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體以外的部位。腹腔鏡檢查在診斷上已被公認為國際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的“金標準”。在腹腔鏡下見到大體病理所述可疑病灶或可疑病變進行活組織檢查即可確診。而在手術治療方面,微創外科手術在內異癥治療中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腹腔鏡手術已成為首選[1]。本文通過對我院183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手術治療進行回顧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癥并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183例,年齡22~51歲,平均年齡35.8歲。其中主要癥狀為下腹痛及繼發性痛經者72例,盆腔包塊者38例,并發不孕者30例,月經紊亂者24例,性交疼痛者19例。將患者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兩組,行腹腔鏡手術者78例,行開腹手術者10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主訴癥狀及臨床分期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腹腔鏡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依照手術規范做好下腹靜常規消毒。選患者平臥位選取患者臍孔下1cm為第一穿刺點,垂直于腹部皮膚穿刺氣腹針進入腹腔,連接自動CO2氣腹機,充氣1L后調整體位至頭低臀高位,完成人工氣腹,放置腹腔鏡鏡頭。另選患者上嵴和臍連線中外1/3為第二和第三穿刺點。對患者盆腔進行全面探查,檢查子宮、附件,明確異位病灶大小、位置,與周圍臟器關系,了解有無粘連;然后鏡下觀察肝臟、腹膜、大網膜、腸管表面,判斷有無異位灶。根據患者年齡,生育情況及病灶分布,選擇具體的手術方式清除異位囊腫。開腹組:采用全身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取下腹正中縱行切口,與腹腔鏡組一樣,先全面探查盆腔(受切口影響,多無法探查上腹部),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方式。術后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盆腔,徹底止血,常規使用抗生素。
術后隨訪一年,觀察是否診斷復發。①術后疼痛消失,3個月后疼痛再現并逐步加重;②術后盆腔陽性體征減輕或消失,3個月再現,達術前程度或超過術前程度;③術后復查彩超顯示新病灶,卵巢內囊腫,內見均質光點回聲;④血清CA125值下降后又升高,除外其他腫瘤。符合②、③、④項其中一條即定為復發,無論有無臨床癥狀。如術前所有癥狀術后3個月內即出現,定為病癥持續。
1.3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比較可知,腹腔鏡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開腹組,術后鎮痛劑使用率較低,住院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種手術的癥狀緩解率、術后復發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激素依賴性疾病,在自然絕經和人工絕經后,異位內膜病灶可逐漸萎縮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暫時緩解疾病發展。內異癥在形態學上呈良性表現,但在臨床行為上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特點。目前在臨床上,內異癥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和藥物治療。有些藥物可暫時改善疼痛癥狀,但在中度至重度內異癥患者,藥物治療往往是不夠的,且停藥后容易復發,所以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手術仍是能夠明顯減輕疼痛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本研究將用于治療內異癥的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的療效相對比,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少及術后鎮痛劑使用率低,術后住院天數也明顯少于開腹組。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比較,具有手術切口小,創傷小,治療更徹底,對機體的生理功能刺激少的優點。楊紅偉等研究發現,在3762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有110例患者伴有并發癥,發生概率為2.9%,經開腹治療處理的患者為29例(0.8%)。婦科腹腔鏡手術并發癥的發生與手術難易程度呈正比,與醫師的技能嫻熟程度呈反比。
本研究認為,基層醫院處于技術發展及完善階段,開展腹腔鏡治療內異癥時,應嚴格注意把握手術適應癥,避開手術高危因素,嚴格強調手術分級管理制度,加強患者術后觀察、護理及隨訪,及時有效處理術后遠期并發癥。此外,對于較輕癥狀的患者單純采服口服藥物治療來減少因手術治療帶來的創傷,對疼痛感較重的患者可采用腹腔鏡治療后再使用口服藥物輔助治療。具體治療時還要結合詳細問診,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追求更好的療效,為更多的患者爭取愈后更高的生活質量。
作者:賈忠玲 單位:山東省平邑縣中醫醫院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