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眾性藝術論文:國內大眾藝術教程的意志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萬彩艷單位: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
大眾化教育理論在中國面臨的問題及成因
1.面臨的問題
總體上講,因大眾化教育理論為舶來品,受傳統思維方式、文化背景及認知水平影響,中國對大眾化教育理論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某種程度上還存在一定的偏差。
(1)夸大了大眾化理論的內涵和價值部分學者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研究以及由此引發的所有問題,都采用了大眾化這一概念和理論,甚至出現了一種傾向,試圖從大眾化理論的視角解釋和回答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全部問題,一定層面上夸大了大眾化理論的內涵和價值。
(2)大眾化教育理論作為目標理論對待一些學者及政府官員將重心集中在馬丁•特羅大眾化理論三個階段劃分標準上,如某高校一位學者就曾提出,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標準應為20%,而不是15%。實際上,馬丁•特羅教授本人并沒有賦予15%的毛入學率更多的涵義,而只是一種象征和符號。但在中國,把15%的目標的早日實現看成是大眾化理論“精髓”,以至于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發展規劃過程中,都不約而同地把毛入學率作為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甚至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業績”。如2000年中國政府提出,到2005年左右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即毛入學率達到15%。一定意義上說,中國政府是把15%毛入學率當成一個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對此,馬丁•特羅指出:“我不知道中國為什么會對15%入學率如此感興趣,并列出了達到這個目標的時間表。”“數字并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不一定具有實際的意義,5%、15%和50%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區別標準,它們并不代表一個點,而是一個區間。”“我是要說明,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這個區間的時候,高等學校的活動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我注意到,當美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達到這個區間的時候,高等學校的活動開始發生變化,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認識到了已經和即將發生的變化。我要提醒他們,高等教育要發生重大變化,對即將發生的變化,我們要有所準備。大眾化理論就是提醒你做好準備的一種預警理論。”馬丁•特羅教授向我們昭示的是教育的變化規律與走向,對于當時還沒有遇到這種現象的我們,應該是一種警示,也是一種福氣。我們應更多地注意特羅教授深層次的含義,不必死摳表面文字,如到底比例多大為合適及大眾化教育理論的數學支撐來源等,否則我們的努力將不具備任何實際意義。但人們認識到這一點卻很難。
(3)大眾化教育理論受傳統精英理論的沖擊按照大眾化教育理論,中國自1999年就進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
按理,中國應當事先做好理論先行與預警,從思想到理論方面做好變化后的相應準備,以應對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由于其內部結構的變化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但實際上,中國沒能在這一方面做好準備。雖已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各高校到底該做什么,如何轉變觀念應對變化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專業如何調整、課程怎么構建、教學質量如何體現等一系列問題都沒有解決,導致了各種思想的相互碰撞,大眾化教育思想受到傳統精英教育理論的沖擊。一些學者對大眾化教育理論提出質疑,尤其藝術類高校,認為大眾化藝術教育是低層次、低水平,與高雅藝術極不相稱,表示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擔憂,尤其擔心大眾化會沖擊精英教育的水平。因而中國啟動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大眾化藝術教育成效甚微。
那么大眾化教育階段,精英化教育是否就被取而代之,大眾化教育是否就是低水平教育?關于這個問題,特羅教授有明確的解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護精英教育,政府必須支持、保護、發展精英教育,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大眾化教育的國家,美國今天的精英教育不是發展得很好嗎?”“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可以共處于一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甚至共處于一所大學中。”“目前在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的生師比是8:1,這些大學基本上屬于精英教育,它們的教育質量并沒有因為大眾化的發展而降低”。
