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語功用主義與人文主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同文學、歷史、哲學、美學、藝術等學科相比,外語是一門工具性(功用性)很強、最能體現“學以致用”理念的學科。語言作為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有表意、表情、文學和美學功能。外語學習的過程也始終貫穿著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培訓。外語教育是功用主義的。其實,從宏觀上看,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離不開兩個功能,即授業(傳授知識和技能)和育人功能。功用主義的支配原則是不能否定或回避的。人若無欲,就少了追求自身發展的動力;社會若只清談精神和主義,又何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何來物質文明?“功用主義”一詞譯自英語utilitarianism,也可以譯作“功利主義”;只是因“功利主義”中有“利”,似有圖利之嫌,遂偏向用“功用主義”。此詞和它的理論最早由18世紀的英國人杰里米•邊沁(1748—1832)提出。邊沁的功用主義認為檢驗任何事物的標準是“它有什么用處”。這一理論采用功利尺度來衡量每一種社會秩序和活動的合理性。
它主張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的一致性,強調功用主義旨在謀求社會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邊沁主義問世時有其積極、進步的一面:它反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封建主義,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準備了思想武器。不幸的,是功用主義后來被資產階級庸俗化為唯利是圖。馬克思不否定功利主義。他認為功利至少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它表明了社會一切現存關系和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但他同時又指出,不能把人類的一切相互關系都歸結為惟一的功利關系。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不可避免地要把一切人、物、事放在功用主義的天平上衡量其功用價值。功利主義的支配原則有一種強大的、難以抗拒的力量,這種力量把世上的一切(包括文化、藝術、教育等)都商業化,把神和人也商品化。外語教學的商業化是這一大環境的自然產物。隨著我國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的迅猛發展,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外語(尤其是英語)日益成為國人急需掌握的一種工具,學習者倍增,從而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和商機。隨意翻閱一下各種報刊的廣告欄,你會發現,與保健品、美容化妝品、藥品、房地產等商品同樣走俏的另一類“商品”是外語。我國居然有如此名目繁多、數量驚人的外國語學校、外語培訓班、外語速成班、托福班、雅思班、“瘋狂英語”班在招生,在宣傳。經營這一行業的人士毫不隱諱地說,這行業“一本萬利”、“旱澇保收”。僅北京市英語學習產業的市場規模每年就高達10億人民幣,全國的市場規模就可想而知了。
民辦外語教育的興旺發達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好事,雖然其中存在的弊端和問題不少。教育與市場掛鉤是市場經濟下的必然走向?,F在,入學、求職、提升職稱和職務、出國留學都要考外語。對于急于求成者,這類外語學校和培訓班的確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這些學外語的“非正規軍”在全國當在千萬以上。如果再加上通過網絡、遠程教育等途徑學習外語的人數,學習外語的大軍更是龐大無比。我國每年在正規學校(從小學到研究生)學習外語(非專業與專業)的學生上億。會說英語的人成倍增長。據北京市的統計,在常住北京的1000萬人口中,可以進行簡單英語交流的人數達到312萬。這并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因為統計存在著困難。但是這至少可以說明我國外語教育的發展和成績是驚人的?,F代科技,特別是因特網的發展,革命性地改變了外語教學的方法和模式。外語教育的大好形勢令人振奮。迅猛發展的外語教育也面臨許多新問題。為應付考試、出國、求職、提升職稱和職務或其他應急而學外語的人,因其急于求成和短期行為,把學外語的功用性放在首要或惟一考慮的位置上。他們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對象。本文要討論的是以外語為專業的在校學生,即外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外語院系的大學生。這類高等院校具有學制長、師資力量雄厚、課程設置多、教學方法和模式先進、教學設備好、教學正規、教育、文化和學術環境好等優勢,具有加強人文教育的文化環境和師資條件。也就是說,具有實施授業與育人兼顧的全面教育條件。這類大學的畢業生中的絕大多數將進入與外事或國際交往有關的政府部門和其他機構。他們在各種國際事務中(外交、外貿、軍事、傳媒、文化、學術、旅游、財經等)是經常亮相的人物。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功用主義的)、人文素質和形象(人文主義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當代中國人的素質和形象。由于外語本身的功能性以及市場經濟功利的支配原則的強大導向性,外語教育在當前形勢下極易傾向重“制器”輕“育人”,重功利輕人文。急功近利,忽視人文修養和人文關懷已引起教育界和學術界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屬于人文學科的外國語教育自然也必須“學以致用”。
