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課程建設大學語文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是文化傳承與民族復興重要的精神保障。“大學語文”課程承載著培養大學生人格精神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使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對提高和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及傳統民族文化素養大有裨益。為此,改進《大學語文》課程應從改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注重實踐拓展、營造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和加大資金投入、充實教師隊伍著手。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大學語文;人文精神;教學模式
一、高等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性
(一)大學語文承載文化傳承功能《大學語文》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塑造人文情懷、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認知能力和強化民族文化認同為目標,是對“文化傳承”這一大學主要功能之一的實踐。我國的現代大學誕生后不久,各大高校紛紛開設面向所有學生的《大學語文》課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種種原因,該課程被取消,由此帶來的人文素養缺失、文化自信喪失等不良后果日益顯現。在此背景下,開展以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就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中華優秀文化的研究闡釋傳承工作是高等院校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語文》課程的主體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體現大學“文化傳承”功能的方式。
(二)通識教育理念推動《大學語文》課程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符合當今高校日益強化通識教育的潮流,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高等教育以專業教育為主,均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在“成人”和“成才”教育中相對失衡。西方高校大多在本科一二年級推行通識教育,而通識教育的核心板塊之一就是人文經典教育,內容以古希臘、古羅馬以來的西方人文經典為主,所有學生必須修習。這便強化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同,并塑造了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念,成為助推西方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重要驅動力。通識教育理念近年來在國內也日益受到重視,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其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尤其是理工類大學生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功利性的傳授基本知識、技能的教育,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有助于提高和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傳統民族文化素養,從而使我們的教育立足于中華文明的根基之中。
二、高等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存在的問題
教育部高教司明確規定:“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漢語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近年來,對《大學語文》課程的討論愈加激烈,但由于種種原因,《大學語文》課程仍然處于尷尬的境地。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法在河北省省屬高校對該課程現狀展開調查分析。此次共在11所高校進行了訪談,在5所高校實施問卷調查。調查范圍涵蓋河北省屬高校,包括理工院校、綜合院校、專業性學校、高職院校等不同類型的學校及文(漢語言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不同專業。本調研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33份,有效收回率為93%。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大學語文教育正面臨邊緣化現狀,《大學語文》課程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課程設置未達標國家教育部明確要求普通高校對除漢語言專業以外的所有專業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但就調查顯示,調查范圍內的11所河北省省屬高校中就有5所高校仍未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其余6所大學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但也只是作為部分專業的必修課程開設,課程僅限一學期且課時數較少。絕大多數高校采取選修課的形式,如開設古代文學、寫作基礎、唐詩宋詞鑒賞、明清小說專題等,從當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情況來看,《大學語文》雖被定位為公共基礎課程,但在實施過程中沒有達到應有的標準。同樣被定位為公共基礎課程的《大學英語》在高校課程設置中有明顯的優勢,《大學英語》在各個高校的各個專業均以必修課的形式存在,并且貫穿于學生4個學期甚至以上,每學期所占課時也遠遠多于《大學語文》課程。在考核形式方面,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備受重視,是幾乎每一名大學生必須參加的考試,也是衡量學生學業水平的重要標準,反觀《大學語文》課程并未形成國家統一標準的專業性考試。由此可見,《大學語文》課程設置始終未成體系。當前,《大學語文》課程教材的選擇和使用并未統一,部分院校選擇純文選的教材內容,通過講解文學原典以傳承傳統文化,而部分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則選擇純寫作的教材,使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閱讀理解、寫作等語言應用技能。從《大學語文》教材的編訂及選取來看,絕大多數院校對于課程的性質和目的并不明晰,高校往往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價值而忽視其人文素質教育性。《大學語文》與文化史和文化概論類課程不同,《大學語文》課程的主題是母語學習,母語既是文化的載體,其本身也是文化,《大學語文》課程要讓學生在母語學習中受到傳統優秀文化浸染,體味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所以對于課程的定位應不僅僅止于“文學論”“文化論”“工具論”“綜合論”等,而應該定位于“高校素質教育”范疇,落實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
