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護理狀況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社區護理的定義社區護理即是面對社區內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團體的健康服務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導、家庭護理、康復指導、病人及健康人的營養指導、婦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詢等[1]。
美國護士會(AmericanNursesAsso-ciation,ANA)[2~4]于1980年對社區護理定義為:社區護理是綜合公共衛生學與專業護理學的理論,應用于促進與維持群眾的健康,是一種專門和完整的實務工作。它的服務不限于一個特別的年齡群或診斷,而是提供連續性、非片斷性的服務,其主要職責是視人口群體為一整體,直接提供護理給個體、家庭或團體,以使全民達到健康。應用整體的方法促進健康、維護健康、衛生教育和管理、合作及提供連續性護理來管理社區中個體、家庭和團體的健康。
加拿大公共衛生協會[2~4]將社區護理定義為:社區護理是職業性的護理工作,由有組織的社會力量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一般家庭、學校或生活環境中的人群。社區護理除考慮到健康人、生病的人和殘疾人外,它還致力于預防疫病或延滯疫病的發展,減少不可避免的疾病發生的影響,對居家病人或有健康障礙的人提供熟練的護理,援助那些面臨危機情況者,對于個人、家庭、特別團體以及整個社區提供知識并鼓勵他們養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習慣。
綜合上述定義,社區護理代表了社區衛生與護理兩方面的內涵,它不僅注意到個人的健康安寧,而且也注意到社區整個人群的健康,包括疾病和受傷的預防、健康的恢復以及增進健康。更明確地說,社區護理是有組織的社會力量,提供個人、家庭、社區的一種服務,社區護士以同情、和藹、親切的態度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應用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矯正每一個人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預防疾病的發生,以保持健康,必要時并從事健康人和居家病人的訪視與護理。由此可知,一名社區護士僅有臨床護理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經驗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社區護理理論知識及一定的社區工作實踐經驗。
1.2社區護理的發展
1.2.1國外社區護理的發展[2~4]。
社區護理能發展到今天成為一門專業,經過了相當艱辛的路程。在社區護理發展史上首先要提到的是拉維妮亞·道克女士(LaviniaDock),她是一位學者、音樂家,同時也是一位女權運動的倡導者,一生都致力于護理和健康服務的促進,對女性選擇權的爭取更是不遺余力。另一位社區護理的先驅是瑪麗·卡迪娜女士(MaryGardner),著有《展現綜合性和權威性的社區護理》一書,書中提到當時護理工作者多為修女或是具有高階層社會里的女性基督徒,這對于護理事業的發展,具有倡導和催化的功能。但是整個社區護理發展史上,可以考證到的第一位訪視護士(visitingnurse)是圣菲比(StPhoebe)。威廉勒斯朋(WillianRath-bone)是英國利物浦的一位企業家,由于妻子罹患慢性病在家接受專業護理人員的照顧,使他認識到居家照顧可減輕病人痛苦,可解決家庭困擾,他確信人們需要類似的幫助,因而在1859年創立了第一個地段訪視的護理機構,并獲得了南丁格爾的支持,有計劃地訓練護理人員從事貧病者訪視照顧工作,因此有人將其譽為地段訪視護理之父。美國的麗蓮·沃德(LillianWald,1867年—1940年)被認為是現代社區護理的先驅,早在1891年在醫院中即呼吁護理人員應能單獨作業,她還為社區護理人員正名為“公共衛生護士(publichealthnurse)”,認為護理人員可以在社區當中工作,從事社區和家庭評詁,確定社區居民的要求,并盡力提供服務,為社區居民解決問題,致力于學校衛生護理和社區護理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區護理的重要性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承認,不少國家中社區護理已有專門的機構,對于社區護士教育也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并不斷對社區護士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從事社區護理的護士學歷水平已達到本科、碩士[3~9]。
