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沖動犯罪與策略哲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近幾年來,在校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呈明顯上升趨勢,已成為社會和輿論關注的焦點。從馬加爵、藥家鑫,到大學生愛戀成恨殺人,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根據多年研究認為,青少年時期的在校學生處于“青春沖動犯罪期”。了解青少年沖動犯罪期的特征及原因,采取科學應對措施,幫助他們度過這一“沖動期”、“危險期”,就能有效地把消極因素消弭在萌芽狀態,并轉化為積極因素,化解誘發沖動犯罪的隱患。調查數據充分表明,青少年學生沖動犯罪大體概括主要有五大特征:一是具有“攻擊性沖動”。青少年期間,大多數青少年學生因義利關系,容易產生因隙報復他人、聚眾鬧事、尋釁滋事、行兇殺人等且不計后果的犯罪行為;二是具有“利欲性沖動”。當前社會物欲橫流,財富失衡,青少年學生容易產生對社會公共財物或他人財產產生強烈的占有欲望,特別是因一些大款大腕、暴發戶等的高收入、高消費群體的過度消費,無止境貪欲,會心生感到不滿,不明是非,心理失去平衡,便不擇手段進行搶劫、詐騙、偷竊甚至謀財害命等犯罪。如去年某市發生的一起謀財殺人案,造成3人死亡1人重傷,案犯是某重點大學的兩名高年級學生。三是具有“性欲性沖動”。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學生,由于受腐朽文化如西方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受不良媒體的影響,性萌動而產生的對異性的神秘感,引發的性欲強烈、性欲占有及異性生理誘惑的刺激,從萌芽到吸引、從吸引到追求,從追求到愛慕、從愛慕到占有,因而導致猥褻、調戲,甚至強奸等流氓犯罪,如某高校一名男生與女友談戀愛,提出了一些過分要求,女友不從,就用刀將其殺死,然后自殺的悲劇。四是具有“義欲性沖動”。表現在青少年學生缺乏是非觀念,單憑講義氣、為朋友出口氣,提高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印象,特別是女朋友心目中的印象,大包大攬,替別人打抱不平而不顧及后果的沖動犯罪。五是具有“表現性沖動”。隨著青少年的年齡增長,自我意識增強,總想擺脫學校、家庭的羈絆,具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尤其是在異性、朋友、同學面前,“尊嚴”、“面子”受不得半點損害,一旦受到損害,頭腦發熱,情緒易沖動,難以控制住自己,如溝通不及時,措施不到位,局面不可收拾,結果是導致沖動犯罪。在校青少年學生犯罪在社會上有較大比率,成為一個較普遍的社會問題。為什么會沖動犯罪呢?據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分析認為,這與青少年處于“青春危險沖動期”有關。據調查統計,87.2%的犯罪青少年是處于青春沖動期的,因而導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趨勢,縱觀分析他們的犯罪原因,概括起來青少年學生易受到五種因素的影響。一是生理因素。青少年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一方面身體快速發育,像春天種子的發芽、萬物的生長,不可遏制;另一方面,身心發展不能達到平衡,身體在不斷成熟,而心里還處于較緩慢發展期,自我感覺不協調,精力過剩,無處發泄,表現在好說好動,迫使自己不斷尋找釋放身體能量的“載體”,使之達到自我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如無科學引導,容易沖動犯罪。二是心理因素。青少年學生心理素質脆弱與社會承受力較差,自我認知體系還未構成,對金錢、名利、異性及社會評價比較敏感,容易被金錢所累、為名利所動和為異性所惑,且難以自拔而誤入歧途。三是家庭因素?,F代家庭的青少年是獨生子女居多,一些家長對孩子疏于管理,整天應付事務,也不了解他們(她們)的真正要求,一些家長經濟上滿足較多,情感上滿足較少,有些甚至兩者都不具備,如小孩隔代撫養,一種是溺愛,百依百順;一種是聽之任之,冷漠對待。談不上嚴格教育和管理,于是乎有的學生在家長的溺愛甚至護短的所謂“愛”中長大,有的學生在冷漠的家境中成長,兩者都會使子女養成了自私、任性、驕橫好斗,不顧及他人的秉性。長此以往,出現的結果是刁蠻任性、目空一切、無法無天,滋長了犯罪因素。四是社會因素。青少年學生安全感和獨立感的需要,一方面,他們(她們)需要父母撫養,照料的安全環境;另一方面,又有渴望行為獨立自主,能充分表現自己空間,加之社會閱歷淺薄,缺乏在復雜的社交中打交道的能力,往往容易上當受騙,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自己犯了罪卻還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五是媒介因素。由于青少年學生可塑性、模仿性強,目前一些網絡電視、報刊雜志、新聞傳播中一些黑社會組織性質的暴力、兇殺、搶劫、強奸等不良畫面和文字,時有出現,青少年學生受到的精神污染較嚴重。青少年問題沒有一個是小問題,關系到我們民族的未來與發展。青少年學生的犯罪問題既已出現,已引起了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的高度重視,也普遍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引發了“救救孩子”的共同呼聲。那么,預防和減少在校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就刻不容緩,面對問題,要綜合分析、冷靜應對,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各個方面伸出關愛之手,齊抓共管,就學校而言,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防范工作體系,強化學校預防犯罪功能