(二)缺乏對課程的重視高校對中華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程經費投入不足。大多數高校出于種種原因,往往只重視學生專業課程的培養而忽視了具有文化傳承意義及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作用的《大學語文》課程,高校每年投入大量資金應用于專業成果的研發,對于文化資金的投入相應被大大縮小,難以滿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通過調查得知,部分高校至今仍未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該課程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開設課程的學校對于課程的設置、師資建設投入存在不足,幾乎所有高校均沒有設置大學語文教研室,擔任《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多數來自漢語言文學教研室,很多優秀的教師在承擔較多專業課程的同時擔任《大學語文》課程的老師,顯然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對《大學語文》課程的研究,降低了教師對于《大學語文》課程中傳統文化教育創新性研究的積極性。高校大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程重視程度不高。一方面,由于當前傳統文化教育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死板,多以教材中的傳統篇目講解為主要授課內容,使學生將《大學語文》課程簡單理解為“高四語文”,使得《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一些消極的文化因素極大地影響了大學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扭曲了部分大學生的心理,使其過分追求金錢與享樂,看重學習的實用性而忽視個人人文素質的提升,雖然大多數學生認為《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是十分必要的,但相比《大學英語》、專業基礎課,學生往往更看重后者,注重實際效益而不能認真對待《大學語文》課。從思維特點來看,理工類學生邏輯性強,習慣于知識型學習,而對于人文學科涵泳浸潤的學習方式、發散性感悟性思辨性的思維模式較為陌生,有的甚至比較排斥。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陳舊以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大部分高校以教師語言傳授為主,依靠老師的講解和板書進行課堂學習,在這種陳舊模式下,學生將對大學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學習形成單調乏味、無聊枯燥的刻板印象,降低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深入挖掘的積極性。同時課堂中缺乏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的教學理念被忽視,多數《大學語文》課堂以教師為主體,未能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和社會現實,教學中采取作品背景介紹、思想內容分析、寫作特點總結的教學方法往往使作品內容與學生產生一定的距離,文章所承載的文化內核也在林林總總的分析和敘述中被淡化甚至完全忽略。大學語文的考核方式陳舊。目前,《大學語文》課程的考核內容主要是對學生課堂教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而高校《大學語文》課堂多以講解古代優秀文本為主,學生為通過考核只是對其優秀篇目進行死記硬背,傳統文化對于學生思維、精神的積極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等均未納入考試的范疇。
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進策略
(一)改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學習效率1.誦讀古詩詞,展現母語魅力。文學最初是以“詩樂舞”一體的形式出現,漢語不僅有優美的形式,深刻的含義,還有音樂般動人的旋律。很多流傳至今的經典詩詞多與音樂和舞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形”“意”“韻”的巧妙結合,展現出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魅力。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對古詩文內容的初步體會,通過多次誦讀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古詩文本是靜態的語言符號,當學生以聲音的方式表達出來時,它就會變得形象、生動起來,引導學生以誦讀的方式感受詩文的情感和美妙的韻律,體悟作品的思想美、藝術美、感受漢語的語言魅力,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2.標舉文化元典,宣化人文精神。在眾多的古代作品中,蘊含著古代名人作家的精神品格,對于大學生精神品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一,通過講讀中華文化元典,更好地了解古圣先賢的政治思想與主張,感受其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和思維智慧,解讀民族文化精神,繼承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操。其二,縱向上以史為綱,突出經典。通過系統把握民族文化與文學發展的脈絡,由中學階段的基礎性、孤立性、片段性上升為整體性、系統性、理論性,使秦、漢散文,唐詩、宋詞、元明清戲曲與小說成為課程的主導內容。3.運用新媒體,創新教學手段。其一,打破傳統枯燥單調的形象,改善傳統的課堂教授模式,使用現代課堂教學新模式,有助于生動形象地傳承傳統文化。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模式越來越不受學生的歡迎,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媒體技術對于大學生的吸引力尤為凸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大學語文課堂理應與時俱進,進行教育改革,探索現代教學新模式,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因此,高校大學語文課堂應充分運用新媒體,拓展教學手段,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學語文的積極性,激發大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將課堂知識與聲音、圖片、視頻融為一體,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接受《大學語文》課堂所要講授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其二,在《大學語文》課堂中,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和思考。大學語文教師應在課堂中設計一系列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思考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時常向學生提問,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使學生緊跟教師的思路進行加深思索,以達到更深層次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目的。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僅可以體現在課堂中,在課后也可以隨時進行,大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課程拓展延伸,搭建資源共享與互動平臺,教師在網絡平臺上可以將有關傳統文化的實時資訊分享給學生,拓寬學生的學習眼界,結合現代社會和學生關注的焦點,緊密聯系社會現實。開設網絡課堂,制作微課視頻,拓展以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堂傳播空間,以加強大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教學的效果。