但“學以致用”可以有兩層意義,一是功用之用;二是王國維所說的“無用之用”,即旨在“大用”,因為它涉及人的素質和精神的培養。英國是宣揚功用主義較早的國家。功用主義理論在18世紀就獲得廣泛的認可,并形成思潮。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它的負面影響也日趨明顯。19世紀英國著名學者托馬斯•卡萊爾曾揭露、批判工業革命和邊沁的功用主義把人變成機器,摧殘人性,他警示人們面臨的精神危機。馬修•阿諾德力圖在英國恢復人文主義的傳統,希望用人文主義啟迪人的靈魂,給人的機體重新注入生命活力。他主張通過學習最優秀的知識的手段去追求全面的完美,通過教化使人恢復純真、自然的人性,用人內在的完美和健全的精神去對抗反人性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上的自由放任政策。經濟發展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手段,而不是它的終極目標,最宏偉、最崇高的社會發展是人類自身的全面發展。古希臘的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就是培養具有廣博知識、技能和優雅氣質的人。優雅氣質的獲得是人文教育的結果。可見,希臘的早期教育是功用主義和人文主義并重的。古希臘人把體操和音樂作為從兒童開始就教授的課程,稱“音樂是靈魂的體操”。他們重視體育旨在使人從小鍛煉體魄,這既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力、毅力、耐力、競爭力等綜合素質的鍛煉和培養。強健的身體體現人體美,包含著人文主義的美學思考(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公元前八世紀創建時,希臘運動員裸體參賽并不是因為他們缺衣少食,而是要展示他們健壯的人體美),而強健的體魄也是當時初級體力勞動和初級戰爭形式所需要的。可見,體育也是人文主義和功用主義的。音樂課當時的目標很明確———陶冶兒童、青少年的情操,即希臘人所說的“音樂是靈魂的體操”。它是人文主義的。公元前五世紀至四世紀希臘文Paideia一詞的理念是通過教育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希臘文“enkykliaPaedeia”(英語借用此詞構成“encyclopaedia”)體現了全面教育的思想。
孔子以禮、樂、書、數、射、御六藝教授弟子,是我國古代從德智體美全面教育學生的教育體系。約一百年后的古希臘人有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等七門學科的全面教育。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和希臘,生產力和物質生活水平都很低。大概是因為當時希臘人的食物還很簡單,食之無味但可果腹,所以古希臘人甚至把吃看作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麻煩事。寬松的白色袍子一罩,不講求穿著打扮,更不炫耀自己的財富。他們追求自由的心智甚于物質享受。我們當然不能要求當代人像古希臘人那樣生活。但是物質文明的迅猛發展如果沒有強大的精神文明的支撐和協調,就難免出現功利第一,物欲橫流,道德淪落。片面的物質享受和可怕的精神貧困是當代人所面臨的危機?!八F得只剩下了錢”這句當今流行的話也許說明文化失落后精神侏儒增多所引起的社會反響。大學是功用主義和人文主義并重、專業與通識兼顧的高等學府,不是職業培訓班,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導向。同時是物理學家和文學家的20世紀英國文人查•伯•斯諾說,專業研究并不是科學探索的全部內容,在真正意義上,科學探索是對真、善、美三位一體的追求。僅有科學理性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人文理性。沒有人文精神又何來民族精神?這兩者是不可分的。學外語的我國大學生如果缺少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那將是十分可怕和危險的事。專業外語院校與綜合大學的外語院系相比,在人文環境上處于劣勢。綜合大學外語院系的學生可以跨系跨學科選修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課程。近幾年來不少綜合大學相繼成立了藝術院系,開設音樂、舞蹈、美術、工藝美術等課程,面向藝術專業和非藝術專業的學生。有的大學的課外文化活動也豐富多彩,有交響樂團、民樂團、話劇團、舞蹈隊、歌詠隊、健美體操隊、文學沙龍、各種學社等。課堂教學與課外文化學術活動相輔相成,營造了良好的人文和學術環境和氛圍。當然,具有這樣的人文和學術環境的大學在我國究竟有多少,是多數還是少數,筆者未作調查。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全國上百所專業外國語學校和外國語大學目前還缺少這樣的環境。
即便是在綜合大學的外語院系,由于外語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功用性),聽、說、讀、寫、譯的操練和掌握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從零點學起的非通用語種),而畢業后的求職考試又大多以外語水平的高低作為錄用的重要標準,因此,專業外語的學生極易把作為專業的外語看作是功用性最強的“硬功夫”,而把與人文修養有關的課程和文化、學術活動看作是可有可無的“軟功夫”。他們對非專業的人文學科課程常以“應試”的功用主義態度追求考試的成績,忽視人文學科的中心主題:人的潛在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挖掘和發揮,進入較高層次的人類智慧和精神境界。早期的人文主義就是把人的尊嚴和創造力放在首要地位。產生人文主義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語法和修辭這兩門今日外語學生也學習的學科,不僅引導學生熟悉古典研究并培養他們有效的說、寫能力,而且引導他們熟知文學、歷史、哲學和道德。如今學語法、修辭已少有這種古典式的引導了。以外語為專業的學校稍不留心就容易偏向用直接的功利性來衡量人文學科和人文修養的價值,從而忽略或輕視學生的人文修養。沒有人文教育的學校只不過是技能或職業培訓學校,它不是高等教育。形勢的發展需要我國“多、快、好”地培養外語人才。這也是外語教育界經久不衰的話題。我把“多、快、好”中的“多、快”視作是功用主義的,如同生產市場緊俏的商品,快速地生產更多的商品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這“好”卻含義豐厚,不僅是外語好,人文學科的知識和人文修養也要好。切勿把“好”僅僅看作是外語好。當前外語教育中,功用主義的一面強調的多,研討的多,而人文主義的一面聲音微弱,應該說是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加強外語院校的人文教育和學生的人文修養,已是我們必須十分關注的當務之急。人文學科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文導向,關系到一個民族的形象和精神的塑造。
