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兒科學教學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醫兒科學,是一門最能突出中醫理法方藥、辨證論治核心的臨床課之一。中醫藥院校必須突出中醫特色,培養地道的中醫人才,這是中醫臨床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面對中醫藥院校的本科學生,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要圍繞中醫特色培養為核心。
1鞏固專業思想,提高專業興趣
隨著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各高等中醫院校都抓住大好機遇,努力擴大招生規模,促使目前在校中醫藥大學學生人數較以前有較大增長。但與西醫院校相比,中醫大學生人數仍然相對不足,且很多畢業生走上臨床后,很快轉向西醫,將中醫的理法方藥完全拋棄,從而導致中醫的臨床陣地日見萎縮。
對于學生來說:一方面,為了學習中醫的真諦,必須大量閱讀中醫經典著作;一方面,為了學校學習的要求,必須花大量的精力研究西醫。更麻煩的是,在學生還沒有養成中醫的思維習慣時,就整天受西醫思維的影響,而且還是皮毛、不成熟的西醫思維,畢竟兩種醫學同樣是剛接觸。學校里有些老師講課喜歡中西醫結合,也許他們已經能夠正確對待兩者的聯系,可是對學生來說,卻是左右顧及不暇。面對學生們的這些困惑,筆者在教學中體會到,本科階段中醫課必須講地道的中醫術語,原汁原味的中醫理論思維。西醫學不好,可以臨床以后再學,而且目前中醫院校的研究生畢業論文能否通過,也是以現代醫學的實驗室指標來判斷論文的優劣。本科階段不突出中醫特色,很難培養出中醫“科班出身”的學生。
中國古代醫家通過醫學實踐為后人留下了這份珍貴的醫學遺產,其科學性可謂燭照千古,后人有責任將之繼承和發揚光大。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言傳身教,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中醫的診斷與對疾病的認識,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論與依據,其科學性、嚴密性與可重復性更是歷經千百年而熠熠生輝,結合中醫兒科學臨床教學,體會到中醫的核心就在“藏象”二字。了解了“藏象”也就幫助引導學生真正領會了中醫精髓,就跨入了中醫的門檻,你將會發現一個別樣的醫學領域,你也會發現中醫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醫學,其科學性及遠見性早已超出了現代醫學所達到的高度。西醫學至今仍在微觀的世界中尋找醫學的發展,而中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找到了一條整體研究的康莊大道。任何教學法研究,歸根結底都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1]。
2比較探索中學習,培養綜合分析能力
小兒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全而未壯,不能簡單地把兒童看成是成人的縮影。其生理、病理有其特殊性,中醫內科學是在“大三”上學期學習,緊隨其后就是中醫兒科學。中醫兒科與中醫內科,很多疾病都重復。如感冒、咳嗽、肺炎、哮喘、泄瀉、水腫、紫癜、癲癇等等。兒科即兒內科,疾病雖同,但遣方用藥不同。比如說,雖然都辨證為“風寒感冒”內科用“麻黃湯加減”治療,而兒科則用“荊防敗毒散加減”治療。有的學生就有厭煩情緒,辨證一樣用方不一樣,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
怎樣講好中醫兒科確實是對中醫兒科學教師的一個考驗。這是由于小兒生理特點決定的,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用藥不可大苦大寒、大辛大熱、戕伐太過之品,要時時顧護脾胃及生發之氣,這也就體現了中醫以人為本,綜合全面的分析、因人而異的治療特點。現代教學法改革十分重視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新事物,努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綜合力和創造力[2]。美國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法”就是主要要求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獲取知識。
只有在比較探索中學習,才能真正學好兒科學,才能體會中醫辨證論治、以人為本的精髓。綜合分析能力是學好中醫的關鍵所在。
3加強課堂提問,開展課堂討論
每堂課開始,用10分鐘左右時間,向學生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和前次講授的重點、難點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喚起對已學知識的回憶,促進學生去鉆研。提問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在提問過程中,可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可培養科學的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暴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中醫教學質量。為了使學生學到的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要注意開展課堂討論,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以不同類型的病例作引導,使學生從生動的臨床資料中尋找線索,發現問題,作出判斷,從而使學生把課堂知識從機械性的記憶變為理解性記憶。在討論中,讓學生積極闡明自己的觀點,課堂的氣氛即認真,又活躍,且饒有興趣。通過討論使學生疏通了思路,開闊了視野,培養學生融會貫通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之,中醫兒科教學成功與否,離不開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教師啟發式、探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并應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和調整“教”與“學”的比例。“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終身受用無窮”,這句至理名言已成為當代教學方法改革的座右銘。以往很多中醫名家不乏師帶徒出身,而究其成功之路則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也就是說要求學生要主動思考、要學會自學與會學,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在臨床中靈活應用。中醫藥院校由于自身的特點,更應該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深入研究,不負培養中醫特色人才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