防范工作是綜合治理和預防犯罪的根本措施,防范工作的目的是預防和控制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其手段具有多樣性。而建立健全一套可靠有效的防范工作體系,就能使防范工作具有超前性、長期性,防范就是未雨綢繆、十年樹木,要預見和掌握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的規律,積極主動的消除違法犯罪原因和條件,這種超前性的防范工作雖然一般難以收到立竿見影和一勞永逸的效果,但他確實是維護學校穩定,解決在校學生違法犯罪的治本措施,在防范工作中,一是要建立相對穩定的組織工作機構,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在分工負責的基礎上共同分擔維護學校治安穩定的社會責任。我學校自成立至今,校黨委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根據高校工作的要求,相繼成立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穩定工作委員會,下設綜合治理和維穩辦公室,學院成立了以專職治安員為主體的治安巡邏隊,在防范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要做好維護學院治安和穩定的情報信息工作。實踐證明,及時有效的捕捉和掌握預防在校學生違法犯罪的各項情報信息,把苗頭控制在萌芽狀態,就能及時有效的防范和應對各種突發性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結合我們學院的實際,黨委成立了維穩工作辦,保衛處組建了情報信息工作隊伍,實行院處掛鉤,系與班級掛鉤的群防信息網絡,全院各大系都成立了情報信息網絡組織,我們還充分發揮學生會在情報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各個系部、班級、寢室、樓棟都有信息員,真正實現了群防群治的信息網絡工作體系,有效的避免和防范了各種案件和事故的發生,在校學生犯罪率明顯減少。
三抓好在校學生的素質教育,突發法制教育、筑牢預防犯罪的堤防
學校真正把基礎教育作為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啟蒙教育,徹底改變那種片面追求注重專業而忽視素質教育的不良傾向,要在傳授文化知識、抓好專業技能、培養興趣愛好、引導個性發展的前提下,著重抓好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特別是經常性的法制教育,是學校預防減少犯罪的基礎工程和根本措施,如我學院的“現身說法”教育,法律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就是請人民法院到我校來進行庭審,增強法制教育的實效性,還有組織學生參觀女子監獄,聽法制報告、講座,有力地警醒了學生,從思想意識上構建遵紀守法防線。實踐證明:哪個單位法制教育開展得好,哪個單位的案件就少一些,風氣就好一些,如在法制教育中,既要搞“大鍋飯”,又要“開小灶”,在上大課的基礎上,保衛負責人深入到每個班進行法制教育,并在全校開展現場學法。結果表明,這樣做校區就相對穩定一些,出問題就相對要少一些。
四切實加強后進學生的思想轉化和挽救工作,減少誘發在校學生犯罪的因素
“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后進學生盡管只有一少部分但對學風的形成有很大影響。關注后進生很重要。后進學生的思想轉化,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要改掉他們陳舊的惡習,需要一定的過程,就不能使三板斧,古語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融三尺非一日之溫”。他們的不良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對他們的轉化和挽救,我們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要做到“五有”(即“有愛”、“有數”、“有方”、“有度”、“有底”):一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幫教過程中,要從“愛”字出發,“幫”字入手,“拉”字著眼,以火熱的心腸、誠懇的態度教育感化他們,做到“愛”字當先。如我校開展了黨員聯系班級活動,校領導聯系系部活動,“一對一幫扶活動”,“心中有愛”活動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二是要因人施教,把工作做到點子上,經常了解后進學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知道他們在哪里,跟哪些人往來?然后有的放矢做工作,與他們交朋友,做到心中有數。如在工作中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簡單的“三板斧”,讓學生心服口服,由此養成好的行為習慣。三是“最好的教育訓練是讓教育者自我教育”,是要以正面教育為主,克服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幫教對象習慣了的工作方法是冷眼責罵和訓斥,很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及反感等對立情緒,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而正面教育,就像春風與陽光能灑滿學生心田,能做到潤物細無聲。為此,要善于捕捉他們思想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少責罵,提高他(她)們的自信心,做到教育有方。四是要不怕反復,耐心幫教,首先要不厭其煩的尋找出出現反復的原因,對癥下藥,以反復抓反復,有針對性研究和采取根治對策,牽住他們的牛鼻子,盡早把他們從重蹈覆轍的道上拉回來。如我校保衛處對問題比較突出的后進生進行逐個調查摸底,并對重點對象進行集中幫助教育,請公安部門訓誡協助工作,語重心長的與他們座談討論,通過以上工作,使他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轉變,收到了良好效果,做到處置有度。五是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方案,組建應急處置隊伍。安全保衛不出事則已,出事就是大事即安全工作無小事。在安全工作中時間觀念很重要,要在事情發生的瞬間或出現苗頭時,有處置預案與應急處置隊伍,能在第一時間參與進來,防止事態的擴大,做到心中有底,處置不慌??傊?,針對學生沖動犯罪,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學會因時制宜、因事制宜,要用哲學思維、科學方法,收效會顯著,多方面反饋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