特羅教授的闡釋明確告訴我們,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精英化教育也是必須的,二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并存于同一所院校當中,并肩發展。
(4)大眾化藝術教育停留在理論層面初識大眾化教育理論時,認為數量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指標,僅僅認為毛入學率達到15%~50%就是大眾化階段,對大眾化認識誤入歧途。其實,毛入學率達到15%~50%只是大眾化階段的一個指標,早在2001年,就有學者開始系統地對馬丁•特羅的大眾化理論進行總結:“除毛學率外,另外10個維度也是考量是否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的主要指標。這10個維度包括高等教育觀念、功能、課程和教學形式、學生的學習經歷、學校類型與規模、領導與決策、學術標準、入學和選拔、學術管理形式、高等教育內部管理等。
由此可見,毛入學率并不是衡量高等教育是否進入大眾化的唯一指標,還涉及人才培養諸多要素。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高校擴招,擴大學校招生規模時,還需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同時進行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否則就談不上進入實質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因而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是我們大膽進行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的理論基礎。社會需求與文化市場對藝術人才的需求已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然而,中國各藝術院校卻依然固守著所謂的“藝術精英”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認為大眾化就是低水準,沒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對接的良性機制,依然不屑一顧地固守50年前蘇聯精英化人才培養模式,大眾化藝術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階段。
2.問題成因
(1)從政府角度看,對大眾化藝術教育的認識不足藝術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教育是基石,是科技發展、富國強兵、安邦定國的基礎和前提。從古到今,藝術一直是塑造人格的主要途徑,但進入到現代化發展階段,在忙于經濟建設的同時,人們忽略了藝術的自身價值,對藝術的良莠不再要求,以至于在精神建設方面造成嚴重缺失。大眾化藝術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到底是什么關系,對國民素質提升、社會和諧度乃至國家的長治久安到底起怎樣的作用?作為政府層面應深刻了解并大力引導藝術高校,并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培育高等藝術人才。
(2)從教育主管部門角度看,對大眾化藝術教育引領不夠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應在大的方向上把脈并具前瞻性,引領、督促各級教育部門及各高校,按照既定方針培養黨和國家需要的藝術人才。半個世紀前,馬丁•特羅就向各國提出了大眾化教育理論預警。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一個理論,這是一種預警信號,其意義在于若干年后各國均將進入到大眾化教育時期,應提前做好相應準備。但10年來,除了招生規模的擴大,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各高校沒能給予一定的引導,致使高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定位等頂層設計等停留于原處,辦學實際與政府需求及大眾要求極不吻合,舊瓶新水。
(3)從學者角度看,沒能形成研究的濃厚氛圍目前大眾化藝術教育在中國只是一個概念。雖在網上也能檢索到相關文章,但基本上停留于表面層面,其內涵建設還有待研究。筆者隨意問詢身邊一些研究人員對大眾化藝術教育如何理解,回答基本和市民是一樣的。少數人回答“大眾化藝術教育就是對平民進行培訓”,多數人基本上“不清楚”。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理論尚且如此,何談實際操作?
(4)從高校角度看,落實大眾化藝術教育需要時間50年前蘇聯的藝術教育模式在中國已成定勢。培養高精尖藝術人才依然是各高校人才培養的普遍追求,千校一面。面對新形勢、新發展、新需求,各藝術高校及有藝術類招生資格的普通高等院校都不愿進行相應調整,維系傳統的育人模式,與社會需求形成強烈反差。之所以如此,一是上級沒有指令性意見;二是沒有成熟的模式可借鑒;三是改革可能存在風險;四是實施大眾化藝術教育怕讓同行笑話。這是一種無奈。除了反映出對理論的缺乏外,更多反映出的是惰性與固步自封。從以上四個方面情況可見,目前在中國實施大眾化藝術教育時機尚未成熟,從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認識遠不到位。
