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獸醫體制整改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
(一)機構設置
1縣級
全縣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設立有一個縣級業務主管局即縣農業局,年。內設行政辦公室、財務室;下設有三個二級局,即:農經局、畜牧局、漁政監督管理局。全局共設有21個職能站所,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農機化,農村經濟管理等五個方面的職能。分別是農村經濟管理統計辦公室、農民負擔監督辦公室、農民承包合同管理辦公室、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子管理站、農業科教培訓中心、水產事業站、漁政執法大隊、農機安全監理站、農機培訓學校、農業環保站、經濟作物推廣站、瘦肉型豬統一供精站、獸醫站(邊境動物疫病監測站)動物防疫監督所、畜牧技術推廣站、養蜂技術推廣站、熱經作物推廣站、電腦農業推廣辦公室、職改辦、項目辦。
2鄉鎮
五個鄉鎮成立農業綜合技術服務站,全縣九個鄉(鎮)中。四鄉鎮單設農技站、獸醫站、農經站。
(二)管理體制
負責全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管理工作。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事、經費由鄉鎮人民政府主管,縣農業局為縣人民政府一級事業局。業務由縣農業局主管的雙重管理體制。
(三)基礎設施建設
職工住房極為緊缺,縣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目前有一幢辦公樓、畜牧綜合樓、種子管理站倉庫、瘦肉型豬統一供精站試驗示范生產設施、水產試驗示范生產基地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辦公區域分散、擁擠。農技推廣所需的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簡陋。
大部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鄉鎮少部分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自己的職工住房和辦公區域。辦公室和職工住房緊缺。全縣九個鄉鎮基本沒有相應的農業技術推廣實驗儀器設備。
(四)人員構成
1人員編制
人事局核定縣、鄉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人員編制有533人(農業270人,年。畜牧獸醫175人,農經76人,公務員12人)其中:行政12人,專業技術人員521人(縣級編制185人;鄉鎮編制336人)
2崗人員
其中:公務員8人,全縣現在崗人員421人。農業技術人員208人(縣局101人,含工人23人;鄉鎮107人,含工人2人)農村經濟管理人員75人(縣局24人,含工人1人;鄉鎮51人,含工人3人)畜牧獸醫技術人員130人(縣局62人,含工人9人;鄉鎮68人)
3學歷情況
1縣級
以參加工作時統計的學歷,縣級在崗專業人員中。中專以下有30人,中專142人,大專10人,本科3人。分別占16.21%76.76%5.41%1.62%目前,大多數人員都參加農業大學函授專科和本科的進修學習,已有65人大專畢業。
2鄉鎮
以參加工作時統計的學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在崗人員中。中專以下有6人,中專217人,大專3人,本科2人。分別占2.63%95.18%1.31%0.88%目前,大多數人員都參加農業大學函授專科和本科的進修學習,已有86人大專畢業。
4年齡結構
1縣級
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員有60人,187名農業技術推廣事業人員中。31歲至40歲的有90人,41歲至50歲的有34人,50歲以上的有3人,分別占32.08%48.13%18.18%1.60%
2鄉鎮
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員有157人,226名農業技術推廣事業人員中。31歲至40歲的有51人,41歲至50歲的有16人,50歲以上的有2人,分別占69.46%22.57%7.08%0.88%
(五)職稱情況
1縣級
占15.51%其中:農技9人,技術員和技術員以下的人員有29人。獸醫8人,農經11人,水產1人;助理師級73人,占39.04%其中:農技32人,獸醫25人,農經7人,農機9人;中級師50人,占26.74%其中:農技20人,獸醫20人,農經2人,水產4人;副高級2人,占1.07%其中:農技1人,獸醫1人。初級工人11人,占5.88%中級工人14人,占7.49%高級工人8人,占4.28%
2鄉鎮
占35.39%其中:農技27人,技術員和技術員以下的人員有80人。獸醫12人,農經38人,農機3人;助理師級111人,占49.12%其中:農技57人,獸醫39人,農經9人,農機7人;中級師32人,占14.16%其中:農技12人,獸醫17人,農經3人;初級工人1人,占0.44%中級工人2人,占0.88%
(六)工資來源、福利待遇、社會保障情況
基本沒有什么福利,縣、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社會保障由國家財政全額撥款。工資每月基本保證能夠按時發放。但農業推廣經費緊缺。部分鄉(鎮)農技人員出差、下鄉的補助處于無力解決的狀況。
二、存在主要問題
為了推動人事制度改革、優化用人機制、改善農技推廣服務質量,近年來。縣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以農村經濟管理、種子、經濟作物、植保、水產、土肥、漁政、農機、農業信息、農業教育、科普培訓等多學科、寬領域、全方位、多功能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其服務手段和業務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科學技術力量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業基礎地位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鞏固和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步伐有了長足進步并不斷推陳出新;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已經向產業化調整方向邁出了戰略性步伐,為解決農民增收和實現農業的加快發展做出了貢獻,