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護理人員針刺傷調查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于2002年1月隨機抽取該院護理人員343名。年齡18~53歲,平均31.2歲。護士104名,護師137名,主管護師100名,副主任護師2名。護士長24名,科護士長3名。
1.2調查方法采用調查小組成員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問卷第1部分為護士個人資料,如年齡、職稱、職務等。第2部分為護理人員在2001年里被針刺傷的情況。包括被針刺傷時的操作環節:(1)在收集廢棄一次性醫療用品時(收廢棄針)。(2)在毀形、浸泡使用后的針頭時(毀形浸泡)。(3)在取下注射器或輸液器上的針頭時(取下針頭)。(4)用雙手將針頭重新套入針帽時(重套針帽)。(5)在拔針時(拔針時)。(6)在吸取藥液、配藥加藥時(加藥時)。(7)在其他情況時(其他)。答案均填寫實際被刺次數。第3部分為了解護士在被刺傷后對傷口的處理措施。第4部分為調查護士對有效避免尖銳物刺傷方法的態度(1=希望了解,2=說不清楚,3=不需要了解)。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43份,有效回收率98%。
1.3統計方法數據錄入到計算機,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不同操作環節針刺傷的構成情況2001年該院護理人員被針刺傷共計1704人次,其中,收廢棄針時421人次被刺傷,毀形、浸泡針頭時291人次被刺傷,取下針頭時204人次被刺傷,重套針帽時152人次被刺傷,拔針時289人次被刺傷,加藥時239人次被刺傷,其他情況下被刺傷的有108人次(其中包括手術室6人共33次被縫合針刺傷和產房7人12次被縫合針刺傷)。注射以后的針頭處理(收廢棄針、毀形浸泡、取下針頭及重套針帽)所至針頭刺傷合計1068人次,占刺傷總數62.68%。對343名不同職稱的護理人員被針刺傷時的具體操作環節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不同職稱護理人員在收集廢棄針頭時被刺傷及在拔針時被刺傷。差異存在高度顯著性和差異顯著性。
2.2不同科室護理人員被針刺傷操作環節評價比較將被調查者按所在科室劃分,進行科室對操作環節影響分析。結果不同科室護理人員除取下針頭時被刺傷的情況無差異外,其余6種刺傷原因均為差異有高度顯著性或差異顯著性。
2.3不同職稱護理人員被針刺傷頻數分布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護理人員被針刺傷的頻數分布見。檢驗結果:P<0.01。表明不同職稱護理人員被針刺傷的情況存在差異高度顯著性。行不同職稱組間的兩兩比較:護士組與護師組比較,χ2=13.50,P=0.00;護士組與主管護師及以上人員組比較,χ2=7.05,P=0.07;護師組與主管護師及以上人員組比較,χ2=10.21,P=0.02;表明護師組與護士組和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人員組針刺傷存在差異高度顯著性或差異顯著性。
2.4被針刺傷護理人員對傷口的處理絕大多數護理人員在被針刺傷的當時,均采取了一般的消毒措施。
2.5被針刺傷護理人員采取預防血源性感染措施經統計,在305名護理人員中,采取預防血源性感染措施情況為:查血(肝功能、乙肝三項)者20人,占6.56%;注射乙肝疫苗者26人,占8.52%;查血(肝功能、乙肝三項)+定期復查者6人,占1.96%;定期復查者有2人,占0.66%。未采取措施者有251人,占82.30%。
2.6護理人員對避免針刺傷知識的需求調查統計被針刺傷護理人員對避免針刺傷知識的需求情況,結果:298名護理人員需要有關此方面的知識,占97.7%;有5人說不清楚,占1.64%;2人不需要,占0.66%。
3討論
3.1護理人員應主動增強針刺傷防護意識針刺傷及其他銳器傷是一種皮膚深部的足以使受傷者出血的意外傷害。含病毒濃度高的血液、體液經傷口感染操作者,針刺傷時,只需0.004ml帶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3]。美國國立職業安全和健康研究所(NIOSH)提供:美國每年大約有600000到800000專業人員被針頭刺傷,通過血液傳播引起嚴重的或者潛在的致命感染,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4]。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醫院工作人員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其中最常見、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護士是醫務人員中最容易接觸血液-體液的人群,且多為高危險性接觸,如經皮膚接觸[5]。由可見,在2001年里未發生針刺傷的護理人員僅38名,占護理人員總數11.08%,而88.92%的護理人員均受到不同頻率的針刺傷害。在針刺傷者中,有近半數護師職稱的護理人員被針刺傷的頻率≥5次,統計分析表明,護師組針刺傷率高于護士組和主管護師及以上人員。表明,護理職稱因素對部分操作環節中發生針刺傷的影響不同:收廢棄針和拔針時的針刺傷發生情況差異存在高度顯著性,護師組的均分明顯高于護士組和主管護師及以上人員組。可見護師組為針刺傷高危人群,可能與護師職稱的護理人員不僅比護士臨床護理熟練,還參與臨床教學、病房管理,在忙時容易忽略個人防護有關;另外,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工作時間長,經驗多,耳濡目染,因而更細心、穩妥一些[5]。提示:全體護理人員都應主動增強針刺傷防護意識(尤其護師),主動阻斷針刺傷的操作環節;管理者關心護士不僅表現在護士生病以后,更重要的是要站在護士的角度研究加強職業防護的氛圍、切實有效的防護措施及適合本國本院的職業防護管理制度。要從根本上減少職業感染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機會。
