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城鎮職業教育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適應城鎮化發展的前提保障,但由于經濟水平及歷史等原因,小城鎮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應該在立法、培訓內容及就業指導、資源整合、經費投入等各方面加大政府參與的力度。
關鍵詞:城鎮化;職業教育;政府參與
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與農村勞動力不能充分就業緊密相關,很多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再就業能力明顯不足,這就使得小城鎮的職業教育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我們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在職業教育改革方面所做的嘗試基本上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勞動力大量剩余、更需要職業培訓的小城鎮及農村在這方面的發展卻比較緩慢。我國小城鎮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教育資源匱乏影響小城鎮職業教育水平
我國各層次的優質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小城鎮的教育資源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與之比擬,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受到較大的制約。
我國城鄉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別,農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偏低,這種差距直接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進而影響其接受職業教育的質量。
我國曾經有過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相似的職業教育模式,即隸屬于各行業或大企業的技術學校,為企業定向培養技術工人,在當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隨著國有企業的改革,技校與企業脫鉤,教育資源需要重新整合。大,中城市的技校大多采用合并的方式,形成規模優勢,向高層次學歷教育發展。而小城鎮的技校卻因為失去了企業及行業的依托,發展陷入困境,造成了小城鎮教育資源缺少而現有資源又不能充分利用的矛盾。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高等職業教育,完成了義務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及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銜接。但是,與中等職業教育相比,小城鎮的高等教育資源更加匱乏,而且小城鎮的大量勞動力更需要的是勞動技能的培訓,正規教育機構不能為其提供所需的服務,在小城鎮中開展的勞動技能培訓大多是個人或企業以盈利為目的而進行的,教育水平受到較大的限制。
(二)勞動力單向流動影響小城鎮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的流動日益活躍。但是,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基本上呈單向流動的趨勢,即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鎮,城鎮剩余勞動力流向大、中城市。這種勞動力流動的特點一方面使得教育資源更加集中在大、中城市,另一方面也給按地區實行的職業教育帶來困難,難以形成有效的職業教育體系。
(三)經費不足影響小城鎮職業教育質量由于小城鎮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職業教育資金嚴重缺乏。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側重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應用性人才,因此實踐性教育環節及具有實踐經驗的師資力量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缺乏實習基地和實訓設備,教學手段落后,教學儀器設備陳舊,圖書資料短缺等同題,小城鎮職業教育質量無法保證。
(四)辦學模式單一導致專業設置不符合地區經濟需求
小城鎮職業學校絕大多數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長期以來形成了以專業定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政府的指導及直接參與較少,這就使得一些學校為了擴大生源。不顧自身辦學條件,不管地區經濟是否需要,師資設備是否具備,盲目招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商業化傾向,什么專業賺錢、投人少就辦什么專業。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各地區的職業教育中管理類、財經類、電腦類培訓出現了較嚴重的過剩現象,而需要高投入的制造類專業培訓卻很少。
小城鎮職業教育發展中政府參與的必要性
目前政府部門在職業教育立法。職業學校管理、就業指導及職業資格考核等方面已經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小城鎮的職業教育與大、中城市相比存在著更多的制約因素,這些問題單純地靠市場整合是無法完全解決的,必須加大政府參與的力度。
(一)政府參與才能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
目前小城鎮的職業教育機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專門的職業教育學校。從行政管理上隸屬于教育局。招收對象主要是應屆的中學畢業生,實行的是學歷教育,國家財政有相關的教育經費,但是數量有限,在教學內容上缺乏統籌管理,大多數學校為了生存會選擇資金投入少的熱門專業。另一種是各種短期技能培訓班。由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管理,招收對象主要是各種就業及再就業人員,培訓內容與國家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密切相關,勞動管理部門只負責考核,不直接進行培訓,國家資金投入很少,主要靠市場化經營。
由于沒有明確的職能劃分,職業教育存在雙重管理的現象。一方面教育部門設立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及成人文化學校,在這些學校里既有學歷教育也有短期的職業培訓;另一方面勞動部門按照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舉辦各種職業資格培訓。這種雙重管理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小城鎮職業教育的對象主要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這些受教育者處于社會的底層。一方面自身的文化程度較低,經濟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所處的環境比較封閉,信息不暢,在職業教育的選擇上處于弱勢。在這種情況下,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是無法保證受教育者的利益的,也不利于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政府必須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起到一個橋梁作用,一方面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對教育機構進行引導和規范;另一方面加強對受教育者的指導,提高實效。