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然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反映了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系統與新形勢的要求有許多不適應,特別表現在管理體制不順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經費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尤為突出,嚴重影響和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的新階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而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創新仍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目前,縣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著如下一些主要問題。
(一)體系建設不完善。
其中:縣級195人,目前縣、鄉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共有在崗人員421人。占46.32%鄉鎮226人,占53.68%縣級核定編制數為195人,全部在崗,而鄉(鎮)站核定編制336人,崗人員226人,只占編制的67.26%農技推廣技術裝備差,服務手段落后,大部分農技人員與外界接觸少,信息閉塞,知識更新慢,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不能適應新形勢對農技推廣工作的要求,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創新。
(二)農技推廣工作經費嚴重不足
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目前全縣農業科技推廣系統。縣、鄉財政無力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于農業科技推廣項目之中,農業科技項目投入渠道主要依靠省、州業務主管部門進行投入。有些鄉鎮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長期處于“既無錢養兵,更無錢打仗”局面。
(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因素。
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縣地處邊遠山區。農業生產條件落后。全縣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70%以上,大多數地方不通公路,農戶居住分散,有的三四家人居住一個山頭,農技人員來回奔走,勞動強度大。另外,農民素質普遍偏低,對農業科技知識接受能力差,農業科技成果起不到應有的增產增收效應。
(四)服務手段落后。
褲兜揣著一支筆”方式,農技推廣人員服務手段基本還是一張嘴、兩條腿。憑經驗、用老辦法指導農民生產,缺乏現代的高科技服務手段,科技成果目標大多定位在高產量上,對市場需求大的優質高效的農產品研究不夠;對傳統的大宗農產品技術儲備的多,對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中出現的新問題研究不夠;技術推廣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產技術的環節上,對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問題研究不夠,致使技術服務的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際效果。
(五)運行機制不靈活。
缺乏科學的激勵辦法,長期以來形成的行政管理型農業技術推廣運行機制。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現象仍然存在導致科技人才難以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六)知識更新機制不健全。
與外界接觸少,大部分技術人員長年累月在一線工作。有的參加工作幾十年也未到過省城昆明,信息閉塞,對新技術、新成果知之甚少,知識老化,形成了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雖然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不斷龐大,但知識更新緩慢,人才結構不合理,工作上適應不了新形勢下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的需要。
三、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的幾點建議
科研成果的繼續和再創新的關鍵環節,農技推廣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聯系科研、教育及生產的紐帶,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和增強農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深化農業推廣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既不能簡單地把農技推廣機構推向市場,又不能以強調穩定而維持現狀,應從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實際需要出發,按照“推廣目標現代化、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行為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人員配置合理化”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一)推廣目標現代化
