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一、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及其現狀
對于任何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國當前的德育教育迷失都是令人痛心的。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作為一名班主任,我能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認為利用語文教學加強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當前我國的語文教學存在四大弊端:一是重教師輕學生。課堂活動實際上就是教師單方面的技術表演,沒有把學生當做創造性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二是重教書輕育人。教學進行的是知識的線性傳輸,其實質是把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三是重模式輕人性。一味地追求模式化,把生動活潑的充滿人性的語文課堂搞成千人一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蛻變為機械的標準模式。四是重技巧輕情感。課堂過多注重文字技巧的教學,欠缺內心的感悟和情感的交流。
這樣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視語文學習豐富的人文內涵,便造成了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導致的結果是:語文遠離學生自我身心、遠離學生的生活現實;成績難以提高、教師疲憊不堪、學生不感興趣;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無所謂甚至排斥,使德育教育失去了人文熏陶這個關鍵環節,讓學生的思想道德更加貧瘠,乃至荒蕪。
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中不僅擔負重要職責,而且具有獨特優勢“,以文載道”可以對學生德育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就是進行德育滲透的全過程,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都可以作為進行德育滲透的途徑。而且語文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可以供挖掘、利用,舉例而言:
1.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黃果樹瀑布》、《臺灣的蝴蝶谷》、《九寨溝》、《黃山奇松》課文以生動的筆觸,飽蘸著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國的山水美景,能夠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2.語文教學中滲透合作精神。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許多孩子身上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六年級課文《學會合作》運用了兩個典型事例,一是交響樂團的演奏,一是從瓶中拉出七個彩球的實驗,分別從要有協作精神和要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不同側面,驗證了要獲得成功,必須與他人合作的觀點,可以激勵學生樹立團結協作、自我犧牲等可貴的合作精神。
3.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教育。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我們可以在五年級課文《諾貝爾》里,引導學生朗讀感悟,體會諾貝爾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讓學生明白使命重于生命、責任重于親情。
4.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目前不斷惡化的生存環境表明我國國民的環保意識亟待提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沖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如在學習《狼和鹿》一文時,讓學生通過誦讀,從人們隨意殺狼護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的事實中,悟出保持生態平衡的道理。通過講解《灰椋鳥》,使學生懂得去保護鳥類,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界。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語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語文教育的本質是以語言立人,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整合才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所在、魅力所在、價值所在!因此,每一名語文教師都必須抱著對民族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以“文德武備”的目標去培養中國的下一代。
作者:祁燕單位:南京市鐵心橋中心小學
第二篇
一、人物感化,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他們可歌可泣的壯舉閃爍著無比感人的人文精神。因此,在閱讀、分析這些人物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這些人物偉大的精神力量,逐步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素質,讓他們自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譬如,都德的《最后一課》中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都是非常具有審美價值的人物,尤其是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對大家的誠懇批評、發自肺腑的自責以及對學生的諄諄告誡,凸顯出一位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的鮮明形象。最后,他奮筆寫下“法蘭西萬歲”,這個特寫細節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強烈的愛國情感,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教師應要針對這個人物的細節描寫展開分析,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作者對韓麥爾先生衣著、言行、神態等形象的描繪,還可以讓學生從中學習勤儉樸素、平易近人的優秀品質,并體會到堅強的品質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意義。
二、挖掘教材,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涵養
道德涵養相對薄弱的初中生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從而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識,甚至作出違紀、違法行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涵養,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擾,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做一名遵紀守法的人。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抓住典型篇目進行滲透。譬如,我在教《紀念白求恩》一課時,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最后總結出該文的主題:全文簡要敘述了白求恩同志為了幫助中國人民英勇抗日而不幸犧牲的感人事跡,贊揚了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通過師生互動,許多學生初步感知了白求恩的精神就是國際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只有發揚無私奉獻精神,才能構建和諧社會,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以情為主,讓學生體會人間真情
所謂“以情為主”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情感為主線,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使學生深刻地感受文章蘊含的真、善、美,從而形成分奮發圖強的精神和愛祖國、愛自然、愛生活的真摯情感。譬如,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時,先讓學生圍繞“如何正確理解父母之愛”展開討論,許多學生聯系父母呵護自己的真實經歷感慨:誰言寸草心,難報三春暉。有一個男生回答道:“人世間最純潔的便是母愛,她的寬容勝過東海,她的偉大勝過太陽,假如要學會愛別人,就應先從熱愛自己的父母起步。”類似以情感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活動,切實讓學生體會到了人間的真情。
四、結合寫作,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從生活中體味世間百態,關注社會現象,感悟人生哲理。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寫作方法,更要讓他們從生活小事中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作為教師,應該結合閱讀教學提供某些具體人物形象,讓學生展開類比聯想。諸如,當學生學完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后,我就先讓學生分析主人公的成長歷程:田曉菲從七歲開始就渴望成為北大的一員,她對北大這所生活了三年的大學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每當走過校園旁的欄桿,又經常想起點滴往事,渴望和同學們相聚,暢談未來。她在北大90周年慶時,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筆墨當中,散發出淡淡的薰衣草香味,那溫柔的格調、抒情的語句無不表現出田曉菲對北大的愛。接著我讓學生也完成題為《十三歲的際遇》的習作,要求他們模仿田曉菲的寫作風格,寫出展示自己理想的內容,主題也要反映出他們胸懷遠大理想,為建設美麗的祖國而努力奮斗的愛國情懷。微風吹拂著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德育教育任重而道遠。愿奮斗在改革前沿的廣大初中語文教師履行教書育人的圣神職責,為培養擁有崇高理想的新一代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作者:錢向東單位:江蘇啟東市陳兆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