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教學論文:比喻法對基本醫學教導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龔阿芳柳超單位: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用生活中和人體某些結構、功能相似的事物進行比喻,使學生印象深刻。例如,子宮固定裝置的韌帶有四種,各韌帶及功能往往混淆。可將蝙蝠衫的衣袖假設為闊韌帶的位置,人的軀干示子宮,如果兩側用力拉住蝙蝠衫的衣袖,軀干自然不會左右擺動了。學生就能很快明白闊韌帶的位置及功能。用兒童游戲中的“抬轎子”來比喻子宮主韌帶。游戲中的兩人的雙手示主韌帶,坐在雙手上的兒童臀部示子宮頸,雙手作用主要托住兒童,不至于往下掉,子宮主韌帶的功能、位置就不言而喻了。骶子宮韌帶用“老鷹叼小雞”來顯示,游戲中后面的人抓住前面人衣服后部、手及衣服即為韌帶的位置,在游戲中人腰部均為前屈,所以骶子宮韌帶的功能就是維持子宮前屈。這樣的比喻,生活氣息濃,通俗易懂,易學易記,大大降低了知識難度閾值,減輕了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運用比喻法講解《生理學》
在生理學的理論授課中,有些知識較難理解,可通過“說笑話”、“講名言”、“打比方”,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加深理解記憶,一次就達成了教學目標。
1“說笑話”如講神經纖維興奮傳導的特征,其中的絕緣性使各條神經纖維上傳導的興奮互不干擾,保證了神經調節的精確性和準確性。假設無絕緣性,且臉部皮膚的痛覺傳入纖維與臀部皮膚的痛覺傳入纖維走行在同一神經干內,那么打一下“臉”就會“屁股”痛,打“屁股”就會“臉”痛。學生聽到這里便會哈哈大笑,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中加深了對絕緣性的理解。
2“講名言”在講“腦干網狀結構的上行激動作用”時,舉古人曾“頭懸梁,錐刺股”,刻苦攻讀。
從生理學角度,運用的就是痛覺的刺激使上行激動作用增強,而維持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保持覺醒,避免瞌睡的。再如講嗅覺是適應現象時,舉名言“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說是就是嗅覺的適應,并且包含深奧的哲理,給同學講一講,不但加深對嗅覺適應的理解,激發了學習興趣,且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3“打比方”在講突觸延擱時,舉一個跑步時“比喻”。如一人單純跑100米,耗時很短即達終點,但如100米中間有一條河(相當于突觸),那么該人再跑這100米時,要過河,首先要脫衣服,游過去,再穿上衣服(相當于遞質的釋放、擴散、與后膜受體結合),然后才跑到終點,耗時很多,所以要耽誤一段時間。這樣通過這個“比喻”同學對突觸延擱的理解更深刻,學習生理學的興趣更濃厚。
運用比喻法講解《免疫學》
在學習免疫學常遇到的困難是概念抽象、頭緒繁多、推理曲折,尤其是矛盾的對立與統一,雙重性和歧義性等困難。若運用比喻法,可以生動形象地闡明免疫現象,使學生易于理解和記憶。
1抗原抗體具有特異性結合的特點抗原只能在與相應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抗體也只能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這種性質即抗原抗體的特異性。比喻時,將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比作一種抗體只能與相應的一種抗原結合,這種鑰匙和鎖的特異關系好比抗原與抗體的特異關系一樣。鑰匙與鎖這一對物品為眾人所熟識,二者之間的關系與抗原抗體之間的關系相似,用這個比喻可以使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易于被學生接受,使學生對特異性有了具體的認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淋巴細胞的再循環T、B淋巴細胞在淋巴結內定居,接受抗原的刺激發生免疫應答,同時也有一部分淋巴細胞隨淋巴液進入血流到達組織,在組織內接受抗原的刺激發生免疫應答,并且可以再回到淋巴結,這樣周而復始進行著淋巴細胞的再循環。可把人體比作城市,人體內的淋巴結比作派出所,淋巴細胞比作民警,民警不能只待在派出所的辦公室內,而應該在街道上巡邏,發現罪犯進行打擊,好比淋巴細胞從淋巴結內進入血液到達組織,對組織內的病原微生物進行免疫應答,產生抗反應,清除病原微生物,以保證機體的健康。通過這個比喻,使學生認識到淋巴系統是機體的防御系統,其功能就是防御抵抗外來物質的侵襲,其中把淋巴細胞比作巡邏的民警,生動活潑,一目了然,學生易懂好記。
3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IgG、IgM型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后,由T型變為Y型,暴露補體結合點CH2區,補體C1q與CH2區結合,進一步活化,開始了補體激活的經典途徑。我們把這一過程比喻成教師立正站在講臺上,雙下肢代表Fc段,雙上肢代表2個Fab段,腋窩代表CH2區。當兩個上肢平伸時,腋窩部位空間很小,表示抗體的CH2區隱藏著,無法與Clq結合,當兩上肢斜舉起時,腋窩空間增大,表示CH2暴露,這時補體Clq就可以結合CH2區了。這個比喻簡單、形象,并且具備抗體變構的能力,有動態的變化,生動地說明了為什么抗體只有抗原結合后才能夠結合補體這個問題。使難以理解的內容,變的易于掌握。
總之,教學要求教無定法,但教要得法。在基礎醫學中恰當運用比喻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所學課程產生興趣。只有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有學習的動力,而且這種動力也推動了教師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達到學生由此而產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