(二)政府參與就業指導才能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就業能力
農村剩余勞動力面臨著就業信息不暢的困難,而市場化的職業教育機構并不能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這種屬于公共性的服務,企業出于經濟利益考慮是不愿意主動承擔的。在小城鎮中,可以充分發揮我國行政機構健全的優勢,由政府組織建立就業指導體系,增強職業教育的針對性。我們在廣東省調查時了解到,一些地區由政府出面組織已經建立了較完善的職業教育及勞動力管理網絡,具體措施如下:
居(村)委會在職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方面起到上傳下達的橋梁作用。居(村)委會不直接組織培訓,而是將本社區內相關人員的資料上報到上級主管部門,由市、鎮政府統一組織培訓及推薦就業。
由于廣東省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是勞動力輸入型地區,勞動力需求較大,因此,政府在勞動力培訓及就業指導方面采用了上述的管理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種模式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及勞動力輸出型地區并不一定完全適用,但是政府根據本地區具體情況參與就業指導是完全必要的,這樣可以幫助受教育者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培訓內容,提高就業能力。
(三)政府參與才能促進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
目前國家在服務行業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培訓管理及考核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未參加培訓及考核不合格人員不能進入相關的崗位就業。這種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很多職業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直接與證書考試掛鉤。但是我們通過調查發現,目前的職業教育缺乏系統性,存在單純為考證而培訓的現象,培訓機構良莠不齊,培訓質量難以保證。而且有一些企業沒有嚴格執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存在無證上崗的現象。我國目前的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還不夠完善,與實際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并不一定真正具備實際勞動技能。市場化的職業教育機構不會主動承擔這種責任,而只能由政府組織相關機構進行研究,進一步完善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監督制度。
(四)政府參與才能促進教育界與產業界的合作
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與經濟建設聯系最直接、最緊密,而校企合作就是實現這種聯系,并發揮職業教育功能的最佳方式。我國小城鎮職業教育校企結合相對薄弱,缺乏有效的運行機制。由于經濟利益的原因,企業只希望招收有職業技能的勞動者,但是不愿意承擔對其進行職業培訓的責任。要想解決這一矛盾,必須由政府進行協調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證產業界在職業教育中承擔相應的責任,提供實訓場地,進而保障職業教育的質量。
小城鎮職業教育發展中政府參與的方式
(一)完善法律法規及監督機制
根據我國小城鎮職業教育功能和發展狀況,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法》中關于小城鎮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定,規范和支持小城鎮職業人才培養發展戰略的實施,制訂同《職業教育法》相配套的企業人才錄用法。用法律的手段使職業培訓與國家職業標準相銜接,提高職業教育證書的權威性,依法規范教育行政職能,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認證制度,以法制化推進小城鎮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加大對小城鎮職業教育的投資
隨著職業教育在一個國家教育體系中重要性程度的提高,教育資金來源更傾向于多元化,除了國家投資外,企業、個人的投資比例也在不斷增加,但是目前大多數國家的職業教育投資還是以國家投資為主。例如:新西蘭的職業教育經費有70%是政府投資,22%來自學費,8%來自社會資助等;美國社區學院的經費有50%來自社區稅收收入,25%來自政府撥款,25%來自學費。我國小城鎮的職業教育對象主要是農村人口,其經濟能力與大、中城市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完全靠個人無法負擔高昂的教育費用,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因為貧困無法接受良好的職業教育,因為沒有接受良好的職業教育無法提高就業能力擺脫貧困,只有國家加大對小城鎮職業教育的投資,才可以改變這一狀況。
(三)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整合
小城鎮中社會力量辦學的職業教育機構規模小、師資力量薄弱,主要以贏利為目的,除了學費高之外,教育質量也難以保證,且辦學者大多沒有將教育培訓機構做大做強的長遠目標,而職業高中、中專院校等卻普遍存在著生源不足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對本區域內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避免低效率重復,實現優勢互補,把職業教育做大做強,達到規模效應。
(四)對職業培訓內容進行指導
政府部門應對培訓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大綱編制等問題進行全面的指導,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對培訓內容進行調整和改進,由政府組織專業人士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調查市場需求變化,分析各職業所需要的主要專業能力,隨時對職業培訓內容進行具體的指導。
(五)促進企業與學校的合作
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政策促進本地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活動,為受教育者提供實訓基地及就業機會,并加大與其他地區企業的聯系,為流動勞動力提供相應的職業教育,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收集企業用工信息,和企業開展“訂單式”的培訓,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
(六)選擇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模式
職業教育的需求是由經濟發展狀況、生產技術水平等所決定的,對于小城鎮職業教育而言,其使命就是為城鎮化建設培養人才,為當地產業培養人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培養人才,為勞動力輸出培養人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不可能有適應所有地區的統一職業教育模式。政府應根據本區域產業結構、勞動力流向、企業類型及數量,摸索或推廣某種適合本地區的職業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