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兒骨科麻醉藥效臨床觀測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氯胺酮是小兒手術常用的麻醉藥物之一,它能產生良好的鎮痛作用,但氯胺酮能增加腦血流量,升高顱內壓和眼壓,術后還可以出現惡心,嘔吐,精神癥狀等副作用,大劑量單用有所顧忌。我們應用小劑量氯胺酮輔以芬太尼加臂叢神經阻滯復合麻醉,觀察是否更適合小兒上肢骨科手術的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行擇期上肢手術的患兒98例,ASAⅠ-Ⅱ級,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齡3~10歲,體重10~35kg,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49例,A組為氯胺酮芬太尼組,B組為氯胺酮芬太尼加臂叢神經阻滯組。
1.2麻醉方法術前1d放置靜脈留置針,入室接液體開放靜脈通路,兩組均靜推阿托品0.01mg/kg,氯胺酮2mg/kg,A組術中以1~2mg/(kg·h)氯胺酮持續泵注。B組待小兒入睡后,肩下墊一薄枕,頭偏向健側,取C6橫突肌間溝位置注射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0.6ml/kg,用5號針穿刺,深度1~1.5cm,回抽無血,無腦脊液給藥。因小兒體表位置表淺,定位準確,所以臂叢效果確切。兩組均在手術開始時靜脈滴注芬太尼1~2μg/kg并根據術中體動情況分次靜推氯胺酮。兩組均給予鼻導管吸氧,必要時面罩吸氧。備全麻插管包。
1.3觀察指標記錄麻醉前,手術開始即刻、手術開始后5、10min及手術結束后5、30min時的HR、RR、SpO2,麻醉蘇醒時間、氯胺酮用量,并觀察蘇醒時躁動及精神癥狀等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麻醉前兩組間各參數比較無顯著差異。B組手術開始即刻,開始后5、10min以及手術結束后5、30min各指標與A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氯胺酮用量少,麻醉蘇醒時間短(P<0.05),不良反應少。
3討論
兩組均術前1d給予靜脈留置針,避免了入室后哭鬧,口腔分泌物增多,便于氣道管理。小兒上肢骨科手術要求鎮痛完善,肌松好。氯胺酮具有鎮靜、遺忘、鎮痛的特性,且起效快,作用時間短,是小兒常用的基礎麻醉藥物[1]。另外氯胺酮使循環中兒茶酚胺水平升高,引起心血管興奮,表現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而且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呼吸抑制,蘇醒期精神癥狀等不良反應。小劑量氯胺酮輔以芬太尼加臂叢組,優于傳統的氯胺酮組,使小兒在鎮靜,無痛、舒適、安靜的環境中,便于臂叢的準確定位,達到完善的鎮痛效果,而且肌肉松馳好,術后蘇醒快,氯胺酮用量少等優點,減少了氯胺酮的藥物副作用[2]。本觀察結果顯示:氯胺酮輔以芬太尼加臂叢神經阻滯合用,其用藥后心率、呼吸、血氧變化較單用氯胺酮平穩,鎮痛效果好,蘇醒快,不良反應少,更有利于術中管理,更好的保證了麻醉安全,值得臨床推廣[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