著名華裔美國教授楊振寧和何炳棣近幾年來在不同場合頻頻呼吁,希望我國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重視人文學科和人文修養。何炳棣甚至出語驚人,他說,“忽略人文,中國勢將付出極大的代價”。此話聽起來似乎危言聳聽,但是卻不無道理。它使我們憶起了歷史往事。1894年甲午中日之戰中國失敗,甲午海戰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的失敗印證了19世紀德意志帝國第一任首相俾斯麥的預言。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崛起于亞洲。19世紀后期中國和日本均派留學生去英、美、德、法等西方國家學習。當時清朝派出的留學生多學自然科學,尤其是工科,如造船、造槍炮、機械等,學人文科學的不多。而日本派出的留學生則既學自然科學也學人文社會科學,如學法律、經濟等。對于當時中國輕人文的偏向,俾斯麥說,“日本漸興,中國漸弱”。后來的歷史不幸被俾斯麥言中。魯迅先生的雜文警示國人不要忘記鴉片戰爭,不要忘記抗日戰爭前我國民族精神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我國當時諸多方面的弱勢,致使東西方列強侵略我國每每得逞。
民族精神的提升要靠人文教育。國家的興旺和強大、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只有在良好的人文大背景下才能取得,因為國家體制、法治和德治、大政方針、管理等等并非自然科學所能決定,它們與人文社會科學有直接關系。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大政方針才把中國引入了經濟、科技、教育飛速發展,國際地位高升,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的康莊大道。一個國家的治、亂、興、衰與人文社會科學是分不開的。高等教育要加強人文學科,外語院校的學生要加強人文修養,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中學習專業性和通識性的知識和技能。
對外語院校的教育,我有以下建議:一、逐步增設人文社會科學的選修課和系列講座,如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學史、所學語種國家歷史、中國近代史、世界文學史、美學概論、心理學概論、政治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課程。二、增加圖書館內人文社會科學的書籍和期刊。圖書館除提供書籍和各種視、聽信息外,應該辦成一個經常組織各種文化和學術活動的中心。它應該同時是圖書、信息和文化、學術活動中心。外語院校應加大圖書館的人力和財力的投入。三、加強學生活動中心。開展豐富多采的學生課外活動是人文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學校應提供必要的場所和經費。交響樂隊需要樂器,舞蹈和健美體操需要教室和設備,體育活動要有足夠的場地和體育館。在大學,課堂外的各種文化、學術活動是一個培養人才的重要園地。從學生自組的文學沙龍和詩社中會走出來文學家和詩人。演講比賽、辯論會、運動會、作文比賽,繪畫和攝影展覽、外語晚會、歌詠比賽等不僅活躍了學生文化生活,而且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學生在校期間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四、大學教師和各級領導干部的人文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高低。他們是育人和授業的直接責任人。五、鼓勵、組織學生適當地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和勞動。建國后的前30年,大學生投入各種政治運動和體力勞動(抗洪、抗旱、搶種搶收、植樹造林等)過多,影響了正常的學習?,F在連校園的衛生、宿舍樓道的清潔都已經由保潔工接管,不少大學生變得“五谷不分,四體不勤”。許多校園里發生了這樣的怪現象:學生付錢讓修自行車工人打氣。
一老教授偶遇此怪現象,問一女大學生:“為什么自己不動手?”答曰:“不會,從來沒有打過?!痹賳?“為什么不學?”她一時語塞。老者說:“我這個老教師今天要教教你怎樣給自己的自行車打氣?!蓖庹Z院校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好品德。過去大學生參加義務勞動,打掃校園、教室、宿舍的優良傳統不能丟。六、建造充溢著人文主義的校園環境。在財力充足的條件下,大學的整體設計和建筑應有美學思考。要讓大學生在如詩似畫的校園里養育詩情畫意的人文素質。七、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不可分離。外語院校的學生在學習外國語言、文學、哲學、歷史、文化時不能身患“偏食癥”,要在中國語言文學、哲學、歷史、文化上打下更堅實的功底,重視愛國主義的教育。八、在外語教學中適當加大文學的份量。世界上不同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有一個共同點:歌頌人間的真、善、美,揭露、抨擊社會和人性中的陰暗面、傳播文化。讀讀西方自18世紀以來的文學名著,你會發現西方現代化的進程總是伴隨著對西方現代化產生的負面后果的批判。這種批判往往來自文學。文學對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技術至上和拜物主義總是進行犀利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像奧斯丁的《愛瑪》這樣的文學作品又張揚溫柔的審美情趣,歌頌真誠的寬厚。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人生道路和為人,其強大的教化作用不能低估。外語的知識和技能可以用考試和量化來衡量。但是學生的人文修養卻難以用考試和量化來判斷。由于功用主義的強大的支配力量,人文主義就需要多方呵護、扶植,以避免兩者長期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