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提高標準化農田質量管理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基本概況
根據客運專線新建工程標準農田占補方案要求,縣人民政府決定用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劃補至鐵路客運專線建設工程征占的標準農田。
市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位于東經119°53′54″,北緯29°38′16″,地處低丘,坡度為4°,土壤為泥砂田;是年立項開展建設(金土資整理[]03號)的土地整理項目,于年通過市農業局專家組質量評價,定級為二等三級標準農田,經省農業廳、國土資源廳復驗(浙土資標驗字【】023號)確認,列入縣標準農田儲備庫(項目上圖入庫面積為10.3418公頃)。此次用于劃補至鐵路客運專線建設工程所征占的標準農田面積3.1043公頃,計46.5645畝;涉及質量提升面積為1.4149公頃,計21.2235畝。
該補劃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區塊經過土地整理,農田溝、渠、路等基礎配套設施已大大改善,基本達到了路相連、進得去,兜得轉,渠相通、灌得進、排得出,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條件。當前主要種植經濟作物。
二、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土壤質量基本情況及分等定級
按照省政府有關組織開展全省標準農田和糧食生產能力調查工作的部署要求,依據“省標準農田地力調查與分等定級技術規范”,對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調查并取土采樣分析,對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立地條件、土壤剖面性態、理化性狀等進行評價,結果表明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地表礫石度、剖面構型、容重、水溶性鹽總量生產能力分值均達到了1.0;地貌類型、pH、陽離子交換量、有機質和速效鉀生產能力分值較低。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綜合地力指數為0.726,根據地力分等定級綜合地力指數方案可知,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地力為二等三級田。
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區塊地處低丘緩坡,土壤類型主要為泥砂田,在當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農田耕作層淺而不均。據調查: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耕層17cm,與一等標準農田要求相比,差距較大。
2、土壤酸化、嚴重缺鉀。據調查: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耕層土壤pH5.2、速效鉀僅為28(mg/kg),與一等標準農田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3、土壤有機質含量和陽離子交換量高低懸殊較大,大部分農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和陽離子交換量偏低,土壤有機質<25(g/kg)、土壤陽離子交換量<15(cmol/kg)。與一等標準農田要求相比,有差距。
三、標準農田質量提升目標、途徑、措施
(一)提升目標
根據我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質量情況,建設期限為四年,擬在年10月1日—年10月1日,通過對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采取綜合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措施,地力等級從原來的二等田,整體提升為一等田(土壤有機質總體上達到25g/kg以上,土壤速效鉀達到100mg/kg以上,土壤耕作層達到20cm以上,土壤陽離子代換量大于15cmol∕㎏,土壤pH調至5.5—6.5之間),具有噸糧生產能力。
(二)質量提升基本思路和實現途徑
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為中心,走政府導向性投入與農民投入相結合道路,堅持以農藝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相配套,依靠科技,重點解決制約農田地力的突出問題。增加耕層厚度、增加土壤有機質,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施用配方肥和商品有機肥,提倡作物秸稈還田等適用、先進的耕地培肥技術措施,全面提升地力。
(三)地力培肥主要措施
1、大力推廣種植冬綠肥。要求項目區內農田冬季全部種植紫云英、黑麥草、三葉草、蠶豌豆等重點綠肥作物。
2、使用商品有機肥。確保每畝每年施用商品有機肥500公斤以上。
3、使用配方肥。項目區內農田全部依據農業部門推薦的配方,使用配方肥,每季作物使用100公斤。
4、機械深耕。對于耕作層淺(土層較厚)的農田實行機械深耕,增加耕層厚度。
5、調節土壤PH。采用施用石灰、鈣鎂磷肥等措施,將項目區內標準農田PH調至5.5—6.5之間。
通過上述方案,預計4年后,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土壤耕層厚度由原來的17cm增加至20cm以上,生產能力分值達到1;土壤pH值由原來的5.2上升到5.5-6.5,生產能力分值達到0.8;陽離子交換量由原來的8.5cmol/kg上升到15cmol/kg以上,生產能力分值達到0.9;土壤速效鉀含量由原來的33mg/kg上升到100mg/kg以上,生產能力分值達到0.9;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21.2g/kg上升到30g/kg,產能力分值達到0.9。即通過上述提升方案,將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土壤由原來的二等三級田(綜合地力指數為0.726)提升到一等二級田(綜合地力指數為0.84)。
四、資金投入預算
綜上所述,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補劃標準農田21.22畝,質量提升總經費預算為154768元。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組織領導體系
為加強對項目建設的領導,建立縣政府分管農業的領導為組長的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地力培肥項目組織領導機構,制定考核和檢查驗收辦法,落實管護職責,確保地力培肥提升實效。
(二)明確資金來源及其管理
建立健全資金和項目管理實施辦法等管理制度。采取檢查、專項審計等措施,加強對項目資金實施監督和管理。
(三)加強服務指導
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標準農田地力培肥提升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實施規劃,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并納入責任單位、責任人的年度責任制考核內容,確保縣檀溪鎮龍橋、大坎村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實施進度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