1.2.2我國社區護理的現狀與展望。
我國不少醫院雖然開設了家庭病床,其重點仍是病人;對于健康的促進、疾病的普查、預防接種等工作也因地區的不同,執行此工作的人員不盡相同;也有一些基層衛生院(所)對其管轄區展開了部分社區護理工作,但其系統性和規范性還處于摸索階段。我國的社區護理教育可以說還是一項空白,至今沒有一所學校培養專門的社區護理人才從事社區護理工作。作者在《培養社區護理人才的設想》一文中提出自己的見解:為擔負起社區內人們的健康保健工作,培養社區護士勢在必行。我國衛生部于1993年、1997年對中等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的課程結構作了調整,增設了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人文科學和預防保健的內容,但只占其課程的5%左右。由于社區護理所需的知識面以及知識結構的特殊性,目前中等衛生學校培養出來的護士將難以開展好社區護理工作。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要求我國護士職責從傳統的“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減輕痛苦”。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護理的可行途徑,填補我國社區護理的空白,對于已取得中專、大專文憑的護士進行社區護理理論學習和在擬成立的社區護理中心經過實踐能力培養,使之既具有社區護理的理論知識,又具有社區護理工作的能力,成為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骨干力量。
2社區護理的原則和目標
2.1社區護理工作應遵循三大原則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社區護理工作必須遵循下列三大原則[2~4]。
2.1.1社區護士必須要有滿足社區內衛生服務需求的責任感。社區護士應運用社區內可利用的資源,發揮護理功能,以滿足社區內居民的健康需求,如學校護士應協調并整合學校、家庭、社區組織、政府機構等相關資源,共同努力推進學校衛生計劃,維護及促進師生員工的健康,并將觸角延伸到社區中。
2.1.2社區內的弱勢團體(老弱殘障)應列為優先的服務對象。社區護理關心全人類的幸福,其對象是不分種族、宗教、年齡、性別或其它任何特征的。但是傳統上婦幼健康應得到特別注意和照顧,其原因是婦女健康直接影響到孩子,母親健康一旦遭到永久性傷害,不僅造成母子二人健康的損害,且影響到整個家庭生活,間接造成社會經濟損失,甚至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強盛。我國已進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在健康、心理、社會、經濟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他們將逐漸從社區生活中退出,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因此老年人的健康照顧非常重要,故在社區護理中應重點維護婦幼及老年人的健康。
2.1.3社區護理的服務對象必須參與衛生服務的計劃與評估。評估是指對個體及其家屬在心理、生理、社會和環境方面的評價,了解每個個體、家庭、團體以及整個社區健康的需求,以保證社區護理計劃的落實。
2.2社區護理的目標[2~4]
2.2.1增加個體、家庭、團體的抗病能力。
2.2.1.1發掘和評估健康問題。每一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其健康需要和問題不盡相同,社區護士必須先行判斷,確立其問題,然后再研究解決其問題。如缺乏養育經驗的孕婦,必須讓其盡快了解有關養育知識。
2.2.1.2協助家庭成員了解衛生知識。社區護士不僅要發現及評估個人、家庭、社區的衛生問題,而且要讓社區所有居民都認識此問題的存在及其構成的危害性,并采取行動以解決問題。如不少人對癌癥認識不清,對待癌癥病人就像對待傳染病病人一樣,采取遠離的態度,由于這種錯誤的認識,給病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健康恢復。
2.2.2提供各類人群所需要的護理服務。社區護士依照個人的特殊情況,提供適當的護理、轉診、或社會資源的利用。如對長期臥床的心血管病人的家屬給予基本護理知識指導(擦浴、翻身、測血壓等等),以期提供病人舒適、安全的護理。
2.2.3控制(或盡量消除)威脅健康或降低生活興趣的社會環境。社區護士應協助有關部門做好環境安全工作,去除威脅健康的因素,如意外事件、傳染病疫源、藥物成癮、水源污染、噪聲、空氣及土壤污染、居民生活垃圾的處理等。
2.2.4協助居民早期發現健康問題,早期治療。社區護士通過借助各種健康篩檢和對居民的健康評估,早期發現個體疾病,早期治療,并勸導每一個人戒除不良衛生習慣。
3社區護士的工作內容、職責范圍及應具備的條件[2~4]
