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扶農資金整治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進一步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為進一步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率,優化完善農業投資管理機制,克服支農資金使用分散的現象,根據省財政廳有關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指導思想: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為依據,以優勢產業、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建設和培育新型農民等為平臺,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系統集成、形成合力、各記其功”的基本要求,以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為目的,通過建立“政府領導、財政牽頭、部門配合”的協調機制,整合多渠道支農資金,逐步形成投向科學、結構合理、管理規范、運轉高效的資金使用管理機制。
總體目標:通過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將財力資源配置與解決“三農”突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將搭建整合平臺與實施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將項目實施建設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優化支農資金投入結構,建立以區為主、各級聯動、分類科學、重點突出、集中投放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新框架。切實履行政府職能,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導向作用。變分散投入為集中投入,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規模效益,不斷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強化監督檢查和績效考評,促進財政支農工作躍上新臺階。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集中財力,優化結構的原則。打破行業、區域界線和部門分割,整合中央、省、市、區支農專項資金,發揮項目資金的積聚優勢,優化投資結構,形成引導效應。統籌資金,捆綁使用,集中財力辦大事。
(二)堅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圍繞優勢產業,選擇一批對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帶動力強的重點項目和區域,分期分批集中投入,做到投資一項,見效一項。
(三)堅持創新機制,提高效益的原則。創新資金投入機制和項目管理機制,確保支農資金集中配套使用,發揮最大效益。
(四)堅持政府指導,部門配合的原則。支農資金整合在區政府的指導下進行,由財政部門牽頭。要清晰界定財政及涉農部門的職責,明確落實各相關部門單位的責任,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形成協調配合、良性互動的工作機制。
(五)堅持強化監管、追蹤高效的原則。嚴格支農整合資金立項申報、使用審批程序。健全支農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加強對項目工程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確保資金安全高效運行
三、整合平臺
年全區以蔬菜產業、省財政現代農業(漁業)縣建設作為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平臺,以平臺為基礎,確定重點項目,圍繞項目籌集資金,以整合資金保證項目實施。
四、整合內容
(一)整合范圍
在維持現有各類財政支農資金投向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的原則,對財政專項支農資金中,除救災資金、惠農補貼資金、抗旱防汛歲修等專項資金以外的區本級支農專項資金、新農村建設專項、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扶持現代漁業資金和蔬菜生產資金、農村道路養護、農村道路水毀、農口部門專項、土地出讓金收益部分以及上級各類支農專項資金。年區財政擬整合專項資金3715萬元,用于扶持以上重點產業。資金渠道為:一是整合區財政預算安排我區現代漁業產業和蔬菜產業扶持資金150萬元,用于品種引進升級、技術引進、品牌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扶持。二是整合初級水利化縣建設區配套資金100萬元,用于、、鄉、鎮等4個鄉鎮水利化縣建設、農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區級配套資金85萬元、農發項目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級配套20萬元。三是區財政安排3000萬元用于實施“防洪排澇應急工程”惠民工程,整治總長度5公里,開挖泄洪區145畝。四是財政預算安排260萬元,用于我區開展造林綠化,建設綠色家園,打造濱海宜居城市。五是財政預算100萬元用于新農村建設資金,用于改善農村衛生、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二)整合方式和內容
1、以現代漁業主導產業為平臺實施整合。區是省的海洋大區,也是漁業經濟強區。全區海域總面積4000平方公里,區海洋功能區劃中規劃養殖區總面積占海域總面積的12%。年全區水產品總產量達40.5萬噸,漁業產值29.4億元。全區已成鮑魚、海參、牡蠣、花蛤、縊蟶、對蝦、海帶、龍須菜、紫菜等養殖品種組合的優勢水產品養殖產業帶,在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中保持領先水平。區是全省重要的鮑魚、龍須菜、海帶、海參養殖基地,也是全國重要的鮑魚、花蛤育苗基地之一。優勢水產品養殖每年可帶動漁民增收1000多元,每年可新增農村就業崗位2萬多位,漁業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良好。我區打造的“南日鮑”、“平海灣鮑魚”牌等品牌,極大地推進了鮑魚的產業化發展。南日鮑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年被評為省級名牌產品和年省級著名商標。近年來,由于受臺風和赤潮等自然災害影響,養殖戶積極性受到很大打擊,加上養殖技術落后等原因,導致農民減產減收。為改善養殖區的生產現狀,真正體現支農資金使用效率,切實提高農民增收增產,我區擬在今年的支農資金整合以現代漁業產業為主導產業1,重點實施以下項目:
(1)品種改良。繼續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研究所引進“黃海2號”中國對蝦、“大連一號”雜交鮑、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引進“抗高溫”壇紫菜、省水產研究所海葡萄等新品種,扶持鮑魚、海藻、對蝦等主導品種。
(2)新技術引進。繼續推廣使用“鮑藻套養”、“鮑螺混養”、海藻輪養、“池塘生態養殖”“鮑魚精深加工”,提高海域利用率,提升產品品質,促進主導產業發展。
(3)建設網箱養殖集中區赤潮預警預報系統。在南日鮑魚養殖集中區,設置水質監測點、病害測報點和外海赤潮觀測點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斷完善,為保護養殖區安全生產,提高產品成活率,使養殖戶收入為斷增加。
(4)建設標準化體系,提高品牌效應。推廣鮑于標準化生產技術,建立國家級鮑魚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立核心示范區,輻射全區鮑魚養殖區。通過舉辦南日鮑推介會、搭建“南日鮑”營銷市場及信息平臺、組織有關部門打假護牌,確保南日鮑市場規范有序。
(5)加強培訓,提高養殖戶技術水平。通過發放資料、舉辦講座、現場操作培訓、有線電視等多種形式,全方面開展培訓工作。
