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藏班藝術類色彩教學新思緒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個民族的文化習慣“是一種不易褪色的心理映象”[1],它折射到宗教、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經濟觀念等各方面,對民族群體的色彩愛好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對藏班藝術方向的色彩教育教學,完全可以因勢利導,把具有藏族地域特色的色彩資源加以運用,擺脫單一的技能技巧傳授,走上一條獨具特色的改革之路。
一、色彩教學在西藏師資培養中的意義
1.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在藝術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重視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的教學,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藝術教育。”藏生的文化根基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自小受藏地域文化影響,有濃厚的藏族情結;另一方面大部分自初中就在外求學,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明顯漢化。不同的文化碰撞對他們有著潛神默化的作用,文化視野有相對的展寬,為教學探索與改革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同時藏生畢業后將在西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發揮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不僅應學會吸收優秀外來文化,同時更應學會傳承與發展本民族文化精神。色彩教學中凸顯藏族地域特色,強調藏優秀色彩文化資源的吸收和創新,無疑契合了這一需要。
2.有利于藝術教育專業結構調整、優化
藝術專業的設置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順承時展的需要“實施‘人為的發展’即人的美術素養的教育”[2]。學院西藏班藝術專業開設還剛剛起步,在現行階段,也沒有同類院校的現成模式可以借鑒。色彩教學如何結合實際揚長避短,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有較高的提升,突出民族職院特色,構架一個邏輯嚴謹、開合自如、易教易學的教學結構系統,并進一步搭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專業設置和發展模式,形成更為完善的美術教育體系,使學生有資格立足于未來世界,是學院迫在眉睫的改革任務,也是作為民院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3.有利于藏生藝術素質的提升
藝術專業藏生專業基礎弱,分專業后美術仍習慣于依葫蘆畫瓢的思維定勢,美術學習觀念較為落后,不善于獨立思考。同時,色彩教學應有素描基礎作為前提,在接手色彩教學前,學生以結構素描為主<學習時間為兩個月>,對于寫實性的明暗素描無從把握。如果接下來以傳統理念生搬硬套寫生色彩學,無異于還沒學會走路就逼著他們跑步。課程緊時間短,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必須達到一定的專業素養和水平,這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只有探索新的色彩教學思路,針對藏域特色將教育要求調整到與藏生實際相適應的水平,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內化教育教學要求,為其主體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更能顯示教育境界的上升和拓展。
二、充分認識藏族地域特色的色彩優勢
1.獨特的地域風情賦予了色彩環境
地域風情是先進文化不斷發展、創新、交融和弘揚新的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西藏是世界最高、最大、最年輕的青藏高原的主體,地域遼闊,土地面積18億畝多,其中牧地面積就有12億4000萬畝,森林面積9202萬畝。它以巍峨的雄姿屹立于地球之巔,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大部分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氣候高寒,空氣稀薄潔凈,塵埃和水汽含量少,大氣透明度高,光照充足,而且干濕季分明,溫度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亞洲和我國一些著名的大江大河如雅魯藏布江等多發源或流經西藏,其域內湖泊星羅密布,有許多巍峨高聳的冰峰雪嶺,冰川、凍土廣布。遼闊的地域,復雜的地形,獨特的氣候,本身就構建了明朗、大氣的色彩環境:純凈的藍天白云,一望無際的綠地,氣勢磅礴的雪峰等。日本色彩學家琢田敢曾說,“色的象征性既有世界共通的東西,也有一些由于民族習慣而不同的東西”。正如白色哈達在西藏代表圣潔一樣,根深蒂固的地域性與民族性“體現了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賦予了藏生獨有的民族色彩感受。同時,他們的性格多粗放豪爽,對效果強烈醒目的色彩感受敏銳,這無形中為色彩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
2.豐富的藝術世界造就了色彩資源
宗教和藝術自古以來就是孿生姊妹。藏族崇佛,普遍而誠篤。它濃厚的地方色彩又明顯有異于其發源地印度及它地所傳之佛教,之中最有特點的是對地方政治、經濟的參與而形成的眾多教派以及活佛轉世制度和顯密兼修。故而藏域圣地圣跡比比皆是,“寺院數千,猶如一座座藝術博物館;瑪尼堆處處可見,香煙裊裊;經文貝頁懸于樹枝,有如垂纓;經幡橫掛山口,如同彩旗。”[3]而由此衍生的壁畫、唐卡藝術及藏戲、藏裝、幫典等更是藏族傳統藝術寶庫中的奇葩,在色彩上已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民族特色,如藏戲分為白面具和藍面具兩大派別;唐卡則講究色彩富麗,追求金碧輝煌的效果……強烈而響亮的色彩激發了無數藝術家的靈感,也給予藏生以潛神默化的影響和豐富的滋養。在色彩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整合的教學內容體現了人文精神
