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清末民初音樂教育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音樂教育;西樂;利器
一、音樂教育之西樂
在《中國音樂改良說》中行文一開始就指出,中國的民族傳統的樂隨著朝代的更替都會相繼被取代、發生變化。而音樂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有著連續的情感的教化。而在他看來,什么樣的音樂教育才是富有情感的教育呢?放眼望去,我們國家歷朝歷代的音樂可以大體分為三個部分:朝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所謂朝樂,就是統治者的音樂,是禮樂,這體現的是統治者的意志。所以在他看來,朝樂是沒有國民之情的,朝樂也就不被認為是有感情的音樂;而文人之樂,他認為“取精不弘,其致用不廣,凡民與之無感情”。也就是說,文人之樂所傳播和是適用的范圍是僅僅限于文人的,帶有文人所特有的清淡和雅致,與普通的廣大百姓來說也是沒有感情的。而在百姓間所流傳的民間的音樂,多為靡靡之音,不思進取,只為休閑享樂。自然,這樣的靡靡之音也是沒有感情的。雖然現在看來,匪石的觀點是較為偏激和片面的,但是他提出的音樂必須有合眾之情和進取之意是頗有見地的。音樂教育的音樂必須能夠使普羅大眾的音樂,可以引發所有人的感情,而不是僅僅只局限于某一個單一的群體。伯牙未碰見子期,音樂再美都不被理解,只是獨樂樂,而不是眾樂樂。這樣的音樂教育就勢必不能普及。同時音樂也必須要有進取之意。中國古代,能夠鼓舞士氣、促進大家進取的音樂并不多,“昔嘗晶騭時樂,評昆曲之辭曰,昆曲如野花,如山人,人因之以弱,國因之以衰,然猶不失為潔也。評北曲之辭曰,北曲如泥醉,如夢囈,頑人之寫照也。評秦聲之辭曰,凡樂有七音,秦得其一,非正也,其為哀也傷,其為樂也淫,心如促,耳如窄,則純乎亡國之音矣。”昆曲弱,如果大量地提倡演唱昆曲,那么國力就會衰弱;而秦聲淫,如果大量提倡演唱秦聲勢必會亡國。所以,這些音樂都不是思進取的音樂,都不能成為音樂教育的典范音樂。同時,中國傳統的音樂不能利用器械之力也,也沒有一定的學理。不僅僅是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否定,匪石為什么要大力推廣西樂呢?匪石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西樂之用可以鼓吹國民進取的思想,這就與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不思進取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其最明顯的就是表現為西樂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音樂就是軍樂。軍樂在民間的廣為演唱,可以使民族的斗爭性加強,使人們能夠在精神上有動力和信心參與拼搏。這也是匪石認為要大力發展西方音樂的必要原因。結合日本的崛起的情況來看,“日軍樂,則軍隊及種種進行時之所用也。日本則軍樂兼及于學校,慶應墊者,學校之原動力也。校中起居坐止,皆以軍樂,盛之至矣。”軍樂兼用于學校,在對民眾士氣的鼓舞上是有很大的裨益的。當時,中國正處于民族危亡的時期,所有列強都對中國進行各方面的殖民侵略,而中國人民卻沒有很強的民族危亡意識。雖然匪石對于中國傳統音樂進行全盤否定的態度是偏頗的,但是也不失借鑒意義。
二、音樂教育之利器
所謂利器,為需要破好鋼的刀刃,是恰到好處的工具。在音樂教育中,也有為促其實現而所要借助的工具,只有借助對的工具,才能恰當地實現音樂教育的目的。曾志忞先生在《音樂教育論》一文中指出,所謂音樂教育想要實現的利器有四個方面需要改進:培養本國的音樂教師;雇用外國的音樂教師;編輯音樂所用的教科書;仿造泰西風琴和洋琴。所謂教育,不外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學內容和教育手段四個方面。而當時,中國的教育者組成有著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中國自己的學習音樂的有識之士,一種是外國的音樂教育者。當時中國本土相傳的音樂教育者人數非常之少,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留學生中,也很少有對音樂教育有頗多研究的人。即使有那么幾個,也只是在師范類院校中創辦幾個音樂社團,并沒有切實的對音樂教育有很高的建樹。所以,本國的音樂教育資源從教育者上看,是有所稀缺的。外國聘任來的外籍音樂教師雖然在音樂教育上有一定的研究,也可以開展一定的課堂教學,但是我們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去聘任。這在財力上是不可行的。同時,外籍音樂教師的流動性過大也是擺在當時的一個比較嚴峻的現實問題。從教學內容上看,編寫適用的音樂教材是至關重要的。編寫好了音樂教材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理可依,但是編寫合適的音樂教材并非易事。首先,這一套教材要符合每一個地區不同的教學要求和地域差異。如何做到求同存異,形成一套總的教材就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或者是根據不同的地域差別,編寫不同的音樂教材,但是這樣就沒有一個能夠衡量音樂教育的量化指標。所以在當時的國情下,如何編寫一部好的合適的教材也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當時的音樂教育非常提倡教學器具,可以仿造泰西風琴和洋琴。但是輸入文明而非制造文明,此文明仍非我家物。僅僅是對西鳳琴和洋琴的引進是對西方音樂文化的輸入,是沒有靈魂和血肉的。這樣的文化輸入沒有自己的中華之魂,既使可以熟練地使用洋琴,洋琴也不會成為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所以,這樣的教學器具的使用是不合適的。“每歲統計教育品及工業品之攜歸故鄉者,以萬千計,而終不能自造一教育用品及工業用品。甚至一支木槍、二枚鐵球,亦必購自日本。倘得其店減價廉售,已沾沾自喜,購風琴、洋琴者亦然。內地音樂發達一日,則需用風琴日多一日,茍不早事抵制,豈非教育上工業上之漏卮耶?”至于受教育者這一群體,在當時岌岌可危的國家和民族的大背景下,民族危亡,學生們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如何救國之中,很少有學生感受到音樂這一學科的重要性。所以,當時的情況下音樂教育的受眾群體也是單薄的。我認為,曾志忞先生在《音樂教育論》一文中提出的當時我國音樂教育四個利器的不足,既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征,也符合當時音樂教育的現狀。要改變當時的音樂教育現狀就必須先認清當時音樂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三、結語
通過對俞玉姿老師所著的《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1949》的第一部分音樂教育概論問題的閱讀,我選取了幾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匪石先生的《音樂改良說》中全盤否定了中國的傳統音樂是相對偏頗了一些,但是在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當時流傳和盛行的音樂已經不能滿足救國凝聚力和自信心的需要了,所以他認為需要西化和改革,這不無點道理。正如竹莊先生在《論音樂之關系常州音樂會演說稿》中所提到的,中國古時的音樂確實承擔著感化和教化的功用,但是到了后來,靡靡之音過多,使音樂失去了本來的面貌。而曾志忞先生在他的《音樂教育論》中所提出的音樂教育利器的改善、音樂教育的基本概念等,深入到了音樂教育最基本的框架之中,在音樂教育的具體實施上提出了自己的見地。雖然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提出的音樂教育理論,但是對于現在的音樂教育研究仍舊有著建設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俞玉滋,張援編.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江江.鼓呼西樂與倡導感情教育匪石──《中國音樂改良說》述評[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
[3]馮長春.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思潮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
作者:吳荻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