2、以蔬菜主導產業為平臺實施整合。區現有耕地面積17.62萬畝,旱地13.9萬畝,水田3.72萬畝,水田、旱地面積比為21.1%:78.9%。頻鄰沿海,土壤以砂質土為主,土質松軟,十分適合胡蘿卜、青蔥、瓜類、蠶豆、馬鈴薯等特色農業的發展。年蔬菜播種面積6.04萬畝,產量11.56萬噸,年蔬菜產值達1.22億元,占當年種植業產值的62%。近年來區蔬菜產業發展較快,特色產業基地逐步形成。已形成五個具有沿海區域特色的產業基地:坂尾、聯星、石碼1500畝蠶豆示范基地;潘宅6500畝青蔥示范基地;西徐、松林、珠坑1200畝包菜、西紅柿生產基地;前沁1600畝蠶豆、西紅柿、花菜示范基地;鄉洋埭村1000畝胡蘿卜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區蔬菜生產的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種植、加工、經營、管理非常分散,設施農業發展緩慢,造成了蔬菜產業的衰退、單產低、成本高、質量不穩定,為了改善我區蔬菜產業落后的面貌,重點加強新品種引進和種苗繁育,以科技為動力,以產品質量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開發新品種蔬菜,加大對科技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入,我區擬在今年的支農資金整合以蔬菜產業為主導產業2,重點實施以下項目:
(1)建設蔬菜無公害示范基地。以產品質量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開發新品種蔬菜,建設蔬菜無公害示范基地。
(2)加強院校合作,引進新技術。把科技興農作為一項重頭工作來抓,實施技術創新,“產、學、研”結合,“科、教、企”聯姻,不斷開發消費者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始終使產品領先行業潮流。
(3)扶持蔬菜龍頭企業,起到技術示范推廣作用。支持引導發展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建立無公害基地5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3個。龍頭企業種植基地面積達到5600畝,輻射種植面積13000畝。
(4)推廣蔬菜種植節水灌溉技術。推廣蔬菜種植節水灌溉技術,建立蔬菜種植示范區,引導種植戶發展節水灌溉技術,使種植戶增產增收。
3、以第六批初級水利化縣建設為平臺實施整合。年以來,我區被定為第六批初級水利化縣,兩年來整合各級資金1000萬元,實施了等4個鄉鎮的初級水利化縣工程建設,工程的實施有效的解決了農民生產生活用水,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今年將重點實施鎮、鎮、鎮、鎮、鄉水利化縣建設,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中低產田改造、農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籌資項目、節水灌溉項目、區實施“防洪排澇應急工程”重點民生工程建設等,整合資金將達到6500萬元。繼續搞好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采取獎勵、補助等形式,調動農民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積極性。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加快民生水利工程建設,著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環境安全,不斷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扶持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提高農田水利設施管理水平。
4、以造林綠化建設項目為平臺實施整合。為貫徹落實《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造林綠化推進森林建設的通知》(委[]37號)文件精神,切實加強造林綠化工作,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任務指標,整合區財政安排預算260萬元,完成全區年“四綠“工程非規劃林地造林0.31萬畝,宜林荒山造林0.84萬畝。提高森林履蓋率,保護森林植被,美化環境,綠化家園。
5、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為平臺實施整合。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進行整合。主要用于對農村沼氣項目、農村道路改造項目、扶貧開發項目和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農村家園清潔項目、農林病蟲害防治、重點生態公益林保護、自然災害公眾責任保險、新農村示范建設項目等工程的投入。
6、以傳統農業項目為平臺實施整合。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業布局,培育特色農業。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有限耕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大力發展優質農作物,提高單產總產。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產品,加快良種更新換代,提高農產品的分級、包裝、儲藏保鮮和加工水平。大力發展新興海洋與漁業產業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海洋與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構建海洋與漁業產業結構多元化,管理現代化的海洋與漁業體系,確保海洋與漁業產業的快速增長。
五、保障措施
一是組織保障。首先要充分認識整體支農投資的重大意義和緊迫性,克服麻痹思想,把它作為支持“三農”的一項重大舉措,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要把思想統一到財政部門推進支農資金整合的指導意見上來,明確認識整合支農資金是新形勢下加強資金管理、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率的重大舉措,有利于集中力量支持新農村建設,有利于轉變和履行政府職能,有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適應農村經營組織多樣化、經濟性質多種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按照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創新投入機制,改革扶持方式,大力推行“財政貼息、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民辦公助”等財政投入方式,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逐步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投入體系。
三是加強項目管理。對上級批復實施的項目和本級預算安排的項目以及配套資金項目實行嚴格管理,將項目名稱、投資規模、預期效益等張榜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堅決杜絕借“整合資金”的名義,以各種方式擠占、挪用支農專項資金。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大力推行項目法人制、項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工程責任追究制等相關制度,確保整合資金有效使用。要充分發揮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作用,對財政支農資金的安排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對重點項目進行績效考評,進一步規范資金管理,提高整合資金使用效益。
四是加強制度建設。按照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管理的要求,制定整合項目管理辦法和資金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科學規范的項目資金管理制度,為財政支農資金整合提供制度支撐。同時,要認真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資金專戶管理制度、資金報賬制度和監督檢查等資金管理制度,切實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是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積極宣傳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通過宣傳介紹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的好經驗、好做法和所取得的成效,使社會各界理解支持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促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