在觀察、分析和表現色彩的基礎上啟發和開拓學生的色彩創意,把人內心中的真善美的潛能喚醒,從而啟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價值。這是色彩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應有體現。而對于藝術方向的藏班而言,美術教材的模式單一,重技能輕創新,無形中是對其創造力的扼殺,偏離了人文教育的目的。教學內容上充分運用藏族美術資源,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能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有親切感、認同感,樂于接受和表達,產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同時地域性所賦予的色彩優勢在教學過程中經過挖掘、歸納、整合后就會成為一種新的精神資源,藏生在畢業回藏后,又在各行業尤其是教育行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力。這從真正意義上體現了國家所倡導的人文性。
三、利用地域優勢構建色彩教學平臺
1.以裝飾色彩為主導,尋求與藏藝術平衡的支點
裝飾色彩是“以理性思維為主,強調個人意念和主體意識,按創意要求在觀察自然生活的寫生色彩基礎上,經過大膽概括、提煉、歸納、集中、夸張和變化而成的一種色彩”[4]。它所具備的特點和藏藝術尤其是壁畫、唐卡有諸多契合的地方,在色彩教學中以其為主導,并找到與藏藝術的平衡支點,能使學生擁有更大的自由,獲得更多新價值、新方法的發現:首先,藏族美術無論是人物佛像還是走獸花鳥在造型上均以平面為主;而裝飾色彩造型雖以靜物原樣為基礎,但又不拘于現實原形,一般在充分理解原形的造型結構、比例及精神特質的基礎上,根據構思需要可作適當的取舍、夸張或變形,運用較廣的也是平面影像式造型。將兩者融合于教學中,由于不強調寫實而突出感受,學生易于理解也易于掌握,更能激發其興趣,可以充分體現其藝術創造情結。如在第一次寫生課上我選擇了酒瓶,但并不要求很真實地刻畫形和色彩,而是在欣賞藏式陶器造型的基礎上,將之加以夸張造型并用同種色色彩漸變來表現,結果即使是以前基礎差的學生都能安排出豐富而協調的色彩畫面。其次,兩者在色彩構圖上均可以從多種視角入手,尤其是平面視角采用較多。畫面均追求豐滿、完整、勻稱、均衡的基本原則,可以不受現實空間的限制,強調形式美感。另外,藏唐卡、藏飾等花紋精致、色彩絢麗、富于強烈的裝飾性,色彩特性與裝飾色彩講究色彩的概括、歸納和借用,追求象征性、浪漫性、裝飾性和理想化的本質不謀而合。如在色彩功用中,學生對黑白灰能調和彩色系顏色能接受,但對于金銀兩色有類似作用卻不能理解。當舉例唐卡中敷各種艷色后常以金銀勾線或把珠玉寶石用金絲綴于其間,顯得格外燦爛奪目時,學生一下能領悟,并舉出了類似許多色彩調和的例子。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教師的任務是使學生身上那些無意識的東西成為自覺意識到的東西。”[5]利用地域優勢時,老師只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分析和比較,善于發現學生身邊可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才能擺脫程式化的束縛,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才能建立足以潤澤學生心靈的美術學習和探究空間。
2.以審美意識為基點,挖掘與藏藝術相關的內涵
在造型藝術諸要素中,能與文化意蘊有著直接關聯的,應首推色彩。藏族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包含了豐厚的內涵。在傳統色彩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往往是被動地聽老師講解,欣賞一些作品。這易讓學生厭倦,且在色彩審美上形成狹隘的思維定勢。而審美意識在美術的特性中起著橋梁紐帶作用,它惟有與外在的世界達到和諧的關系時才能建立起統整的人格。以其為基點,挖掘與藏藝術相關的內涵,將色彩課程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并自始自終貫穿于整個色彩教學中,將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提升其精神境界,拓寬新的天地。如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系于繩索之上的風幡(即隆達),它在藏族被認為是溝通世俗與靈界的通用媒介,顏色分為白、黃、紅、綠、藍五種,且分別有特定含義:白色純潔善良,紅色興旺剛猛,綠色柔順平和,藍色勇敢機智。而此類色彩的象征在藏戲的面具、哈達、幫典(圍裙)等藏物中的折射到處可見。在教學中讓學生將之糅合以色彩的心理特性、色彩的情感來體會,都能較好地達到目的,并有濃厚的興趣來經營畫面表達色彩。類似例子比比皆是。
3.以培養“色眼”為目標,發動藏藝術“尋寶”活動
正如普辛所說:“在一幅畫中,色彩從來只起著一種吸引眼睛注意的誘餌的作用,正如詩歌那美的節奏是耳朵的誘餌一樣。”[6]培養“色眼”即是使學生擁有一雙能敏銳地感受色彩的眼睛。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而視覺是人體主要的信息接受器,它引導和控制著身體的運動,滿足生存的需要,并將視覺色彩儲存于人的記憶庫中,賦予情緒的意義,從而為認識和創造行為提供基礎。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是教師最大的錯失。這種參與我想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參與,更應深化為課下的自發性的參與。除了鼓勵學生課下多練之外,我以培養“色眼”為目標,鼓勵學生課下有意識地捕捉、挖掘和積累有關藏藝術資料;多進圖書館,帶速寫本用彩色鉛筆多畫小色稿,記錄素材;在平時生活中感受色彩的魅力借鑒好的色彩等等。如有次學生在課間邊放碟邊跳藏舞,碟中女主角穿了一套明黃色滾白毛邊的藏裝,一只袖及圍裙則配以深紫綴黃色小花,我便順勢與學生討論對比色的搭配方法,學生反映熱烈并隨即將之用于畫面上。當他們由此意識到生活中也能處處提升知識,有更為廣闊的資源利用時,便能自覺地“尋寶”并納為己用,更好地挖掘自身潛能,發揮自身優勢。而這種自主性學習態度,對其一生受用。總之,藏班自小受兩類不同文化的熏陶,在色彩教學中有其獨到的優勢,我們應盡量凸顯藏族地域特色,疏通藏色彩文化資源的“源頭活水”,引發學生個體的內在力量,激勵學生對其生存環境發生積極的感受、體驗和反映,培養寬容的美術態度,構建更好的色彩教學平臺,從而使學生獲得進取的自信心和美術創造的力量,樹立健康而完整的精神世界,做到真正的“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