實施大眾化藝術教育,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1.實施大眾化藝術教育是時代所迫從農村中小學生調查問卷中看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廣大農村,尤其偏遠山區及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學生學習藝術成為空話,盡管黨中央一再強調加強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但由于經濟的落后原因,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師,沒有應有的教學設備,有的學校甚至不開設音樂課程,即便開設音樂課程也難以保證課時或僅限于唱唱歌罷了,藝術教育嚴重缺失。相比較,城市學生音樂課程基本能夠保障,但也存在被擠占情況。對于城市來講,藝術學習的癥結并不在學生方面,因為學生替代的方法比較多。但市民不同。調查顯示,不管教師、公務員、職員,尤其下崗職工及離退休職工,相當一大批隊伍無所事事地生活在社會之中,外加社會問題,引發了各種社會矛盾,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百姓樂于接受的替代方式加以引領。藝術就扮演了這個角色。難怪日本總理大臣在開展行進樂比賽時的講話中說:“學習行進樂沒有犯罪率”。從這個角度講,大眾化藝術教育并不只是“樂民”,深層次的意義還在于“惠民”并進而實現“育民”的目的。這是時代所迫,不管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者還是高校,都必須樹立這樣的意識,與時代對接。
2.實施大眾化藝術教育是百姓所需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的追求已經從單一的衣食住行轉變為高級的精神需求。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需要是人做任何事情的原動力。人的需要一旦不能滿足,將殃及到做事的態度與結果。那么中國大眾當今的需求是什么呢?仔細盤點,在諸多需求中,最為明顯的需求就是日益增長的物質方面需求與落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矛盾,這也是導致現今社會問題頻發、精神空虛的根本原因。綜觀對沈陽市社會各界及遼寧省農村中小學問卷調查顯示,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百姓雖然不懂得什么是大眾化藝術教育,但是對藝術的普遍需求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身為藝術高校,面對這樣的數字,應該做些什么?是繼續將自己封閉于“象牙塔”中走精英化路線,還是溶入社會,擔當起藝術院校的社會責任,投身于大眾化藝術教育大潮,這是每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3.實施大眾化藝術教育能提高教學質量大眾化藝術教育不但不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低下,相反還會促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學生在學習之余直接面對真實的教學對象,這種真刀真槍般的磨礪,學生長期在這樣的教學情景下學習、實踐,其專業能力到教學能力會得到迅速提升。尤其有主教教師跟進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與解決,遠大于課堂上的模擬教學效果。且將畢業后的適應周期提前到學程內完成,使學生就業后能夠很快適應工作崗位要求。尤其是學員中不乏藝術天分之人,這對教師及學生也是一種挑戰。作為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除了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外,還應注重教學方法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將好的方法傳授給自己的學生;作為學生,能夠有這樣的實際教學對象歷練自己是難得的機遇,要摸索教學經驗、累積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本領。這是個教學相長過程,小教師、大學生。
加速大眾化藝術教育進程對策性建議
1.樹立變革意識,為大眾化藝術教育提供理論先導理論是實踐的先導。要想在中國早日實現大眾化藝術教育,必須首先解決理論層面的問題。而理論又在某種程度上源自觀念,所以轉變觀念、樹立改革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各層次人員應該清醒意識到中國高等藝術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教育時期。其次,進入到這個時期后,面對各種新問題,高校內部應該進行調整與變革,以適應新的需求。例如精英化時期,為了培養社會精英,課程設置是固定的體系;大眾化時期,學生數量的增加、知識結構的復雜化、專業的多樣性,課程構建必須做相應調整,否則就不能有效支撐所要培養的人才規格。而要達成這樣的結果,師資也得做相應改變,包括教師知識結構、教育背景等。這只是其中的兩個點,教育改革是個系統工程,牽一發動全身,變與不變之間的界定不是人為意志,而是客觀需要。樹立改革意識,進行理論深層探究,對于早日實現大眾化藝術教育將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2.面向社會開放辦學,彰顯大學社會功能大學功能有三: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在進行本項目研究過程中,對目前中國境內擁有藝術招生資格的(包括9大專門音樂院校、31所藝術院校及有藝術類學生招生資格的院校)1000余所院校服務社會功能方面進行了研究。這些院校幾乎都有單獨的音樂劇場,但利用率極低,尤其周六、周日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面對社會各界的普遍需求敞開校門,廣納百姓于藝術殿堂之中。自2010年3月起,每周末免費向市民開放,學生授課,學生專業教師指導把關;開設了“名師名家大講堂”,打開了市民眼界。
開辦一年來,先后有40萬人免費學習,并成功舉辦了“百萬市民藝術培訓工程”周年匯報音樂會專場,得到國家文化部首肯并成為“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2011年12月通過驗收并受到文化部嘉獎。這種做法產生了“雙贏”效果。既滿足了市民學習藝術的需求,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客觀上也是對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及課程體系構架的檢驗與校正,使人才培養與社會直接對接。
