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外文化產業發展對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加入WTO之后,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增加值由1996年的211.84億元增加至2009年的1037.70億元,增長了近4倍,年均增長速度為15.75%,高于同時期GDP的平均增長速度。但是,從文化產業占一國GDP比重來看,這一數值在我國約為2.5%,相較之文化產業發達國家超過20%的比重,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規模仍然較小,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本文通過與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的比較研究,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提出推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
一、國外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些發達國家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文化產業的運作模式。與此同時,一些新興國家的文化產業也開始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影響力。以下是美國、日本、韓國三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1.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美國的文化產業是發展最早也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文化產業之一,它依靠美國強大的政治經濟及科技實力對外輸出美國文化,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1993年,美國哈佛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在理論上為美國遏制與其文化不同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依據。另一名哈佛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的觀點,為美國利用自身軟實力資源進行文化擴張提出了明確的策略[1]。基于這樣的理論背景,美國在向其他國家輸出文化產品、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輸出了美國的政治和文化觀念,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投資主體多元化。美國政府通過鼓勵多元投資、多種經營等方式,將其他行業和境外資金引入文化產業。在非營利性的文化藝術領域,主要由美國政府和社會資金對其支持,而在營利性的文化產業領域,則采用金融制度的創新、利用國際直接投資等方式進行融資。二是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以知識產權保護為例,1970年美國制定了第一部版權法,此后,又陸續出臺了1976年的版權法、1998年的版權期限延長法案、2005年的家庭娛樂版權法等法律法規。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對規范文化產業市場秩序、維護合法權益、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持續領先文化科技創新。美國的文化產業在吸收其他國際先進文化的同時進行積極的文化技術創新,例如運用先進的高科技成果的好萊塢大片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聽覺感受,借助衛星轉播和互聯網技術的強大科技優勢,形成了一個相互交織的傳播網絡,將文化產品迅速傳輸,創造出一種全球同步的大眾文化。這些文化創新技術大大提升了美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具有一批實力雄厚的文化產業集團公司和跨國公司。在美國的文化產業中存在著數量眾多的實力雄厚的文化企業,他們通過成熟的市場運作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穩定而龐大的銷售網絡,控制著許多國家的商業文化領域,推動著美國文化產業多元跨國經營,通過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降低了產品的生產制作成本,提升了產業競爭力。
2.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概況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國家發展戰略開始逐步轉向“文化立國”方向,此后的歷屆政府都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推動了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5年,日本的文化產業市場規模就已達到12兆8243億日元,形成以動漫、電子游戲、流行音樂為主體的文化產品大量向海外出口。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主要有:一是政府對文化產業的大力投入。1968年日本在文化局和遺產保護委員會基礎上成立了新的文化廳,每年的財政預算都有大幅增長。日本政府還出資創設“振興文化藝術基金”和“文化藝術創作計劃”,用于支持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等。二是健全了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體系。具有代表性的有2001年更名的《著作權管理法》,該法的實施有效地維護了作者的權利。1996年制定了《振興文化藝術基本法》,該法規定了振興文化藝術的基本政策和方法,并明確了政府的責任。2005年制定的《文化產業促進法》促進了日本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三是構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平臺。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日本在海外設立了大量日本文化交流和推廣機構,如招收公費外國留學生制度,設立“國際交流基金會”等。通過派遣教員、邀請學者訪問和接受留學生等方式促進日本文化的傳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四是成立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增強國際競爭力。日本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建立了一些如索尼公司、日本廣播公司等大型文化產業集團,通過購并等方式,使得日本文化產業走出國門,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五是保持文化產業國內市場的競爭性。2005年,日本的游戲軟件業有146家,其中45%資產不到1000萬日元。這些中小企業大多位于文化產業鏈的前端,為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
