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課程建設論文: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課程體制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張森單位: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1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是趨勢
1.1專業設置要適應市場要求
瞄準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走向,對人才需求預測、產業發展前景分析、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安排、主干課程設置、能力結構要素、專業開辦條件以及專業建設的社會可利用資源等進行論證,明確專業設置的定向和建設目標,使畢業生能找準就業方向,順利就業。
1.2以職業分析為基礎,開發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
高職教育的課程設計,應該且必須從專業設置、專業適應的職業崗位或職業崗位群、整個專業課程的開設、課程結構來確定體系。課程內容的排列順序應以職業活動的程序或方法或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排列組合。開發高職課程的基礎是生動活潑、具體實在的職業分析。職業實踐活動是開發高職課程的根據,職業分析與教學分析是開發高職課程的基礎。
1.3按照職業活動環節,實施教學過程高職教育的“教法”與“學法”要創新,要在學習專業知識、訓練職業技能、培養職業能力和養成職業素質等方面開拓新的思路。
1.4圍繞學生是否具有職業勝任能力進行教學評價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不是考核教師“教”了多少,學生“學”了多少,而是考核學生能不能“做”。
1.5教學資源建設盡可能與職業環境的要求相符如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基于真實的或模擬仿真的專業實訓基地;編寫針對性、實用性、實效性的教材。
2以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高職教育的本質是高水平的能力建設。這里的“能力”是針對特定職業崗位或崗位群需要的“職業能力”,是個體在現實的職業工作表現中所體現出來的才智、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整合。學校要建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邀請來自行業、企業第一線的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與學校專業教師一起,通過對各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以及構成這些能力的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等要素的詳細分析,確定各專業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以職業為軸心,從“做”入手,打破學科界限,調整知行結構,按職業活動的內在邏輯來選擇和組合教學內容,構建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建立由公共技術實踐課程、專業技術實踐課程、綜合應用實踐課程組成的主干課程體系,以保證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需要;安排直接面向不同職業崗位的選擇性崗位實踐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設置形式多樣的創新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構成融職業的一般需要、企業的具體需要和個性的自主選擇于一體的柔性課程體系,形成高職課程的特色。
3以實踐教學為中心,構建教學運行與保障體系
根據高職人才培養對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大綱和具體的實踐教學實施方案;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建立健全各種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實行實訓基地的開放式管理,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實踐需求,發揮儀器設備的最大效能;制定以職業能力為主要內容的質量標準和各項實踐技能的考核標準,強化實踐教學的過程監管,建立閉環型實踐教學過程監控機制;使實踐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技術等級證書相結合,在學校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所,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積極探索可操作的產學合作教學運行方式,大力提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企業“訂單”的要求。長期以來,企業所需員工主要是通過組織調配實現的,企業一般無權拒絕上級組織或人事部門派遣的員工,只能被動地接受它所歡迎的和不歡迎的員工。在這樣的人員配制狀態下,職業院校當然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來培養畢業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所需員工主要是通過市場配制實現的,企業在用人問題上開始擁有自主權,符合企業需求的員工,就會被錄用,不能滿足企業要求的員工,就會被企業拒之于門外。在這樣的人員配制狀態下,職業院校就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來培養畢業生,職業院校必須傾聽企業對未來員工的要求,并將這些要求努力貫穿于整個教學中。[3]企業對未來員工的需求集中地反映在企業用人的“訂單”上。
4盡快形成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綜合化、層次化和模塊化
注重課程設置的“模塊化”,做到“基礎知識模塊、通用技能模塊、具體崗位所需技能模塊”三者有機結合。現有的職業教育課程都是單一的學科課程,但僅有單一的學科課程往往很難勝任整個職業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其學習對象能夠順利的完成第一線的各項生產任務,而生產任務的完成,往往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知識所能支持的,它需要的是一組學科知識的支持。它需要將原有的單一學科的課程有機的整合,有機整合的過程就是課程綜合化的過程。
專業課程的層次性是為專業課程的綜合性服務的,層次與針對性有關。大類專業、專業、專門化方向之間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這種邏輯關系反映在課程上,就是課程的層次性。不分層次的課程很難同時滿足不同層次的要求。如果面對的是某一個專門化方向的綜合,客觀上就是對另一個專門化方向缺乏針對性;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專業的綜合,客觀上就對另一個專業缺乏針對性;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大類專業的綜合,客觀上就對另一個大類專業缺乏針對性。綜合課程的不同層次的組合則能夠滿足各大類專業、專業和專門化方向的不同要求。專業課程的層次性滿足了一些專業對某門課程的較高要求和另一些專業對某門課程的較低要求的復雜局面,從而使學習的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專業課程的模塊性也是為專業課程的綜合性服務的,模塊與靈活性有關。模塊的最大優越性在于它的組合特點。模塊是一個自身相對獨立但又和其它模塊保持一定聯系的課程組成元素,一門課程有多個模塊構成。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部分陳舊的模塊內容將會被淘汰,一些最新的科技發現可以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而逐步形成新的模塊。
5教學隊伍的雙師型
由于高職教育是以就業導向,培養的是高端技能型專用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是“雙師型”的,這也是有別其它高校之處。一是要求所有教師應有明確的“雙師型”意識,把成為“雙師型”教師作為不斷提升自己素質的目標;二是專業課教師都應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真正成為既是講臺上講課的好教師,也是本專業、本行業實踐操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每個“雙師型”教師都應具有指導、示范、教會學生專業技能的能力;四是一個學校的“雙師型”教師應和學科、專業建設配套,努力建成結構合理、數量適宜、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一方面,各行業、各地區對專門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時而處于高峰,時而處于低谷。另—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術、新工藝、新產業、新行業、新職業將會不斷出現,一批批新的專業人才將出現短缺。[4]
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在保證整體穩定性的前提下,還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面對不斷變化的情況,及時對專業和課程進行調整和改造,積極尋找傳統優勢專業的新的生長點,及時開發一些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以便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新類型、新規格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