂文化、藝術、宗教和彝民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課標”將音樂課程內容分為四個領域:“第一領域,感受與欣賞,即學生通過聽賞音樂,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見解,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第二領域,表現,即學生通過演唱、演奏、綜合表演藝術、識讀樂譜的學習方式,培養其情感表達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溝通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具備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第三領域,創造,在音樂課堂中運用不同素材進行即興音樂創編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第四領域,音樂與相關文化,即讓學生通過具體的音樂作品和音樂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⑤以“新課標”課程內容為指導方針,結合彝族傳統民間歌舞“朵樂荷”的藝術特點,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課程。音樂教學以音樂賞析、民歌演唱、音樂活動、音樂情境劇、課外社團等形式學習傳統民間歌舞,傳承彝民族文化:
1.音樂賞析———音樂欣賞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對音樂作品的基礎情感體驗,培養他們參與音樂活動的基本能力。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朵樂荷”的音像視頻資料,學生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去欣賞和感受“朵樂荷”傳統歌舞的表現形式、古樸動聽的原生態唱法、五彩斑斕的民族服飾以及絢麗奪目的黃油傘等。在學習中,教師將對其演唱內容、歌舞形式以及所傳承的民族文化進行介紹,繼而了解彝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當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一定理解后,老師可以根據“朵樂荷”特定的音樂情境開展音樂活動,讓學生通過身體律動、模仿演唱、樂器伴奏的方式表現作品。
2.演唱———演唱是音樂表現的一種形式,是學生獲得情感體驗轉化為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彝族傳統民間歌舞“朵樂荷”曲調種類豐富,歌曲內容大多反映祭祀、祝福、歌舞娛樂、勞動生活、悲慘命運等。如此種類繁多的民歌曲調,為我們音樂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音樂課程資源。教師可選取不同曲調、反映不同文化內容的“朵樂荷”民歌作為音樂課教學內容,在教學中以“聽、唱、即興創編”等方式讓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感受和表現演唱不同曲調歌曲的情感變化,以及音樂的表現意境。
3.音樂活動———音樂活動是培養學生即興創造能力的表現方式,學生可以通過音樂活動的形式進行自我展現。教學中教師根據作品主題背景開展音樂活動,讓學生根據作品的音樂旋律、節奏、節拍、表現內容等特點進行即興創編。“朵樂荷”是集音樂、舞蹈、服飾、民歌、文化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表演形式。在音樂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它所表現的要素特點開展音樂活動。例如,“朵樂荷”的音樂要素是以眾人圓圈轉動為主的隊列隊行變化的舞蹈形式,以及“一人領唱眾人和”的演唱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其歌舞特點,根據其舞步姿態、隊列隊行、道具以及演唱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即興創編表現“朵樂荷”作品內容。在音樂活動中,學生可以選用彝族民族樂器(口弦、月琴、木笛等)作為演唱或舞蹈的伴奏樂器,并用“身體語言”來表現音樂(即以舞蹈和身體節奏的方式展現)。通過樂器、演唱、舞蹈等形式表現民族音樂,在整個音樂活動中強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想象,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通過不同音樂素材進行即興創編,使他們融入音樂,享受民族音樂帶來的快樂。
4.音樂情景劇———音樂情景劇是以故事內容為中心,用音樂、表演、舞蹈、歌唱、演奏等形式表現音樂。以“朵樂荷”為例,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朵樂荷”的歷史文化,它是彝族火把節歌舞的總稱,也是彝族傳統選美的一種形式。讓學生根據“朵樂荷”文化主題編創故事內容。表演中可用彝族母語講述故事內容,采用舞蹈、演唱、器樂演奏、說唱、角色扮演等方式表現故事內容和音樂情境。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主動獲得感受與鑒賞、表演、創造等多方面藝術能力,發揮其創造的思維空間,享受音樂。
5.課外社團活動———課外社團是音樂課以外的音樂活動,它是課堂教學的積極有效的補充,也是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在課堂外,組建豐富多彩的民族社團,成立以“朵樂荷”為主題的舞蹈隊、合唱團、民族器樂隊等。讓學生參加一些民族節日慶典活動,在音樂實踐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例如,成立“朵樂荷女子合唱團”,學習“朵樂荷”中優秀的民歌作品,擴展其“一人領唱、眾人和唱”的主要演唱形式,以獨唱、重唱、多聲部合唱等形式演唱歌曲,學生在演唱中學習民歌演唱技巧,把握音樂作品情感的表達,以達到提高民族地區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多聲部演唱能力;組建成立“朵樂荷”舞蹈隊,學習“朵樂荷”舞蹈基本元素和舞步特點。以彝族火把節歌舞類舞蹈為例,通過觀看演出、老師傳授等方式,掌握其主題表現內容,挖掘其舞蹈的腳步變化、隊行變化特點,讓學生即興創編舞蹈片段。通過這種方式學習舞蹈不僅使他們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掌握本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也提高了他們的舞蹈創編能力。
四、結語
將彝族傳統民間歌舞“朵樂荷”融入民族地區基礎音樂教育中,以當代國內外先進音樂教育理念為指導,研究具有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特色音樂課程———將“民歌、舞蹈、民族器樂與學校音樂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重視和熱愛民族音樂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和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并通過“民族歌舞融入學校音樂教育”的研究,形成中國各少數民族地區基礎音樂教育參考范本,推動民族地區音樂教育改革發展。
作者:皮歡單位: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