3.韓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韓國初步完成工業化目標之后,提出了“文化發展與國家發展同步化”的戰略目標,為韓國的文化立國戰略奠定了基礎。近些年來,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可觀,使得韓國文化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經驗主要有:一是政府的大力扶持。1994年,設立文化產業政策局,主管文化產業。1999年由文化觀光部、產業資源部等共同建立的“游戲綜合支援中心”和“游戲技術開發中心”,重點扶持游戲產業。2000年,“韓國文化產業振興委員會成立”,負責制定國際文化產業政策方向、發展規則等。韓國政府還特別成立了“文化產業振興院”,以落實各項政策措施[2]。二是加強立法工作。《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是韓國首次制定的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法規,為了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近兩年又陸續對《著作權法》、《影像振興基本法》、《電影振興法》、《演出法》等法律作了修訂,給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法律法規保障。三是強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2000年至2005年,韓國政府共投入2000多億韓元,著重在電影、游戲、廣播影像等行業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同時,還成立了文化產業學院,推動文化產業的產學研結合,進行文化產業專門人才的培養。四是推進文化產品出口。2001年,分別在中國和日本設立了辦事處,利用構筑的海外營銷網絡,將韓國的文化產品推向世界。2004年,韓國對中國、日本、泰國、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文化產品出口總額達9.18億美元,顯示出了韓國文化產業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歷經了三十余年。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同步,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逐步過渡到市場經濟的歷程。
1.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文化機構屬于國家投資的事業單位,由政府部門掌握。1988年,政府下發的《關于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市場”的概念。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決定》一文中將文化事業列入第三產業重點發展內容。2000年,在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文化產業”的概念被首次提出。2001年,隨著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此后幾年中,政府多次下發關于深化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相關文件和政策,并將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寫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2009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第一個文化產業的綱領性文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個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文化產業發展已上升至我國的國家戰略層面。2011年黨的十六屆七中全會正式確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發展方向。
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1)居民文化消費需求持續升溫2009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5000美元,這表明我國整體的消費結構將由傳統的滿足型的物質消費轉向享受型的精神消費。城鎮居民家庭在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面的人均消費支出不斷增長,2009年達1472.76元,占總支出的12%。在新媒體應用方面,根據《第25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的手機網民規模已達2.33億人,占全部網民的60.8%。(2)文化產業增長勢頭強勁根據統計,自2004年我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在15%以上,較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6個百分點。2008年,全國文化部門藝術表演團體總收入80.3億元,比2007年增長16%,廣播影視創收收入1350.6億元,比2007年增長18%。2009年,全國動畫片創作生產數量322部17萬分鐘,網絡游戲市場規模258億元,數字出版總產值750億元,新聞出版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分別比2008年同比增長31%、39.5%和50%、20%。網絡視頻市場規模5.83億元,用戶近2.4億戶。(3)文化產業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根據國家商務部的《文化產品及服務進出口狀況年度報告》,2008年,我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58.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6%,其中,美國為我國第一大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來源地。2008年我國跨境文化服務進出口額達48.16億美元,同比增長29.5%。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的《2010創意經濟報告》,2003年到2008年,中國創意產品和服務出口額由385.68億美元增至848.07億美元,進口額由33.39億美元增至60.78億美元,增長幅度分別為16.92%和13.54%,是全球創意產品和服務的最大出口國。(4)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發展方式的轉變自2009年以來,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開始從“保增長”向“調結構”始轉變。在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凸顯了以文化產業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的重要性。這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文化產業承擔著參加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的責任,同時自身也是一個轉型中的產業,面臨著重大的結構調整任務。在今后一個時期,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也必將關系到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和方向。
通過與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狀況的對比,將有助于我們看清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差距,為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思路。
