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就業論文:當前學生就職的自我教導解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張紅艷單位:淮陰工學院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缺陷導致就業困難
隨著近十年的高校擴招,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大量增加各種專業。但是在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時忽視了沒有從社會發展社會需求出發,沒有進行市場的可行性調查。根據目前就業情況,人才培養應該把技能放在首位才不至于使供需嚴重失衡。否則會導致就業需求方提供的崗位遠遠少于需求方,大部分大學畢業生畢業后難有用武之地。另外,很多高校時刻關注國家頒布的緊缺專業,認為開設這些專業是抓住機遇,跟上時代步伐。殊不知,這樣只能使熱門專業變成冷門專業,學生在畢業時就要在所謂的“熱門專業”里共同競爭,最終導致不能完全就業。再者,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著只抓專業課而忽視對大學生的思想建設,尤其是敬業精神、職業上的社會責任感、人際交往處理等方面的教育。這是我國大學生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有待改革的重大課題。
人才招聘市場沒有對大學生就業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每年一到就業時間,數以萬計的應屆畢業生涌向人才市場。各種人才市場也是五花八門:人才中心的定期招聘會;高校校園招聘會;外地企業招聘會等等。看起來,每場招聘會都人滿為患,場面火爆。但是在來自各地的企事業招聘會上能達成就業協議的只占其中少部分,大多數畢業生只能失望而歸。人才招聘會作為大學畢業生擇業的主要環節,并沒有起到重要作用,只是形同虛設。
大學生怎樣提升就業心理調適能力
目前復雜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變得異常復雜,調節就業心理壓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自我心理調節指的是:當我們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發生變動時,我們的心理和行為一定要主動調整來適應這種變化,及時消除消極的心理,使心理始終保持平衡狀態。當然他必定包括外部調節和自我調節兩方面。外部調節是通過社會就業環境的宏觀調節、通過完善社會心理教育機制、開展各種就業培訓等途徑來實現的。自我調節是通過提高就業意識、培養積極的就業思想、提高就業意志力等來實現的。我們將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
1.提高就業意識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提高意識是任何活動的起點,也是最基本的心里活動過程。它包括“知覺、記憶、思考”。從大學生就業的角度出發,提高就業意識就是能準確的認識自我、認識就業環境以及提高就業能力。具體說來就是做到:首先,大學生要把時刻加強道德修養放在第一位,這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條件。學會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要被物質利益熏混頭腦。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各方面素質和對抗來自各方面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其次,要學會公正的認識自我。大學畢業生在擇業中學會認識自我、剖析自我是提高就業心理平衡的基礎。只有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準確的認識才能再就業大潮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而不至于渾水摸魚一把抓。最后,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還要學會準確的評判他人。認識他人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在擇業過程中準確找到定位,不會產生自負和自卑心理,影響擇業效率。
2.培養積極健康的就業情感
情感是人類特有的技能,他是人的一種態度體驗,它能幫助人們感知自己是否對客觀世界滿意或者滿意的尺度,也是自身對是非善惡的評價標準。他將對大學生的就業起到重要影響。那么我們怎樣在就業中很好的運用這種情感呢。首先,合理的制定目標。假想目標反映的是大學生對就業成功可能性的一種主觀估計。但是,大學生就業情感壓力越大,越不利于就業目標的實現。畢業生在制定假想目標時要考慮其可行性、有效性、科學性。根據現實情況制定目標,避免擇業失敗時產生思想負擔。其次,在擇業中學會情感調節。就業作為一種大學畢業生的情感需求,在必要的情況下,也是需要調節的,它將影響就業的正常進行。這種需要雖然屬于物質基礎,但是它是可以發展變化的。通過多年學學生已經具備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完全有能力利用這種主觀能動對就業情感進行調節。畢業生通過對職業社會和就業市場的全面了解,準確找到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當前目標和長遠理想的契合點。最后,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體驗。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往往會產生積極和消極的情緒體驗。運用積極情緒會讓大學生在擇業中樹立信心、堅定決心,有利于擇業工作的平穩發展。相反,悲觀消極情緒只能讓求職者不能把自己的正常水平超常發揮出來。所以大學生擇業者一定要學會把握自己的情感,把擇業狀態調節到最佳狀態。
3.堅持就業決心
在大學畢業生在確定擇業目標并付諸行動時必須下定決心不能優柔寡斷。就業決心成了就業心理和行為的調節器。首先,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必須學會當機立斷,不要游移不定。在對自己有著深刻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大學生才能在面對可能發生的種種困難時果斷做出選擇和決定。或者一旦遇到機遇也能毫不動搖的抓住。只有這樣才能算是一個思想成熟的就業者。其次,畢業生就業時要具備執著的精神。執著是指大學畢業生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時堅忍不拔意志力。在這十來年間,大學生飽受了擇業之苦,在就業大潮中跌打滾爬。只有具備堅定的決心和意志我們才能戰勝各種困難,成為一個就業的勝利者。
大學生畢業生就業的自我教育途徑
選擇職業是人生大事,因為職業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選擇職業就是選擇將來的自己。青年大學畢業生在擇業前一定要進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學會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認真規劃,切實做到以下幾方面:
1.真實客觀的認識自我
大學畢業生在擇業之前一定要全面客觀的認識自我。在職業選擇過程中,要根據自身的個性、能力、素質、家庭、婚姻和年齡等因素進行職業設計與職業選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教育的同時也要積極聽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才能全面準確的定位自己,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未來的職業規劃。當然,一個連自己都無法認識的人怎么可能選擇自己的未來。所以,真實客觀的認識自我是找準自己職業方向的基礎。
2.認識社會就業環境和趨勢是擇業的社會基礎
目前的擇業市場一直采取雙向選擇,即大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和用人單位選擇合適的用工者。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就業市場的用人規則千變萬化。每個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及時有效的把握整個社會經濟大環境和就業市場的小環境是擇業者的當務之急。也就是要對自己所處的職業環境發展趨勢有個充分認識。準確估計該職業的發展潛力和環境允許條件,果斷的做出決定。規劃自己的職業目標。要做到這一點,大學畢業生可以通過發生過的社會實踐經驗和置身社會職業環境進行實地調查,盡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所認可的職業的目前市場地位、職業要求、發展前景和對個人發展是否有有益等。只有在全面了解自己和社會職場狀況的前提下才能在擇業中如魚得水,找到理想職業。
3.制定切實有效的擇業方案和行動計劃
在做好以上兩方面準備后,大學就業者就要制定切實有效的擇業方案和行動計劃。這是進入理想行業的敲門磚,也為大學生未來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在制定切實有效的擇業方案和行動計劃時還必須注意以下要點:職業選擇方案要有可操作性。要始終圍繞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去安排實施細節。否則就是空撈無獲。其次,職業選擇方案中的路線要體現自己的優勢,是自己生涯規劃中已經實踐過的,并具備一定實踐經驗的。大學時光一晃就過去了,是否抓住這短暫的四年進行有效的社會實踐是擇業是否成功的關鍵。由此可見,大學畢業生在大學實踐中要緊密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不斷地積累經驗,克服種種困難。
4.根據就業形勢的變化及時改變就業策略
社會活動總是瞬息變化,就業市場也不例外。大學畢業生要根據個人需要和現實的不斷變化,不斷對職業目標與計劃進行評估和調整。具體包括職業環境、職業條件、職業機會、職業前途等發生變化時大學生必須及時反思做出再認識、再發現和再行動的舉措,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