這符合馬斯洛人本主義需求理論,符合朗格朗終身教育思想,符合文藝“雙為”方針,符合總書記和諧社會構想及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質。當然,伴隨大眾化藝術教育的推廣,一年40萬人可以承擔,但如果人數不斷增加則難以承受。為此,藝術學院將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將藝術培訓鋪向社區,建立文化館站,完成后續培訓任務。如合唱指揮系在短短一年中,在沈陽市組建了350個合唱團,覆蓋了沈陽市所有社區,每周派學生巡回排練,教師跟進指導,效果良好。
3.課程體系構建,應以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為杠桿
馬丁•特羅指出,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學校內部管理等方面會發生很多變化,課程體系構架就是其一。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確定學校的頂層設計,包括辦學指導思想、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類型、專業體系架構等,在這個問題基礎上,衍生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所開設的課程群,再由每門課程教學大綱到具體組織實施的每一步驟,都應進行充分論證。而課程方面的事情是回答了“怎樣培養人”的問題,與前面“培養什么樣的人”一脈相承,構成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由此可見,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基于科學研究基礎上的合理設計,非主觀臆斷。
當然,課程體系構建得是否科學合理,還應在具體實踐中加以檢驗。學生是學校的產品,學生作為實踐教學的教師,教學質量如何,某種程度上就是有效檢驗學校課程體系構架的是否科學合理,學校正可利用這樣的機會進行科學論證。
4.完善機制,為大眾化藝術教育實施鋪平道路
(1)建立質疑機制
“大眾化教育理論”為舶來品,在實施大眾化藝術教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反思自身,避免失誤。作為決策層,要著眼長遠發展和未來,以寬廣的心胸勇于自我否定。其次,暢通信息反饋渠道,開展合理化建議,傾聽師生質疑。同時完善配套制度,鼓勵教職工保持其質疑的積極性,并將落實情況及時予以反饋。
(2)建立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管理者依據法律法規、價值取向和文化環境等,對管理對象之行為從物質、精神等方面進行激發和鼓勵以使其行為繼續發展的機制。馬斯洛人本主義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這就必須高度重視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將激勵機制揉進藝術高校改革的各項工作中。通過有效激勵,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師生的潛能,形成發展的強大動力。
(3)建立教育機制
要對一個新問題重新認識并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尤為重要。教育主管部門及各高校都應積極組織各層面的培訓,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及督促制度,有效防止和克服惰性,完善教育內容。
(4)建立創新機制
發展離不開創新。大眾化藝術教育到底是啥樣,給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及各高校留下了創新空間。開拓進取、勇于革新、大膽嘗試、善于總結,是探討大眾化藝術教育的可行之路。領導的創新意識是創新機制形成的重要條件。領導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領導帶頭推行全新的管理理念,才能有助于高校內部創新環境的形成,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5.模式探究,為大眾化藝術教育提供借鑒
就大眾化藝術教育而言,目前中國還沒有成型的模式可供遵循,以至于直到今日大家不知道怎么與大眾化藝術教育相銜接。身為藝術類高校要有勇于獻身精神,致力于探索大眾化教育模式當中,通過自身的“試驗田”,為國家提供些許借鑒直至成熟模式;教育管理部門除了深入研究國外成型模式,并將其有效成分合理吸收提供給中國各藝術高校外,還應尋找并善于發現具有一定雛形的藝術高校,進行政策性扶持與培養,使其逐步成為可參考的模式化的范本。
6.政策扶持,為大眾化藝術教育保駕護航
大眾化藝術教育是個浩大工程,它是中國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藝術教育領域的全新變革。涉及高校的內部機制調整、育人模式的變化、課程構建的變更,也涉及到服務社會的廣度及深度等。這么大的事情不是高校所能完成的,政府應從民生角度考慮,進行政策性扶持與引導。尤其對于農村偏遠山區來講,對于連音樂教師、一件像樣的樂器都保證不了的中小學,無法實現大眾化藝術教育。此外,對于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百萬市民藝術培訓工程”,文化部建議將此項工程繼續深入,鋪向整個沈陽市,鋪向農村,推向全國。但在由校內培訓轉向校外社區培訓的進程中,對于推向社區的后續教學基本建設,應由政府考慮投入,不能再由學校完成。只有這樣,才能將這項工程可持續發展下去,越做越好。
綜上所述,是大眾化藝術教育在中國的現狀。大眾化藝術教育勢在必行但任重道遠。要將大眾化藝術教育落到實處,還需要多方努力,尤其是政府的支持與經費保障。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藝術高校內部的調整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