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工作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動農村環境衛生改善,提高農民群眾生活質量,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置體系的指導意見》(建村規﹝2019﹞8號)及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關于垃圾分類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以補足設施短板、構建長效機制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一體化集中處理體系,推動農村地區環境衛生水平提升,為農村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
二、工作目標
探索建立鄉鎮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長效運營的有效模式;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明確職責分工,實現鄉鎮生活垃圾收集和清運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至2020年底,實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所有行政村、自然村組;收運體系進一步健全,并實現長效穩定運行。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各縣(區)要結合村莊分布及經濟條件等因素,建設或配置村莊垃圾收集點(站),逐步改造或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開式收集場所、設施。有條件的鎮、村可根據需要,在村、組主次干道及人流密集場所設置一定數量垃圾分類設施,給農戶配備一定數量的二分類垃圾分類桶。逐步對現有中轉站進行提檔升級,普及密閉運輸車輛,每個鄉鎮均應具備轉運能力。按照區域統籌要求,合理安排農村有機易腐就地處理設施、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有害垃圾暫存點的建設。
(二)推動分類減量先行。按照《中央農辦 農業農村部關于印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分工方案的函》的要求,積極配合農業農村部門在收運處置體系前端開展村莊保潔和垃圾分類,配合推動易腐爛垃圾就地就近堆肥處理,灰渣土、碎磚舊瓦等惰性垃圾在村內鋪路填坑或就近掩埋,可回收垃圾納入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有毒有害垃圾單獨收集、妥善處置,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有效減少需外運處置的農村生活垃圾量和外運頻次。
(三)健全垃圾收運體系。持續推進“戶投放、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縣)處理”的一體化處置模式,農戶將日常生活垃圾定點投放到自然村(居)垃圾點(池),村組保潔人員負責每天將自然村(居)垃圾點(池)的垃圾,經初分類后,用保潔三輪車(或密閉運輸車輛)運到行政村垃圾收集房(屋、池),再由鎮村集中運送到鄉鎮垃圾中轉站進行壓縮處理。垃圾經壓縮后由區(縣)城管局環衛處統一安排車輛、人員,將鄉鎮的垃圾中轉站的垃圾統一轉運至市(縣)垃圾處理廠(焚燒發電廠或衛生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全市農村生活垃圾要做到日產日清,并及時送至終端處理場無害化處理,集中轉運處理率達到95%。
(四)強化督查考核制度。各縣(區)要建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收集長效管理機制,明確各個環節責任主體,按照3‰-5‰的比例配備環衛作業人員。同時通過村規民約等形式明確村民責任,引導和規范村民正確投放生活垃圾。禁止露天焚燒或利用耕地、河塘溝渠等直接堆放或填埋農村生活垃圾,定期開展積存生活垃圾排查整治工作,實行“月報告”制度,堅決防止生活垃圾污染大轉移。
(五)擴大試點輻射作用。各縣(區)要指導試點鄉鎮積極探索建立適合當地實際的“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鎮回收清運、有機垃圾生態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體系。科學選擇經濟適用、簡易便行的分類模式和可持續的有機易腐垃圾就地生態處理技術。要在組織領導、政策保障、資金投入、宣傳教育、監督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加大宣傳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積極動員群眾主動參與,營造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制定垃圾分類獎勵措施和政策,培養農民群眾實施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通過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全面推動農村垃圾分類與治理工作。
四、相關要求
(一)明確責任分工。各縣(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領導組織機構并正常有效的運轉,專人負責日常事務。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對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的公共財政投入,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投資機制,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實現投資多元化。
(三)建立工作臺賬。各縣(區)要定期查看各鄉鎮(涉農街道)收運處置體系建設與運行情況,形成本地區工作臺賬,每半年報市局。市城管局將根據各家上報的工作臺賬進行督查。
(四)加強督促落實。各縣(區)要定期對各鄉鎮、涉農街道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工作情況進行督查,發現的問題,要及時下達整改任務,對整改不力、推諉扯皮的給予通報批評;對工作推進不力造成嚴重影響的,嚴格實施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