搭建師生互動交流平臺,利用QQ、微信、微博、貼吧等自媒體平臺方便師生交流和答疑解惑。同時建立論壇,兼具討論與答疑功能,讓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并要求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在論壇中發起討論話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個人主觀看法,和教師交流閱讀心得,寫出鑒賞性短文。這種交流不僅提升了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也能夠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三,改革大學語文考試模式,努力創建統一的大學語文課程考核形式,在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模式下,增添在線學習成績,包括課時學習和問題回答,等等,使學生養成日常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習慣,更好地開展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程。
(二)注重實踐拓展,營造濃郁傳統文化氛圍1.開展傳統文化推廣活動。在課堂授課的接觸上,高校大學語文教育應把教學課外實踐工作作為大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開展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推廣活動,使傳統文化深入校園,讓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不同的認識和了解,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提高興趣感和參與度,形成濃厚的校園傳統文化氛圍,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中華傳統文化走進學生的內心。河北省某大學曾舉辦“踏青吟詩,相約經貿”系列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吟詩登高送春目———登高吟詩”朗誦者意氣風發,以飽滿的熱情朗誦了眾多中國古典詩詞篇目,“心有靈犀一點通———你畫我猜答成語”考察參與者的傳統文化積累,參賽者用肢體語言展示成語的內涵;“拜師禮序劉禮束脩”在孔子像前,拜師禮的情景演繹帶大家回到古代,一鞠躬一拂袖,盡顯尊師之道;“桃李紅白填詩詞”在百詞斬活動中,飄揚的絲帶給大家送上祝福,同時傳遞古詩知識;此外,一些古代傳統體育活動如蹴鞠、投壺等,拓展了參與者的知識面。另外,高校可利用現有資源開設文學名著欣賞講座、開展讀書活動、建立讀書沙龍、“古風吟———中華經典唱誦”“漢服禮儀團”“詩詞大會”“成語大賽”,唱誦中華經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定期組織經典作品讀后感征集、小品和課本劇文藝演出、漢字聽寫大賽、讀書會等活動。2.將傳統節日同《大學語文》課堂相結合。大學語文被賦予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局限于課堂生硬的講授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要求。課本上的只言片語,零零碎碎的知識也難以說清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不妨從課本的代表作中找出具有歷史意義的資源,找到古今交匯的節點——民族傳統節日,民族節日是每一個民族寶貴的財富,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其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歷代華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感情都凝結在中華傳統節日中,節日被賦予太多情感。民族傳統節日就是為銘記歷史傳承精神而產生,這是我們與歷史對話的有效渠道。在《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拓展中應充分利用節日所具有的文化屬性,將節日與《大學語文》課堂結合起來,組織一些相關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這也是《大學語文》課程的使命所在。
(三)加大資金投入,充實教師隊伍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資金投入是推動以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物質保障。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提高師資力量,開設大學語文教研室,建設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同時,《大學語文》課程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對大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讓學生真正體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語文教師不僅要有知識的專業基礎、良好的母語運用能力、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還需要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和自覺傳播傳統文化的意識,教師本身要有優良的師德和精神品格。因為這些精神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至關重要,只有教師具備了優秀的傳統文化素養,才能夠為人師表,真正起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因此,高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專業文化素質培訓,同時與專業人士進行交流和學習,從而對大學語文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教學方式形成深入的理解,做到因材施教,對于非中文專業的學生,“投其所好”嵌入相關學科方面有趣有用的知識,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提高《大學語文》課程的質量。
四、結語
《大學語文》課程肩負著重大責任和義務。建立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程,能夠培養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和傳承歷史文化的意識,汲取優秀文化中的精神內核,從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高校應重視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對《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有效改革,完善教學模式,提高課程質量,注重實踐拓展,營造文化氛圍,教師應注重言傳身教,與時俱進,探索更多有利于豐富以傳統文化為導向的《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其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梅健.大學語文課程現狀調查與問題分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7(6).
[2]汪淑雙.論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J].綏化學院學報,2016(3).
[3]崔娟.新媒體環境下大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7).
作者:溫靜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