3.2護士長加強職業防護管理其可降低本科室針刺傷的發生率及被針刺傷護理人員的發病率,護士對血源性病原體的接觸與單位特征和他們工作的醫院醫療水平有關,如惡劣的工作環境會增加針刺傷和差一點針刺傷的危險性[6]。由可見,不同科室的護理人員被針刺傷操作環節比較存在差異高度顯著性。其中,心內科、外科、手術室的均分較高;眼科、耳鼻喉科、婦產科的均分較低,其具體原因應進一步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被針刺傷護理人員均就近采取了一般性消毒措施,用活力碘、碘酊、乙醇消毒傷口(正確的措施應是先脫去手套,再自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受傷部位,同時用流動凈水沖洗傷口,使部分血液排出;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傷部位)后繼續工作;絕大多數護理人員未采用預防血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絕大多數護理人員需要避免針刺傷的知識。提示護士長,降低針刺傷發生率應從自己管理的病房做起,將護理人員職業防護當作管理職責的一部分:加強職業防護教育和宣傳;大力提倡安全操作,建立并遵守規范化操作流程;認真地監督檢查感染性疾病預防措施的貫徹情況,如護理人員應戴手套做接觸血液、體液或污染物的操作。醫院應有針刺傷登記及管理制度,一旦發生針刺傷,應及時報告有關部門,以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如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防感染和發病,有關部門應對受傷者進行跟蹤觀察。通過貫徹綜合措施,大大降低針刺傷的發生率及刺傷后的發病率,在做好職業防護的同時也保護了患者利益。
3.3建議改進廢棄的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方法對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的使用、毀形、消毒、回收處理等環節進行嚴格管理。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主要由護士使用,因而其毀形、消毒、回收處理的工作便客觀地主要地落實在護士身上,護士在完成這項工作的同時,也承受了占針刺傷總數>50%的刺傷率。因此,改進廢棄的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方法是非常有意義的。護理人員迫切需要改善工作條件,需要采用對接受注射者無害、不使衛生保健人員因接觸而產生任何危害、注射器產生的廢棄物不對社會構成危險的安全注射。希望能設計出一種防漏、耐刺、密封的能固定在治療車或治療室里的尖銳物收集箱,尖銳物可放入,但取不出。護理人員拔針后立即將其投放入該箱中,每天由專人將清潔的空箱替換存有尖銳物的箱,再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單位回收,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
3.4采用先進的預防針刺傷護理用具1987年,美國確診首例醫生在手術時因手套及手指被刺破而發生了艾滋病感染后,便開始了預防醫務人員職業傷害的研究。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監測報道:每年至少發生100萬次意外針刺傷,引起20余種血源性疾病的傳播,每年因血源性傳播疾病造成醫務人員死亡人數超過幾百人[3]。有研究表明:當醫務工作人員操作時,許多針刺傷發生在靜脈滴注或經靜脈或肌肉注射,而且針刺傷更有可能是因為設備設計而不是因為粗心[6]。我國是肝炎的高流行區,近年來,艾滋病的發病率上升明顯。護理人員是為患者服務的群體,屬獲得性職業感染的高危人群,且多在編制不足的情況下超負荷工作,被針刺傷的風險很大[7]。因此,我們應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思想和管理方法,研究保護護士健康的護理用具已迫在眉睫。美國立法要求護士一定要用無針密閉的輸液接頭,保證不被刺傷。目前,我國北京等地區的一些醫院已開始使用防止醫務人員被針刺傷的無針密閉輸液接頭和可以自動回套的針頭。本人以為,無針密閉輸液是基礎護理操作發展史上自有針密閉輸液后輸液領域的一次質的飛越,護理人員應有發展眼光,盡快接受新技術,這也符合護理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除此以外,還應研究并盡快使用防刺注射器及其他防刺護理用品,使護士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