加速農業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效益的轉變,就是農技推廣要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科技革命、實現技術跨越的要求。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按照新階段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的發展趨勢,農技推廣工作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主要追求數量,向質量效益轉變;二是從為農業生產服務為主,向為生產、加工與生態協調發展綜合服務轉變;三是從以資源開發技術為主,向資源開發技術和市場開發技術相結合轉變;從而,為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為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為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和保證。
(二)推廣隊伍多元化
大力調動農民、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就是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穩定、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民、企業技術推廣與服務組織,支持農村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充分調動科研機構、科技工作者工作積極性,建立專業技術人員、農民、企業家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1縣農技推廣機構要進一步穩定和加強。承擔重大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病蟲害預測、預報和調查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驗、監測,農業技術咨詢、培訓、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動物檢疫、動物疫情監測等公益性職能。
2改革鄉鎮農技推廣體制。根據我縣自然條件和具體實際。加強鄉鎮農技站、獸醫站的建設和管理,農經站一次性劃政府管理,將鄉鎮二站“三權”收回縣局管理,作為縣級農技推廣的派出機構,承擔農技推廣的公益性職能。人員從現有鄉鎮農技推廣人員中公平、公開、競爭、擇優聘用,從縣級農技推廣機構中派出部分專業人員充實鄉鎮,不足部分通過大專以上畢業生中考試擇優錄用。
3將原農技推廣機構承擔的產前、產中技物結合經營性服務。搞活經營性服務。同時,積極培育和扶持各類民辦科技服務組織,將科技示范戶、種養大戶、購銷大戶、龍頭企業、涉農單位等參加的各種專業協會、研究會、產業服務中心組織起來,進一步推進我縣農業科技進步。
(三)推廣行為社會化
1切實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特別要保障基層農業推廣機構人員的工資和工作經費。
2創新管理機制。推行專業人員全員聘用制、技術職務競爭上崗制、目標責任考核制,報酬、榮譽與績效掛鉤,獎勤罰懶,促使科技人員加強學習與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服務質量。同時,要制定優惠政策及激勵機制,放寬放活科技人員,鼓勵和支持去領辦、聯辦各類專業協會、服務實體、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場)開展科技承包,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和致富信息服務等。
(四)推廣形式多樣化
破除就技術抓推廣、各自為陣單打一的傳統,就是要按照農民的需要、市場的需求、產業的要求。樹立為產業發展進行全程服務的新思維觀念,圍繞我縣的特色優勢產業,搞好科技創新與服務創新。
1堅持農業科技培訓。現場指導培訓與廣播電影電視培訓相結合,專題培訓與實施科技項目培訓相結合,廣泛深入地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活動,充分發揮科技示范戶的樣板帶頭作用,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2強化農技推廣機構與龍頭企業的有機結合。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農技推廣機構要圍繞我縣當地的農業產業發展重點,按照市場的要求和運行規律,為龍頭企業開展全程科技服務,形成龍頭企業建基地,科技人員搞服務,農民、企業和科技人員三贏的服務形式。
3實行農技推廣資格準入。必須取得執業資格證書,并經注冊登記。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人員,要進行職業技能鑒定,經考試考核獲得了農技推廣員資格證書后,持證上崗。政府主管部門對民辦各類農技服務組織既要積極引導支持,又要強化宏觀管理,定期評估、審驗和培訓,保障服務質量。
(五)人員配置合理化
所需專業特點合理搭配和組裝,根據學歷結構、職稱結構。以求改革后的機構發揮應有的作用。
(六)重視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
因此,人才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的最重要的資源和力量。要制定中長期的培訓再教育計劃,采取派出支請進來的形式,對農業技術人員進行輪流培訓,保證人才資源儲備,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整體素質,改善技術結構的合理配置,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七)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為科技人員多出成果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進一步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同時建立起貢獻與效益掛溝的機制,把競爭機制引入農業科技管理。
(八)深化改革。
1按照國家農業技術體制改革的相關要求。把我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成辦事高效、運轉協調、科技實力和活力不斷增強的農業科技實體。
2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農村集體資金管理、農民負擔監督等政府職能從事人員參照公務員管理辦法。鄉鎮人員歸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管理,縣級納入政府職能,歸口農業局管理。
3畜牧獸醫職能按《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省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