1.產業資金投入比較文化產業是一個資金和技術均密集型的產業,一國文化產業的資金實力在相當程度上可以反映該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高低。1997年,美國在藝術上投入經費就達175.83億美元。韓國文化產業部2011年全年度財政預算達187.97億元,比2010全年度預算高出6.2%,創韓國政府財政預算投入文化產業資金比例新高。2011年前10個月,我國財政文化投入達到1207億元,同比增長27.5%,是近年來增幅最大的。政府的財政支持是文化產業改革和振興的主要推動力。雄厚的資金實力也給這些文化大國帶來了強大的獲利能力。2002年美國網上交易額占全球交易總額的64%,游戲出產量占全球的40%。2003年,在影音制品方面,美國占全球音樂市場份額的1/3,海外年銷售額達到600億美元。2003年,韓國在電視劇、漫畫、音樂、游戲等10個領域的市場銷售額達到370億美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6%。2008年我國文化產業產值僅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2.43%。從文化產業的海外收益看,以韓國為例,1980年到1986年之間,韓國文化產業的海外收益幾乎為零,2000年以后,隨著韓國政府大量資金的投入文化產業,2007年海外收益為40億美元,2010年增加到60億美元,到了2011年,海外收益已接近80億美元[4]。通過以上數據的比較,我們看到我國的文化產業的實力離那些文化大國還有著較大的差距。
2.產業生產效率比較以韓國為例,2006年韓國的文化產業值達到600多億美元,文化從業人數為44萬人,文化產業的人均產值約為1.5萬美元,我國2006年文化產業總值為650多億美元,文化產業從業人數達1100萬人,文化產業人均產值只有2000多美元,只相當于韓國的六分之一左右,而當年我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于韓國的二十分之一。從這組數據對比可說明,與文化大國相比較,我國文化產業的生產效率明顯呈現劣勢。
3.產業規模比較2006年,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量是韓國的25倍多,雖然單個企業的員工數量較多,但是由于我國文化企業的生產效率較低,導致我國數量眾多的文化企業機構的規模遠小于其他文化發達國家。再以美國為例,在90年代初期世界所生產的4000部故事片中,好萊塢影片只占其中數量的不足1/10,但是卻占到全球票房的70%。20世紀末,美國絕大多數傳播媒介都已走向集約化。如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2002年銷售額達382億美元,并擁有一系列極具價值的品牌,包括CNN、Netscape、HBO、時代華納電纜公司和華納兄弟電影制作公司、華納音樂等。從文化產品出口規模來看,2011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1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2%,但與發達國家比較仍存在較大差距,在目前世界文化市場上,美國文化輸出占43%,歐盟占34%,日本約占10%,韓國占5%,中國僅占不到4%,這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規模是不相稱的。
4.產業發展政策比較美國文化產業政策基本特點就是對內放松管制,對外進行擴張。美國通過立法措施規范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如《1790年版權法》、《1980年計算機軟件保護法》、《1988年伯爾尼公約實施法》、《1997年反電子盜版法》等。美國的文化產業政策促進了本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韓國政府于1999年首次制定了有關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法規《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明確了文化產業的定義,提出振興文化產業的基本方針政策。近兩年,對《影像振興基本法》、《著作權法》、《電影振興法》、《演出法》等法律法規的修訂,適應了數字化信息時代的需要,促進本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近些年,雖然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是總體上看,我國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不夠完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文化產業的管制制度仍存在體制性障礙,知識產權保護仍有待增強,同時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也有待加強。
5.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比較文化大國非常注重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和應用。以美國為例,運用高科技制作的好萊塢大片和美輪美奐的百老匯音樂劇,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吸引著世界各國人們;而相比較之下,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等新興的高科技含量的文化產業在我國雖得到快速發展,但是我國的文化產品總體來看,產品粗糙,科技含量水平低,尤其是傳統文化產業利用新技術的動力不強、活動不足。
四、結論
通過上述我國與其他文化大國之間的對比研究,我們看到了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足,同時也應借鑒這些文化大國的發展經驗。這些經驗主要包括:一是重視文化產業的重要戰略地位。無論是美國的文化產業戰略還是日本、韓國的“文化立國”戰略,無一例外的都將文化產業確立為本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加以扶持。與此同時,他們都制定了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規劃,提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任務和目標,使得本國的文化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二是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動和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起步階段的發展,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支持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產業政策,如產業布局、資金支持、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政策,將會對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文化產業的快速有序發展,還得益于這些國家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法規,從而規范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秩序,促進了文化產業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四是推動文化產品輸出。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是提升本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從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到日本的動漫產業再到韓國的影視劇產業,我們都可以看到積極實施文化產業輸出,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所帶來的顯著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