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瑞氏染色對白血病診治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岳福仁單位:天津市寶坻醫院
進一步結合完整的細胞組織化學、染色體、融合基因以及流式細胞學資料后;部分(7%)形態學結合細胞化學染色分型無法明確或分類錯誤得以糾正;形態學結合細胞化學染色診斷與完整MICM資料分型診斷符合率為92.7%;形態學結合細胞化學染色可使絕大多數AL患者獲得準確診斷,較單一形態學診斷具有很高的準確率;與MICM分型診斷手段相比診斷效率相當而費用低廉,實驗室技術要求容易滿足,適于基層醫院開展。
細胞化學鑒別分型中,ALLPOX陰性,PAS染色酶型顆粒粗大、成塊,背景干凈。而ANLLPOX陽性或強陽性,PAS陰性或弱陽性,陽性較細小,彌散分布,這兩種染色可作為ALL與ANLL的一個區別特征。粒系發育成熟過程中,POX先出現,隨后是CE,均隨粒細胞的成熟而增加,在M5中可見POX為弱陽性或陽性,而CE為陰性或弱陽性,CE染色的特異性比POX強,但它的敏感性不及POX。CE中M2a個別陽性,M2b強陽性,可鑒別M2a、M2b。M3CE染色呈強陽性,α-NAE陽性但不被氟化鈉抑制;M5α-NAE陽性可被氟化鈉抑制,二者可鑒別。若白血病細胞CE呈中度陽性,α-NAE染色陽性且部分被氟化鈉抑制則提示為M4,CE全部或幾乎陰性則提示ALL及M5。表2中87例患者MICM分型診斷為最終診斷。
單純依靠形態學明確分型AL71例中,與MICM分型診斷一致為51例,診斷符合率為71.8%;16例AL形態學分型不明,其中11例結合細胞化學后分型,余5例仍分型不明。82例形態學+細胞化學分型與MICM分型一致為76例,診斷符合率為92.7%;形態學+細胞化學分型ALL中4例經MICM診斷為M13例、1例雜合型;形態學+細胞化學分型M11例經MICM診斷為ALL;形態學+細胞化學分型M41例經MICM診斷為粒單雙表型,另5例分型不明經MICM確診為4例粒淋雜合型;1例為M4型。
近年來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已成為血液惡性腫瘤不可缺少的重要標準之一。國際白血病MIC分型協作組認為免疫分型對每一例急性白血病都是必不可少的,對下列情況意義更大:①用形態學、細胞化學染色不能肯定細胞來源的白血病;②形態學為ALL或急性未分化白血病(AUL)但缺乏特異性淋巴細胞系列抗原標記;③混合性白血病;④部分髓系白血病;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⑥微小殘留白血病。免疫分型可更精確了解白血病細胞的不同分化階段和類型提高白血病的分型準確性,同時對于預后有重要意義。
基層醫院目前對AL的診斷分型仍以形態學為主,但其主觀性強,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結果顯示,形態學+細胞化學分型對AL的診斷率可由單純形態學分型的71.8%提高到92.7%。雖然MIC分型是AL確診的標準,但其設備、試劑及其檢測費用昂貴等原因,很難在基層醫院開展。
而細胞化學染色方法穩定、操作方便、經濟實用、檢測時間短,是AL診斷、分型和鑒別中不可缺少的客觀指標,它可以明顯提高AL的診斷率,并且利于基層醫院開展。對于少數AL不能確診患者,需到上級醫院結合完整的細胞組織化學、染色體、融合基因以及流式細胞學資料后得到正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