3.1工作內容與醫院臨床護士比較,社區護士的工作內容有以下幾個特點:
3.1.1社區護理的重點是家庭、社區以及有關團體。
3.1.2社區護士在不同的機構內根據不同健康層次提供相應服務。
3.1.3社區護士必須與不同機構打交道,有時為了個體和工作必須與相關單位協調。
3.1.4社區護士除做居家護理時有必要執行醫囑外,一般情況下是獨立工作的。
3.1.5社區護理是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除傳染病外,應鼓勵家屬的自主與自我管理。
3.1.6社區護士通過與各家庭的各種接觸,可以觀察到家庭環境中對健康的影響因素。
3.1.7因個案的需求可能必須與其他醫學專業人員聯系,所以,社區護士與其他人員的聯系較多。
3.1.8社區護士必須對個體及其家屬在其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方面進行評估,幫助個體尋找社區資源,使其能達到自我照顧的最終目標,這是社區護士的基本職責。此外,居民的健康篩檢是社區護士的重要職責之一,通過篩檢,要能夠確認自己所服務的地段和社區中的高危人群,并能給予持續性照顧,以預防疾病發生。
3.2職責范圍了解國際與政府衛生組織和衛生法令;進行生命統計;協助環境衛生和團體衛生工作;實施衛生教育;從事婦幼衛生工作;協助公共安全與傳染病管理;從事家庭訪視及護理;心理衛生指導;執行醫囑;巡回服務;運用社會資源;保存正確記錄。
3.3社區護士應具備的條件
3.3.1資格:
3.3.1.1全日制護理專業教育畢業的護士、助產士。
3.3.1.2具有兩年以上的臨床護理工作經驗。
3.3.1.3接受過半年以上的社區護理訓練。
3.3.2條件:身心健康,品德優良,知識
豐富,具有獨立的工作能力。
4社區護理模式
社區護理究竟應按照什么樣的模式進行運轉,作者認為社區護理工作者應從實際工作出發,探索一條適合國情的社區護理模式。MarlaSWhite于1982年提出了社區護理明尼蘇達模式(Min-nesotamodel)[2~4],將護理程序的概念應用于維護人類健康、促進人類健康的實際工作當中,而在實際工作中對于優先次序的考慮以及在執行工作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運用不同的措施。
4.1影響健康因素
4.1.1生物、心理因素:包括個體的遺傳特性、體質、抵抗傳染性疾病的能力和個體的心理品質。
4.1.2環境因素:環境是指個體的生存空間,包括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的場所、地理環境、氣候變化等。氣候的急劇變化、地震、噪聲、水源及空氣污染、生活場所是否安全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家庭或社區人群的健康。
4.1.3醫學科技與醫療機構因素:不可否認,醫學科學的進步為挽救生命、延長人類的壽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醫學科技的適當運用與資源的恰當分配在維持人群中起著決定作用。
4.1.4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包括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法制的完善、教育的普及、居民的收入、社會福利、家庭等都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
4.2工作優先次序預防(prevention)是社區護理工作中的最高目標;保護(protection)是將暴露在環境中對健康有害的因素或不良影響因素降至最低;促進(promotion)在社區護理工作中是屬于消極和被動的,因為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動不是個體在理想或最佳的健康狀態下,而是為去除已造成對個體的不良影響因素及使個體恢復健康而施行的。
4.3實施社區護理工作的措施
4.3.1教育(education):是給予個體信息,使之自動在認知態度或行為上有所改變,朝著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轉變,如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宣傳艾滋病的傳播方式及其對人體的危害,以期能防止艾滋病的廣泛傳播。
4.3.2工程(engineering):是應用一種活動以提供科學技術方法控制危險因素,避免大眾受到傷害。如應用科學技術對注射針頭的處理,減少對醫護人員和其他人群可能造成的傷害。
4.3.3強制(enforcement):在教育、工程的措施被執行仍無法達到社區護理的目標時,不得不采取強制的命令,迫使大眾執行,以達到有益于健康的目的。
4.4護理程序在明尼蘇達社區護理模式中護理程序就是以服務對象為中心所采取的一連串的護理計劃、步驟和活動,以期達到促進健康、恢復健康的護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