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診斷宮頸癌淋巴結轉移應用比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對CT及MRI在宮頸癌淋巴結轉移診斷中的應用進行比較。方法:抽取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年間收治的宮頸癌淋巴結轉移患者70例作為實驗對象,分成CT組和MRI組兩組進行研究,患者比例設為1:1。CT組行CT成像檢查,MRI組行MRI成像檢查。對比組間在診斷宮頸癌淋巴結轉移中的效果。結果:CT組檢出有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32例,經組織病例證實有23例,MRI組檢出有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29例,經組織病例證實有25例。比較組間檢出宮頸癌淋巴癌轉移的敏感性,P<0.05,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比較組間檢出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特異性,P<0.05,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結論:在診斷宮頸癌淋巴結轉移時,CT診斷的敏感性與MRI相比較低,但特異性較MRI高,二者聯合使用可提高診斷效果。
關鍵詞:CT;MRI;宮頸癌;淋巴結轉移
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它是一種惡性的婦科腫瘤,嚴重威脅著女性的生命健康,其治療主要手段包括手術治療、放療及化療等,治療的指針主要根據頒布的臨床分期。但是宮頸癌患者易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情況,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在患者選擇治療方式以及預后過程中有重要意義。因此,選擇積極有效的手段進行宮頸癌淋巴結轉移診斷尤為重要。為了評價CT、MRI對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我院進行了深入探究,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年間收治的70例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為女性患者,年齡區間是29-45歲。對患者進行平均分配,每35例一組,共兩組:CT組平均年齡是(33.56±2.44)歲,平均病程是(1.21±0.31)年,其中,15例宮頸鱗癌患者,13例宮頸腺癌,7例宮頸小細胞癌;MRI組的平均年齡是(34.67±1.96)歲,平均病程是(1.38±0.29)年,其中,16例宮頸鱗癌患者,14例宮頸腺癌,5例宮頸小細胞癌。這些患者在年齡及其病情等各方面都無顯著差異,可進行比較(P<0.05)。
1.2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宮頸癌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所有實驗對象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實質性器官疾病、繼發性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患者,②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
1.3方法
①CT組:對本組患者行盆腔的增強掃描,掃描范圍設為膈肌至恥骨聯合。成像設備采用產自德國的GEiLghtsPedUltarl6層多層螺旋CT掃描儀。設置掃描參數為120KV、50mA,矩陣為512×512。掃描前先對患者行呼吸訓練,掃描時囑患者屏息,心態盡量保持平和,若因特殊情況無法屏吸,在平靜呼吸下掃描。非離子造影劑利用高壓注射器進行注射,并按照每千克體重2mL的標準注射造影劑,注射速度設為每秒3mL,注射1分鐘后開始掃描,然后再開始薄層重建,層厚與層間距均設為2mm。
②MRI組:對本組行磁共振成像檢查,掃描范圍設為膈肌至恥骨聯合。成像設備采用中國生產的飛利浦Achieva3.0TX-series磁共振成像設備。采用釓噴酸葡甲胺為對比劑,濃度為0.01mmol/kg,并自肘靜脈團注射。全部的序列掃描的視野都設為360mm×360mm-400mm×400mm,層厚與間隔分別設為5.5mm、1.5mm。
③圖像分析:至少兩名資深CT及MRI診斷醫師對所獲圖像作出診斷,經討論分析判斷是否存在宮頸癌淋巴轉移。④組織病理:對所有患者行組織學病理檢查,證實有無淋巴結轉移。
1.4觀察指標
觀察組間檢出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情況,觀察比較組間其敏感性、特異性的差異。1.5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表示形式是(x±s),用t-test,計數資料選取卡方檢驗。P<0.05時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
2結果
2.1CT組檢出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情況
經CT影像診斷,CT組檢出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例數是32例,經病例檢查證實為23例。
2.2MRI組檢出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情況
經MRI影像診斷,MRI組檢出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例數是29例,經病例檢查證實為25例。
3討論
宮頸癌是臨床婦科的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常出現在處于中老年的女性群體中,其病因普遍認為與早婚、早育、宮頸糜爛以及性激素失調等因素有關[3]。宮頸癌淋巴轉移對宮頸癌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及其預后效果觀察有重要影響。除了組織病理檢查外,CT與MRI均是常見的診斷宮頸癌淋巴轉移的手段。CT掃描技術在臨床的診斷中已有較長應用歷史,在各種癌癥的淋巴結的診斷中應用也較廣。多層螺旋CT掃描技術具有連續快速容積掃描結合高壓注射器的應用的特點[4],能有效提升病變組織的增強效果,更清晰地對淋巴結的轉移情況進行顯像。多層螺旋CT能在薄層掃描的基礎上進行的小間隔的插人重建,進而將所獲的冠狀面及矢狀面等圖像進行重建,實現了從不同角度對宮頸癌的生長方向以及各部分淋巴結的轉移情況,是進行宮頸癌淋巴結轉移診斷的傳統有效手段[5]。然而,在判斷宮頸癌的淋巴結有無發生轉移時,多層螺旋CT的判斷依據是淋巴結的大小,因此,會造成假陽性與假陰性等錯誤的診斷結果出現。MRI是繼CT技術后新興起的一種醫學檢查技術,它能夠對人體的各個方位進行斷層掃描,更有利于顯示及觀察患者的病變情況,增加了診斷的準確性,較CT而言,MRI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以及對比度,能獲取更清晰明確的診斷圖。本次研究顯示,CT組檢出有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32例,經組織病例證實有23例,其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是72.89%、89.66%,MRI組檢出有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29例,經組織病例證實有25例,其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是89.67%、69.96%,MRI組敏感性較高,CT組的特異性較高,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在統計學上有意義。綜上所述,CT、MRI作為兩種較常用的影像檢查技術,在診斷宮頸癌的淋巴轉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二者在診斷應用中存在各自的優劣勢,應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選擇,必要時可結合使用,以加強確診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曹彭鋼,胡文軍,黃奕梅.多層螺旋CT檢查在宮頸癌淋巴結轉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9):1291-1292.
[2]尚靳,郭啟勇,孫洪贊.CT、MRI及與PET融合顯像評價宮頸癌分期及淋巴結轉移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6.32(5):795-798.
[3]余瑩瑩,文智.CT及MRI診斷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的價值[J].海南醫學.2014.25(4):541-543.
[5]陳英漢,楊卓,王丹波.PET-CT和MRI診斷宮頸癌盆腔淋巴結轉移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3.21(4):23-25.
作者:張恩和 單位:遼寧省東港市中醫院