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療技術創新對骨科護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10年來骨科出現了許多醫療新技術,包括內固定技術、微創骨科以及康復支具等,有力地促進了骨科相關疾病護理和理論,給骨科護理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1內固定技術的發展與骨科護理。
內固定技術的發展其代表是AO組織,它是一種設計非常精細的內固定系統,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極大的方便了臨床護理工作,如脛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鋼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護士在進行不同護理的同時還要注重石膏的護理與觀察,而現在由于內固定技術的發展,采用了堅強的鋼板內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護理工作由繁瑣變得簡單,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減少了由于長期臥床所致的并發癥,有利于肢體的康復。然而內固定技術的發展,雖然在某些方面簡化了臨床護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無法完成的高難度的、危險性大的手術現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經胸腔或胸腹聯合入路來完成脊柱結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內固定術、脊柱側彎的前路矯形內固定術等等,要求護士在術前及術后的護理以及術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問題。
1.1重視術前患者的心理支持在手術前,患者雖然思想上已經做好手術準備,但是對于具體的手術方式和手術效果仍然是顧慮較大。護士應向患者大致介紹手術情況和方案,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完善術前教育,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接觸患者時間較多,術前教育能夠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情緒,使其積極配合。特別應注意術前教育年齡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因兒童手術往往由父母決定,術前教育主要針對家長進行,但對于少年患者,應考慮患者本人對手術的承受能力。在實施術前教育中避免使用專業術語,盡量用常人的語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膽怯和迷茫。作者的體會是,術前教育應包括手術室的先進儀器設備、介紹疾病的診治、手術方式、手術優點及手術中的安全保護措施等,從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術前護理準備現代骨科手術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經常可從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聯合入路顯露脊柱,所以術前護理除常規準備外,還應包括肺部的準備、胃腸道的準備、皮膚準備等。
1.3熟練的術中配合精細的內固定系統必然帶來內固定器械的繁多。因此,手術護士對于器械的熟悉程度是關系到手術配合和諧的關鍵。AO對于常用的手術內固定系統(比如AO組織的鋼板螺絲釘系統,USS后路骨折內固定系統,以及其他公司的Tenor內固定系統,Kaneda內固定系統等),對手術室護士進行定期培訓,促使護士經常拆卸演練,熟悉各種裝置的名稱及使用方法。對于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縮短手術時間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4周密的術后觀察及護理無論何種內固定手術,都應密切觀察術前、術后肢體的運動感覺以及血運的變化。對于經胸腔行脊柱前路內固定的患者,術后都帶有閉式引流管,除常規護理外,還應經常觀察患者是否有胸悶、氣短等現象,并注意觀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顏色(對于腹腔負壓吸引的也應有相同的措施)。
2微創骨科的發展對骨科護理的影晌
近年來微創骨科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從80年代出現的關節鏡技術到現在已經發展成為較成熟的微創骨科技術,如經皮椎間盤鏡下椎板間開窗、椎間盤摘除術,經胸腔鏡或腹腔鏡行脊柱側彎矯形內固定術,或脊柱結核、腫瘤等病灶清除活檢術等。而相應的內鏡技術則要求護理工作進行相應的調整。
2.1術前一般不進行刮除體毛的工作。因為內鏡技術手術切口小。感染的機會較少,現有文獻報道,在手術前1d刮除體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創口,在這些微小的創口中,容易存留細菌,從而導致感染的機會增加。所以現在術前皮膚準備應改變觀念,不需常規刮除體毛,如確需備皮,可在手術室進行,而且只需刮除手術切口周圍的體毛即可。
2.2由于手術創傷小,患者恢復較快,臥床時間常常由手術后1周縮短至術后當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導和鼓勵患者進行康復功能鍛煉是術前和術后護理的重要內容。如,關節鏡下異體肌腱移植修復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術前教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術后第2d即可讓患者進行鍛煉,對患者早期恢復關節的穩定,減少打“軟腿”,恢復移植肌腱的正常張力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于頸椎問盤鏡行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的患者,術前應該教會患者正確的上下床姿勢,在術后第2d就可鼓勵患者下床進行鍛煉。
2.3微創技術通常是在監視器下完成的手術,除特殊的手156術器械外,還常有復雜而又精細的光學照片系統和圖像采集系統組成。所以,手術護士對于系統的熟悉程度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這些系統的良好維護也是必不可少。
2.4微創骨科的手術雖然刨傷較小。但也會出現一些較大的并發癥。比如關節鏡手術易導致胭動脈損傷、胸腔鏡手術易導致血氣胸等。因此手術后的觀察很重要,如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下肢的血運和感覺運動的變化,患者有無心慌氣短等癥狀的發生。
3支具的發展對骨科康復護理的影響
支具治療很早就已出現,有時是作為主要的保守治療手段,比如先天性髖脫位的支具治療,大多數時候是作為手術后的輔助治療。由于以前受支具材料及工藝的影響,支具治療一直未有引起重視。近年來,隨著材料和工藝的發展,支具治療也越來越多。
3.1支具治療使得單純的基礎護理逐漸轉向康復護理,對護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手外科治療中橈神經損傷的患者,為維持關節的功能位,使用手部功能支具,不僅能防止患者出現垂腕垂指畸形,同時可以鍛煉患者手部的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縮。所以,護士不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時要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功能康復訓煉。新晨
3.2支具治療使手術后患者的護理變得方便,如頸椎寰樞椎脫位的患者,以往的治療通常是患者手術后繼續顱骨牽引至拆線,拆線后再行頭胸石膏固定。患者臥床時間較長,加之定時翻身使護理極為不便。而使用halo-vest(頭胸支架)之后,患者可以起床行走,不必臥床牽引,縮短了臥床時間,使護理工作量大大減少。
3.3支具的關節較多,而支具的觀察是一項非常細心的工作。其中1處若出現松動而未及時處理,將導致整個治療失敗。
隨著骨科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骨科護理工作將面臨新觀念和新技術的挑戰。不斷學習,緊跟醫療新技術的發展,在掌握基礎護理的基礎上不斷改進護理工作,是護理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陸聲,鐘世鎮,徐永清.腹腔鏡技術在腰椎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5:1169.
[2]秦柳花.重度脊柱側凸前后路聯合矯形術護理60例[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3:1038.
[3]陳志明.微創技術在脊柱外科手術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11.
[4]周躍.微創脊柱外科手術相關并發癥及其對策[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